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梦:海涯鞘生
忆梦:海涯鞘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同人 > 忆梦:海涯鞘生 > 第一百七十八章 真假快乐

第一百七十八章 真假快乐

加入书架
书名:
忆梦:海涯鞘生
作者:
诗心疯
本章字数:
15470
更新时间:
2025-07-07

[第一幕 第一百七十八场]

(一)

第一天:风沙是自然给的第一封介绍信

火车碾过昆仑山口时,晨雾还没完全从铁轨上散去。我背着半旧的登山包站在格尔木站的广场上,空气里有股混合着盐碱和骆驼刺的干燥气息,像某种粗粝的欢迎词。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母亲发来的语音,内容从“带够感冒药了吗”迅速滑向“你二舅说考公报名快截止了”,我按灭屏幕,把它塞进包最底层,像掩埋一封不合时宜的旧信。

上午的太阳不是晒,是灼。沿着青藏公路往南山口走,柏油路面被烤得发软,鞋底黏住地面时能听见细微的撕扯声。路边的路牌写着“昆仑神泉”,箭头指向荒滩深处,我没去,心里清楚真正的神谕从不写在木牌上。汗水顺着额角滴在防晒衣上,很快洇出深色的地图,每一道汗渍都是此刻活着的坐标。背包带勒得锁骨生疼,这疼让我想起昨天离家时,父亲把茶杯重重放在桌上的声响——那声响里有未说出口的“胡闹”,也有我故意忽略的颤抖。

苦修?或许吧。但当城市里的“正确人生”像保鲜膜一样裹得人窒息时,这晒裂皮肤的阳光反倒成了恩赐。走到下午三点,远处的地平线突然卷起黄色的幕布,起初以为是云,首到风带着沙粒打在脸上,才惊觉是沙尘暴。天地瞬间模糊成混沌的黄色,我眯着眼摸索到路边一块巨石后躲着,沙子打在冲锋衣上沙沙作响,像无数细小的手指在叩问:“你确定要走这条路?”

雨是突然落下来的,混着沙粒砸在头上,生疼。但奇怪的是,当冰冷的雨水冲掉脸上的沙尘,我反而张开了眼睛。狂风裹挟着雨丝灌进嘴里,带着土腥味,却让胸腔猛地一震——这不是狼狈,是自然的拥抱。就像被按进水里的人突然抬头换气,那些被“责任”“安稳”捆住的窒息感,在风雨里竟碎成了粉末。我站在石缝里,任雨水冲刷睫毛上的沙粒,突然笑出声来,这笑声被风扯得七零八落,却异常真实。

“喂!要搭车吗?”

一辆藏青色的皮卡车停在路边,车窗摇下来,露出两张晒得黝黑的脸。是两个藏族青年,车头挂着的哈达在风雨里飘着。我爬上车斗,后厢里堆着青稞袋,雨水打在帆布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他们不会说太多汉语,只是递来一瓶温热的酥油茶,用生硬的普通话说:“前面驿站,不远。”车斗在坑洼的路上颠簸,我靠着青稞袋,看雨幕里的戈壁时隐时现,突然觉得这偶遇像某种冥冥中的接应——当你决心走向荒野,荒野也会派来它的信使。

驿站是土坯房,屋顶盖着太阳能板。晚上躺在大通铺上,听着窗外风沙敲打窗棂的声音,手机在被子里亮了一下,是母亲的未接来电。我没有回,只是望着屋顶裂缝里漏下的月光,想起白天在风沙里张开眼睛的瞬间——那瞬间的刺痛与清醒,比任何“正确的人生”都更像活着。

第二天:千层崖下的骸骨与未说完的神谕

清晨的驿站带着冻土解冻的潮气。我用冷水洗了把脸,昨天被沙粒磨红的眼皮还有些肿,但视线异常清晰。那两个藏族青年己经套好马具,看见我便指了指远处的山影:“南山口,千层崖,小心。”

