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挺身而出
第一百七十六章 挺身而出
她转向宋婉真,眼神是从未有过的坚定,“明天我跟你一起去红旗渠,看谁敢说三道四!”
宋婉真愣住了,怀里的圆圆不安地扭。动着。
她从未想过,曾经最反对她做生意的婆婆,如今会这样挺身而出。
记忆闪回到几个月前,李慧芳冷着脸说“做生意不是正经人家该干的事”的场景。
与眼前这个为她打抱不平的老人重叠在一起,让她鼻尖发酸。
“妈。”
宋婉真的声音哽咽了,“谢谢您。”
李慧芳摆摆手,转身去拿放在桌上的军帽:“承志,你现在就带我去见领导。我倒要问问,军属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致富,有什么错!”
沈承志和宋婉真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和感动。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照进来,将三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最终在墙上融为一体。
“妈,您先冷静一下。”宋婉真连忙拉住李慧芳的手臂,生怕老太太真的冲去找领导理论。
她能感受到婆婆的手在微微发抖,那是压抑不住的愤怒。
沈承志也挡在门前:“这事我会处理,您别着急。”
李慧芳深吸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着:“我就是气不过!婉真这些年容易吗?一边带孩子一边复习,还要帮衬那些老乡。”
说着说着,老太太的眼圈又红了。
宋婉真心头一热,轻轻握住婆婆的手:“妈,有您这句话,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这句话似乎触动了李慧芳。
她沉默片刻,终于点点头:“行,我听你们的。但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那晚,宋婉真辗转难眠。沈承志轻轻将她搂进怀里:“别想太多,组织上会调查清楚的。”
“我不是担心这个。”
宋婉真靠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听着有力的心跳声,“我在想,妈为什么会突然这么维护我?”
沈承志低笑一声:“她早就认可你了,只是嘴硬不肯说。”
他在妻子额头上落下一吻,“睡吧,明天还要上课。”
宋婉真闻此微微颔首答应下来。
第二天上课宋婉真坐在靠窗的位置,午后的阳光穿透玻璃窗上陈年的雨痕,在泛黄的草稿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正被一道立体几何题困住三天了。
铅笔尖在纸上反复推演,最终又烦躁地划掉。
橡皮碎屑落在洗得发白的蓝布裤上,像撒了一层雪花。
“宋婉真同学。”
班主任王老师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带着不同寻常的急促。
教室里瞬间安静,四十多双眼睛齐刷刷投向宋婉真。
“有人找你,在校长室。”
王老师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着一种宋婉真从未见过的亮光,“是省里来的领导,快些去。”
“现在?”宋婉真看了眼钟表。
物理课只剩十八分钟。
她站起来,手指上还沾着铅笔的灰黑,她急忙拿过来卫生纸擦干净。
“对,现在。”王老师的语气不容置疑,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窃窃私语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在教室里扩散开。
宋婉真点了点头,收拾好东西之后跟着王老师离开了这里。
此时心脏在胸腔里不安分地跳动着,不断的想着省里来的领导?找她做什么?红旗渠的事?还是某种她无法预料的麻烦?
穿过长长的走廊,午后的阳光透过尽头高窗的玻璃。
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宋婉真能清晰地听到自己血液奔流的声音,咚咚地撞击着耳膜。
她忍不住压低声音问,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思虑,“王老师,知道是什么事吗?”
王老师侧过头,嘴角扬起一个意味深长的弧度,声音也压得极低:“别紧张,是好事!大好事!”
他语气里的笃定和喜悦,稍稍抚平了宋婉真心头的褶皱,却也让那点好奇和忐忑更加鲜明。
校长室的门虚掩着。
王老师轻轻敲了两下,里面传来校长熟悉而洪亮的声音:“请进!”
推开门,一股淡淡的茶香的味道扑面而来。
校长正满面红光地与一位中年男子交谈。
那人穿着崭新的深蓝色毛料中山装,左胸口袋上方别着一支闪亮的钢笔,鼻梁上架着宽大的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充满探究。
他面前的搪瓷茶杯里,升出袅袅热气。
墙壁上,一面锦旗旁边,挂钟的钟摆不紧不慢地摇晃着。
“校长,宋婉真同学来了。”
王老师的声音带着恭敬。
校长立刻从宽大的藤椅上站起身,脸上深刻的皱纹因为笑容而堆叠起来,显得格外慈祥:“来来来,婉真,快进来!”
他热情地招手,随即转向那位中年男子,“刘主任,这位就是我们学校的骄傲,宋婉真同学!”
被称作刘主任的中年男子迅速站起身,动作带着一种干练的军人气质。
他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宋婉真面前,脸上洋溢着真诚而热烈的笑容,主动伸出右手:“宋婉真同学,你好!久仰大名啊!你在红旗渠带领乡亲们搞的藤编产业扶贫,我们省扶贫开发研究基地可是早就关注到了!做得非常好!”
他的手掌宽厚有力,掌心带着明显的、硬实的老茧,握手时传递过来的温度和力量感让宋婉真微微一怔。
宋婉真并没有任何紧张,反倒是几分轻松的伸出手去:“刘主任好,请问您有什么事情吗?”
“是这样的,宋婉真同学。”刘主任松开手,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兴奋和期待的光芒。
紧接着听到他说:“我们省扶贫开发研究基地,正在筹备一个重点课题,贫困山区特色产业开发的模式研究与推广。我们多方调研,发现你在红旗渠创造的合作社+农户,统一培训、分散生产、集中销售的藤编产业模式,非常有生命力,效果非常显著!”
听着他的话,宋婉真一时间猜不到他的目的。
“你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如何调动农户积极性、如何对接市场这些接地气的做法,对我们这个理论研究项目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刘主任毫不吝啬的夸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