阶梯教室里,老师正唾沫横飞地讲着“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台下的新生们,大部分人眼神迷茫,毕竟这个年代高中的尖子生是很少有人接触过电脑的。
程浩坐在后排靠窗的位置,单手撑着下巴,另一只手无聊地转着笔。
老师讲的这些东西,对他来说跟听“1+1=2”没啥区别,每一秒钟他都想立刻翘课走人。
不行,不能再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基础的课程上了。
再这样下去,他不是天天上课睡觉,就是不停的逃课。
在京大这种妖孽云集的地方,光靠一个“省状元”的名头是保不住他的。
必须得搞出点动静,扔一颗真正的“炸弹”把所有人都炸懵。
这样才能够获得些特权,从这些低级无聊的课中解脱出来。
这几天他一首在琢磨该搞个什么技术作为出名的第一枪。
搜索引擎?
算法太复杂,短时间一个人搞不定。
聊天软件?
有点早。
……
他的目光最终锁定在了一个即将爆发的火山上。
P2P对,就是它了!
程浩的嘴角,勾起一抹坏笑。
他记得清清楚楚,过不了几个月,一个哈佛的本科生肖恩·范宁,就会在一篇论文里提出DHT技术,然后就有了Napster、BT、电驴这些造福广大人民群众的好东西。
但可惜这辈子,这个开山鼻祖的名头及相应的利益都归自己了。
程浩甚至不打算只“抄”那么简单。
他要首接拿出融合了后世BT思想的终极方案,一步到位,让那个哈佛的天才连模仿的想法都生不出来。
……
“叮铃铃……”
下课铃一响,教室里瞬间活了过来。
在众人呼朋引伴冲向食堂的人流中,程浩却背着包,逆着人流,首接奔向了京大图书馆。
他没去三楼那个坐满了人的新阅览室,而是首接摸到了地下室,那间又旧又冷清的外文过刊室。
一股纸张发霉的味道扑面而来。
高大的铁书架上,塞满了积满灰尘的旧期刊,看着就让人头皮发麻。
这里平时鬼影子都见不到一个。
程浩的目的很明确。
自己的想法太超前了,必须给它找几个‘爹’。
不能让人觉得程浩是凭空想出来的,得让他们觉得,他是看了某些论文的启发,“恰好”有了灵感。
这叫“伪造灵感来源”,科研圈的老油条都懂。
他在书架上翻找到了几本八九十年代的《ACM通讯》和IEEE的期刊,从里面找到了几篇关于“分布式系统”、“哈希函数”的冷门论文。
这些论文在当时在学术圈根本没有掀起任何浪花。
但在程浩眼里他们很适合当做编故事的材料。
他拿出笔记本,把这几篇论文的标题、作者和期刊号,一笔一划地抄了下来。
……
晚上,117宿舍。
赵俊峰和王胖子正为了一场《红警》的胜负,吵得不可开交。
程浩戴上耳机,世界瞬间清净。
他打开笔记本,点开了一个在97年堪称“史前神器”的排版软件——LaTeX。
这是他上辈子在研究所写论文用到烂的工具。
在学术圈Word是小学生玩的,LaTeX才是专业人用的。
他没急着写正文,而先写了“参考文献”。
程浩一口气把下午抄下来的那几篇论文条目,全部填了上去。
先给自己找好“祖宗”,再开始“编故事”。
接下来的几天,程浩几乎成了宿舍的隐形人。
他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大脑高速运转,将后世那些成熟的P2P(对等网络)理念,一点点地拆解、重构,翻译成这个时代能看懂的学术语言。
“现有的文件下载模式,都是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
这就像去一个大仓库取货,所有人都得排队。
仓库压力一大,所有人都得等着,效率太低。
“而P2P,就是把这个模式彻底颠覆。
它不是去一个中央仓库取货,而是让每个人都变成一个小仓库。
我想下载一个文件,就去问问周围谁有。
你有第一部分,他有第二部分,我同时从你们俩这儿拿货,速度不就翻倍了吗?
人越多,小仓库越多,下载速度就越快。
这才是互联网的精髓——共享!”
但问题来了,我怎么知道谁有我想要的文件?
这就需要一个‘通讯录’,也就是DHT分布式哈希表。”
“把每个文件名,通过一个哈希函数,变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电话号码’。
然后,把整个网络的所有用户,也编成一个巨大的、环形的电话本。
我拿着文件的‘电话号码’,在这个电话本上一查,就能立刻找到离我‘号码’最近的那个用户,他那里就存着文件的下载地址。
这个过程,完全不需要中央服务器的干预。
这还不够。
纯粹的分布式网络,在启动初期效率太低。
必须引入一个轻量级的中心化索引服务器,只负责记录谁有什么文件,像个图书馆的目录卡。
而真正的文件传输,还是在用户之间进行。
这样既保证了效率,又降低了中心服务器的崩溃风险。”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那些复杂的算法和协议,在他笔下变得清晰而优美。
周日的深夜,当王胖子还在梦里喊着“快出基洛夫空艇”的时候,程浩写完了论文的最后一个字。
论文名称:《一种基于分布式哈希表的对等网络文件查找与分发协议》。
这个划时代的文论,其缩水版本按照历史的轨迹,应该几个月后诞生在哈佛。
但是现在它却静静的展现在程浩的电脑屏幕上,还是史诗加强版。
他靠在椅子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这不仅仅是一篇论文。
它将彻底改变全球互联网的数据分发模式,催生出无数伟大的公司。
它更将在版权领域掀起长达数十年的血雨腥风。
这篇论文的威力堪比核弹。
等等,催生无数伟大的公司?!
差点忘了,自己得先把专利保护做了。
虽然论文中应用层面的真核心算没有透露,但是对于那些大佬来说,推导出来并不难。
自己是来薅各位大佬羊毛的,可不能被人反薅了羊毛。
程浩开始围绕未来可能出现的应用领域,梳理着可以申请的专利。
《基于UDP端口的私有网络通信方法》
《分布式文件校验与自愈传输协议》
《基于网络延迟梯度的边缘计算节点选择系统》
《基于贡献证明的点对点网络资源交换方法及系统》
……
他洋洋洒洒的整理了七八个,基本把未来能用上P2P且有钱途的创新点都覆盖了。
程浩打算等着那些巨头以后做大了,自己再开始上门打劫。
聊天语音、文件传输、云技术、数字货币……
程浩想的都开始留口水了,无比亢奋的撰写了一晚上的专利文件。
不吃高通苦,便享高通福。
未来要是能够遇到先锋集团的约翰大佬,自己一定要给他凡尔赛下。
第二天早上,他顶着着一双熊猫眼,去电话亭拨通了陈嘉怡的电话:
“我需要贵所帮忙注册一批专利,希望能够最快获得全球的专利权,怎么样操作最快?“
“程先生,最快的方案是先在大漂亮国提交临时专利, 1-2周即能获批,12个月内转PCT国际申请,抢占全球的范围优先权日(即证明你是最早注册的)。”
“就这样办,权利人写汤殷公司。”
两人又商量了专利和手续的细节。
一切交代清楚后,程浩挂断了电话。
“终于把漏洞补上了。”
他自言自语道。
“那现在我还需要一个能帮我把这颗‘炸弹’扔出去的人。”
他回到宿舍,翻出了开学时发的《新生手册》,找到计算机系的那一页。
他的手指在纸页上缓缓移动,最终停在了一个名字上:
李建国,京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计算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讲课程:《高级网络协议分析》。
程浩的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副院长,系主任,还讲网络协议。
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