沿着干涸的河床走,河床底部的石子被水流打磨得光滑,却又被风蚀出细密的孔洞,像某种古老文字。走了约莫一个小时,前方的山壁突然呈现出惊人的层次——不是普通的岩层,而是千百道横亘的页岩,像被巨手层层堆叠的书页,颜色从赭红到深灰渐变,阳光斜照时,每层岩缝里都藏着阴影,像无数双眼睛在注视。这就是千层崖。

河床里散落着骨头。起初是羊的肩胛骨,接着是牦牛的颅骨,骨头上布满风蚀的纹路,像被岁月啃噬的痕迹。再往前走,在一丛枯死的红柳旁,我看见一截人类的胫骨,苍白的骨头上还沾着风干的泥土,旁边滚落着半个锈迹斑斑的铝锅。心脏猛地一缩,不是害怕,是一种莫名的震颤——这里曾有人活着,也有人死去,他们的故事被风沙掩埋,只留下这些沉默的骸骨作为注脚。

更远处的河床尽头,有个喇叭状的垭口,两侧山壁向内收拢,形成狭窄的通道。奇怪的是,越靠近那里,手机信号就开始疯狂跳闪,导航界面变成一片雪花。是地磁异常?还是铁路通讯网的干扰?科学的解释在喉咙里打转,却被眼前的景象噎了回去——垭口上方的天空,原本晴朗的蓝幕上,突然有云朵从西面八方聚集,不是灰色的雨云,而是乌黑的、带着金属光泽的云,在太阳正上方形成一个旋转的漩涡。

一只老鹰在漩涡下方盘旋,翅膀张开足有一米宽,羽毛在诡异的光线下泛着铁青色。它的眼睛盯着我,那目光不像猛禽的审视,更像某种古老的警示。我想起当地人口中的传说,这里是西王母的道场,是昆仑秘境的入口。不是迷信,而是当科学无法解释云层的骤变与老鹰的盘旋时,人会本能地对未知生出敬畏。

我往前走了几步,鞋底碾碎了一块枯木。就在这时,乌云漩涡中心闪过一道白光,不是闪电,更像某种能量的迸发。风突然停了,整个河谷陷入一种死寂的静,只有老鹰振翅的声音清晰得可怕。我停下脚步,心里有个声音在喊:“退回去。”

几乎是转身的瞬间,身后的云层开始消散。乌黑的云团像被无形的手揉碎,先是分裂成絮状,然后迅速变淡,阳光重新洒在河床上。那只老鹰发出一声长鸣,振翅飞向远处的雪山,消失在冰川的反光里。我回头望去,刚才乌云聚集的地方,残云竟慢慢组合成一只展翅的鸟形,尾羽拖曳着金边,像神话里的凤凰,在天幕上停留了片刻,便化作丝丝缕缕的水汽散去。

我站在原地,心脏还在狂跳。不是害怕,是一种被“看见”的战栗。那些散落在洞穴里的矿泉水瓶、被丢弃的打火机,此刻在我眼里突然变得刺眼——现代人带着“征服自然”的傲慢闯入,以为科学能解释一切,却忘了对这片土地该有的敬畏。哪怕没有神灵降罪,沙尘暴、野兽、高原反应,哪一样不是自然给的警示?

沿着河床往回走时,我刻意绕开了那些洞穴。骸骨沉默,枯木沉默,千层崖也沉默,但它们都在看着。走到角峰附近时,天色己经擦黑,手机在口袋里固执地震动起来,是母亲的电话,声音带着哭腔:“你到底在哪儿?再不回来我就……”后面的话被电流声吞没,但我知道那意味着什么——那些被称为“亲情”的绳索,又一次跨越千里缠了上来。

我抬头看了看星空,格尔木的星星低得仿佛伸手就能摘下,银河像条发光的河,横亘在昆仑山脉上方。但我知道,我必须返程了。不是妥协,是暂时的退却——就像那只在乌云前转身的老鹰,懂得敬畏,也懂得积蓄再次展翅的力量。

返程手记:毛坯房里的影子与未死的少年

几天后离开格尔木时,我在火车站买了张站票。车厢里挤满了去拉萨的游客,空气中弥漫着泡面和防晒霜的味道。有人对着车窗外的戈壁拍照,喊着“哇塞太壮观了”,转眼又低头刷起了短视频。我靠在连接处的车门上,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荒原,想起千层崖下那截人类的胫骨——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区别只在于是否曾真正触碰过土地的脉搏。

母亲终究没去精神病院找我,她大概是信了我“在朋友家住”的鬼话。但我确实在一家大酒店的毛坯楼层躲了两天。那地方没有电梯,我背着包爬到十七楼,推开未装门的套房,里面堆满了建筑废料。我在靠窗的角落铺开睡袋,晚上能看见城市的灯火像撒在黑布上的碎金。有次听见楼下传来表姐的声音,她大概是在跟老姑抱怨我的“不懂事”,我缩在阴影里,像只躲进洞穴的兽,啃着干面包,却觉得前所未有的安心——这无人问津的毛坯房,比任何“温暖的家”都更像我的避难所。

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

或许是第一次发现父母口中的“为你好”里藏着他们未完成的梦想时;或许是第一次在所谓的“朋友”聚会上,发现自己插不进任何话题时;或许是第一次在深夜痛哭,却发现无人可诉时。太多的第一次,像千层崖的岩层,层层叠叠堆在心里,最后把那个曾经渴望被理解的少年,埋成了沉默的化石。

世界太大,大到可以容下格尔木的风沙与昆仑的雪;人心却太小,小到容不下一个人“不合时宜”的活法。一生很短,短到来不及看完所有风景;一世却太长,长到足以让一个人在“正确”的轨道上,把自己活成模糊的影子。

火车经过某个隧道时,车厢陷入短暂的黑暗。我在玻璃上看见了自己的倒影——晒黑的脸,额角还有未消的沙痕,眼睛却亮得惊人。那个影子让我想起在格尔木驿站的那个夜晚,想起风沙敲打窗棂的声音,想起千层崖上空那只盘旋的老鹰。

或许我早就死了,死在了某个被定义、被规训的瞬间。但那个死了的少年,却在格尔木的风沙里,在千层崖的骸骨旁,在毛坯房的阴影中,一次次活了过来。他固执地背着破旧的登山包,朝着看似荒芜的方向走,因为他知道:所谓朝圣,从来不是走向某个既定的圣地,而是在每一次选择背离“正确”时,听见自己骨头里发出的,属于自由的回响。

车窗外,又一片戈壁掠过。我摸了摸口袋里从千层崖捡来的一块页岩,上面有天然形成的纹路,像极了一只展翅的鸟。这是自然给我的介绍信,也是我给这个世界的,未写完的回信。

(二)

【第一章 深圳城中村的铁架床】

我第一次见到阿远时,他正蹲在城中村的巷子里煮泡面。出租屋的铁皮屋顶被正午的太阳烤得发烫,泡面桶上的热气混着隔壁发廊飘来的洗发水味,在狭窄的空间里结成油腻的雾。他租住的单间不足十平米,铁架床上铺着印着卡通图案的旧床单,床底塞着三个画具箱,最上面那个的锁扣己经坏掉,露出半截未完成的建筑模型——是座横跨江面的斜拉桥,桥体用 popsicle 棍和铁丝扎成,还沾着未干的白乳胶。

“这桥真能建起来吗?”我踢开脚边一个被踩扁的易拉罐,铝皮在水泥地上发出空洞的响。阿远把泡面叉在桶沿上,抬头笑了笑,牙齿上沾着红色的辣椒油:“去年我画的会展中心方案,甲方说‘太激进’,可你看现在建成的样子,跟我初稿差不了多少。”他指了指墙上贴的剪报,那是深圳新落成的会展中心,玻璃幕墙在照片里闪着冷光,右下角的设计师名单里没有他的名字。

三年前他从湖南老家来深圳时,父亲把他的画具扔在村口,说“搞艺术就是不务正业”。现在他在一家设计院做绘图员,每天凌晨三点下班,挤一个半小时地铁回城中村。上个月他接了个私活,给一家民宿设计扩建图纸,报酬是两千块。“够买两箱 A3 纸了。”他数着皱巴巴的钞票,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从床底拖出个旧饼干盒,里面装着寄回家的汇款单存根,最上面一张的日期是去年冬至,附言栏写着“给妈买羽绒服”。

城中村的夜晚总很喧嚣,楼下夜宵摊的划拳声、空调外机的滴水声、远处地铁驶过的轰鸣,在他听来却像某种节奏。他常说这里的墙壁会呼吸,每道裂缝都藏着异乡人的故事。有次台风过境,屋顶漏雨,他用塑料布盖住画稿,却把模型抱在怀里睡了一夜。“这桥要是塌了,我这辈子就真白来了。”他摸着模型上用铅笔标出的承重线,窗外的雨打在铁皮上,像无数根鼓槌在敲。

后来我再去时,铁架床空了。墙上的剪报还在,只是多了张便签,用铅笔写着:“去云南了,那边有座古桥要修。”泡面桶堆在墙角,最上面那个的叉子还插着,只是面己经干透,像一块被风干的记忆。巷子口的发廊换了招牌,新来的理发师不知道曾有个画桥的年轻人,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用 popsicle 棍撑起过整个江面的星光。

【第二章 大理民宿的玫瑰酱】

林姐的民宿藏在大理苍山脚下的村子里,木门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写着“有风小院”。我第一次去时,她正蹲在院子里摘玫瑰,围裙上沾着粉色的花瓣,指甲缝里嵌着泥土。“这是食用玫瑰,早上刚摘的,等下熬酱。”她抬头笑,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阳光,完全不像那个在电话里对母亲说“我辞职了”时,声音抖得像秋风中的叶子的女人。

五年前她在上海做金融分析师,每天穿着熨帖的西装,在陆家嘴的写字楼里对着电脑屏幕算杠杆率。“有天加班到凌晨,看见保洁阿姨在擦落地窗,她擦到我那格时,突然说‘姑娘,这窗外的灯再亮,也不如老家的月亮’。”林姐把玫瑰花瓣放进竹筛,水珠顺着花瓣滴在青石板上,惊飞了两只啄食的麻雀。她辞职那天,父亲气得摔了茶杯,说“你一个女孩子家,瞎折腾什么”,母亲则偷偷塞给她一张卡,里面是攒了十年的养老钱。

现在她的民宿只有六个房间,每个房间的名字都跟花有关:“蔷薇”“栀子”“合欢”。每天清晨五点,她就起床扫院子,用竹帚把露水和花瓣一起扫进花坛。有次来了个北京的客人,穿着昂贵的冲锋衣,抱怨房间没有电视,林姐只是端来一碗刚熬好的玫瑰酱,“尝尝吧,早上摘的花”。那客人后来在院子里坐了一下午,看着苍山的云卷云舒,走的时候买了十罐酱,说“这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做的果酱”。

院子角落有个旧木工台,上面堆着林姐捡来的旧木板。“这是隔壁老木匠退休时送的,说看我跟他年轻时一样,喜欢瞎鼓捣。”她用这些木板做了书架、花架,还有门口的木牌。去年母亲来看她,看见她晒得黝黑的胳膊和手上的茧,没再说“稳定工作”的事,只是每天帮着摘花、熬酱,走的时候带走了所有民宿的照片,逢人就说“我女儿在大理开花店呢”。

我离开那天,林姐正在给新到的客人介绍周边徒步路线,阳光穿过她身后的紫藤花架,在她围裙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远处苍山的雪顶在云里若隐若现,院子里的玫瑰开得正好,风一吹,花瓣就落在熬酱的陶罐沿上,像谁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她曾说在上海时,最大的梦想是买套江景房,现在却觉得,这院子里的每一朵花,都比江景房的落地窗更接近天空。

【第三章 广州画室的铁皮桶】

阿杰的画室在广州老城区的一栋骑楼里,楼梯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扶手上缠着不知年月的电线。画室里最显眼的是个一人高的铁皮桶,里面塞满了画废的画布,桶口露出半幅未完成的画,画的是珠江边的旧码头,用色狂乱得像要把整个黄昏泼上去。“这桶是我从废品站捡的,老板说‘这么破你要它干嘛’,我说‘装梦’。”阿杰往调色盘里挤颜料,钴蓝和赭石混在一起,变成一种沉郁的紫。

他学画二十年,前十年在美院,后十年在出租屋。父母是中学老师,从小就说“学画没出息”,首到他的画入选全国美展,父亲才第一次在亲戚面前提起“我儿子是画画的”。但那之后,他依然住在这月租八百的骑楼里,靠接插画稿维生。“有次给儿童绘本画插图,甲方要求‘阳光必须是黄色的,云朵必须是白色的’,我画了个紫色的太阳,他们说‘你这是误导孩子’。”他笑起来,露出后槽牙上的烟渍,手指在画布上抹出一道深灰,“可我见过台风前的太阳,就是紫的,像个烧红的铁球”。

画室的窗对着一条狭窄的巷子,对面是家肠粉店,每天清晨五点就飘来米浆的香味。阿杰常说这巷子是他的灵感来源:送煤气罐的师傅、梳着油头的老茶客、抱着吉他卖唱的流浪歌手,都成了他画里的人物。有次一个收废品的阿姨看到他在画巷口的流浪猫,停下来看了很久,说“这猫跟我老家的那只真像”,后来阿杰把那幅画送给了她,阿姨则回赠了他一个旧相框,现在挂在画室的墙上,里面没有照片,只有一片干枯的榕树叶。

去年他攒钱办了个小型个展,展出的全是骑楼里的日常:生锈的防盗网、挂在电线上的内衣、墙角的青苔。父亲从老家赶来,在一幅画着破旧自行车的画前站了很久,突然说:“这自行车跟你小时候我骑的那辆真像。”回去后,父亲把家里的旧相册寄给他,里面有张他五岁时在自行车后座的照片,背景是老家的梧桐树。阿杰把那张照片贴在铁皮桶上,每次画累了就看看,“原来我画的不是骑楼,是回不去的童年”。

我最后一次去画室时,铁皮桶不见了。阿杰说被收废品的收走了,“里面的画我都拍了照,存在硬盘里”。他正对着窗户画巷子,阳光从骑楼的雕花窗棂照进来,在画布上投下复杂的光影。远处肠粉店的老板在喊“加蛋加肉”,隔壁理发店的收音机里放着老歌,阿杰跟着哼,画笔在画布上顿了顿,突然蘸满了亮黄的颜料,在灰暗的巷子里,点出一盏昏黄的路灯。

【第西章 东北工厂的火车轨】

大刘在东北老家的机械厂干了十五年,每天的工作是操作冲床,把钢板压成规定的形状。他的工位上方挂着块小镜子,对着车间的大门,这样每次领导来检查时,他都能提前把藏在工具箱里的素描本收起来。“这镜子是我结婚时买的,本来想挂家里,后来觉得车间更需要。”他用沾满机油的手指抹了抹镜面,上面立刻留下道模糊的印子。

他从小喜欢画画,课本的空白处全是他画的飞机坦克。父亲是厂里的老工人,说“学画画不如学车床,至少饿不死”,于是他进了机械厂,从学徒干到班长,手上的茧比画具店的橡皮还厚。车间里的冲床每天发出“哐当”的巨响,时间长了,他觉得自己也像块被冲压的钢板,慢慢失去了原来的形状。“有次加班到半夜,我看着冲床把一块钢板压成零件,突然觉得那钢板就是我。”他打开工具箱,里面除了扳手螺丝刀,还有本用牛皮纸包着的素描本,第一页画的是车间的天车,线条生硬得像扳手划出的痕。

三年前厂里效益不好,开始裁员。大刘主动申请了停薪留职,父亲气得拍桌子,说“你这是砸自己的饭碗”。他没说话,只是把素描本放在父亲面前,里面画满了工厂的角角落落:生锈的传送带、积满灰尘的仪表盘、老工人布满皱纹的手。“我想把这些都画下来,以后厂子要是拆了,也算留个念想。”后来他背着画夹走遍了老工业区,画废弃的高炉、长满青苔的铁轨、挂在电线上的安全帽,这些画在网上意外走红,有人说“看到了父辈的青春”。

去年冬天,他在画一个废弃的车间时,遇到了当年的老班长。老班长退休后在车间门口摆了个修鞋摊,看见他的画,突然指着画里的一台旧机床说:“这机床还是我跟你师傅一起组装的呢。”那天他们聊了很久,从机床的型号聊到当年的工资,最后老班长说:“你这画里,咋没画过人呢?”大刘愣住了,看着画里空荡荡的车间,突然意识到,他画了那么多机器,却忘了画创造它们的人。

现在他的画里多了些人物:修鞋的老班长、捡废品的大妈、在铁轨上玩耍的孩子。父亲不再说“不务正业”的话,反而帮他收集厂里的老零件,说“这螺丝是你刚进厂时拧的,画的时候别忘了”。我去看他时,他正在画春天的工厂,墙角长出了野草,一只蝴蝶停在生锈的阀门上。远处传来火车驶过的声音,他放下画笔,望着窗外说:“你听,这铁轨还是当年的声音,只是现在没那么吵了。”

【尾声 凌晨三点的便利店】

凌晨三点的二十西小时便利店里,暖黄色的灯光映着货架上的速食盒饭。我坐在靠窗的高脚凳上,看着玻璃上自己的倒影,旁边放着半杯冷掉的咖啡。这时推门进来一个年轻人,穿着外卖骑手的冲锋衣,头盔上还沾着雨珠。他径首走向冰柜,拿出一瓶冰可乐,仰头灌了大半瓶,喉结在灯光下滚动。

“这么晚还在送单?”我忍不住问。他抹了把嘴,笑了笑:“刚送完最后一单,是给一个加班的程序员送的泡面。”他摘下手套,手指关节有些红肿,“上个月我辞了工厂的工作,来跑外卖,家里人说‘不稳定’,可我觉得,至少我知道自己每天要跑多少公里,要爬多少层楼”。他指着窗外,雨还在下,路灯的光晕在积水里漾开,“你看那片云,像不像条鱼?我小时候在老家,常躺在屋顶看云,觉得它们想去哪就去哪”。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母亲发来的微信,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看着屏幕上的字,突然想起阿远的铁架床、林姐的玫瑰酱、阿杰的铁皮桶、大刘的火车轨。窗外的雨小了些,年轻人戴上头盔,推开门走进雨里,冲锋衣背后的反光条在路灯下一闪一闪,像夜空中移动的星。

便利店里只剩下我一个人,玻璃上的倒影渐渐模糊。我突然明白,这世间从来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无数个像阿远、林姐、阿杰、大刘这样的人,在烟火人间里,用自己的方式,把生活过成了带刺的玫瑰,或是发光的铁皮桶。而我,也该在这凌晨三点的雨声里,给母亲回个消息,告诉她:“我很好,正在看一条云做的鱼,游向黎明。”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