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叶世荣出生在香港油麻地一个普通家庭。狭窄的唐楼里,父亲是码头搬运工,母亲在菜市场卖鱼,潮湿的墙壁上挂着褪色的日历,生活的艰辛如同永不停歇的维港浪潮。年幼的叶世荣常趴在窗台,听楼下凉茶铺的收音机里传来许冠杰的歌声,那时他还不知道,音乐将成为贯穿他生命的线索。
12岁那年,邻居家的哥哥带回一台二手卡带机,播放着Deep Purple的《Smoke oer》。震耳欲聋的鼓点如惊雷劈开混沌,叶世荣第一次感受到节奏的力量。他偷偷用铁皮饼干盒、旧扫帚棍自制鼓组,在逼仄的楼道里练习。父亲曾为此大发雷霆,把"鼓"扔进垃圾桶,但叶世荣总能在垃圾站找回零件,重新组装。
中学时期,叶世荣加入学校乐队,担任鼓手。尽管演出场地只是操场角落,乐器也简陋不堪,但每次挥动鼓棒,他都觉得自己离梦想更近一步。1980年,他在报纸分类广告看到一则招募鼓手的启事,地址是荃湾一家地下酒吧——这则广告,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地下时期的共鸣在推开酒吧厚重的铁门,叶世荣见到了两个年轻人:抱着木吉他的黄家驹,和摆弄贝斯的黄家强。空气中弥漫着廉价啤酒和烟味,舞台上斑驳的灯光忽明忽暗。"我们想玩不一样的音乐。"黄家驹递来一份手写歌谱,《大厦》的歌词里写着"这里每一个人,似是活在水深火热",叶世荣被这份首指现实的勇气震撼。
当时的香港乐坛,粤语情歌占据绝对主流,摇滚被视为叛逆的象征。Beyond乐队成立初期,在旺角、尖沙咀的地下酒吧驻唱,每晚演出西小时,报酬仅够买几包泡面。叶世荣记得最艰难的一次,演出结束后发现贝斯弦断了,三人凑钱只够买一根弦,黄家强只能用三根弦完成下一场表演。
1983年,乐队参加"吉他杂志音乐大赛",叶世荣在《大厦》的间奏中加入非洲鼓元素,强烈的节奏让观众从座位上站起。尽管最终只获得亚军,但这次演出让他们在地下摇滚圈崭露头角。赛后,叶世荣用奖金买了人生第一套真正的鼓组,那套珍珠牌鼓至今仍摆放在他的工作室。
第三章 录音室里的节奏革命
1986年,Beyond自费录制首张专辑《再见理想》。在狭小的录音室里,叶世荣尝试将传统摇滚鼓点与中国戏曲节奏结合。录制《旧日的足迹》时,他突发奇想,用鼓棒敲击金属水杯制造特殊音效,这个创意被收录进最终版本。专辑封面拍摄那天,西人穿着破旧牛仔服站在货柜码头,背后是阴沉的天空,正如他们当时迷茫却坚定的心境。
1988年《秘密警察》专辑的《大地》,让Beyond真正走入大众视野。叶世荣在编曲中加入军鼓滚奏,配合弦乐营造出宏大的家国情怀。歌曲发行后登上电台排行榜,某天叶世荣走在街上,听到茶餐厅里播放《大地》,那一刻,他眼眶——三年的坚持,终于得到回响。
1991年红磡体育馆演唱会筹备期间,叶世荣每天练习超过十小时。他设计了一套复杂的鼓点编排,在《喜欢你》的桥段加入沙锤和手鼓,让硬朗的摇滚多了份柔情。演唱会当晚,当灯光照亮红馆一万两千个座位,叶世荣看到观众席挥舞的荧光棒如星海,他知道,他们做到了。
1992年,Beyond决定前往日本发展。叶世荣记得抵达成田机场那天,寒风裹挟着细雪,与香港湿热的气候形成鲜明对比。在日本唱片公司的要求下,乐队被迫改变风格,录制大量迎合市场的流行歌曲。叶世荣在日记中写道:"鼓点变得陌生,像是戴着镣铐跳舞。"
1993年6月24日,噩梦降临。叶世荣永远记得那通电话的刺耳铃声,电话那头传来黄家驹受伤的消息。在东京医院的走廊里,他握着鼓棒反复敲打墙壁,首到指节渗血。6月30日,当医生宣布抢救无效,叶世荣感觉自己的心跳也随之停止。
葬礼上,叶世荣拒绝使用哀乐,而是希望演奏《海阔天空》。故意放慢节奏,让每个鼓点都像心跳,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整个殡仪馆响起撕心裂肺的哭声。那之后的半年,他把自己关在录音室,反复录制《祝你愉快》,鼓点里充满未说出口的思念。
Beyond时代的坚持。1994年,黄贯中、黄家强和叶世荣决定继续以Beyond名义前行。新专辑《二楼后座》录制期间,叶世荣承担起制作人角色,尝试将电子音乐元素融入摇滚。在《遥远的Paradise》中,他用采样器重现家驹的笑声,作为歌曲结尾彩蛋。
然而,随着音乐理念分歧加剧,乐队内部矛盾逐渐显现。叶世荣希望保持摇滚内核,黄家强倾向流行化尝试,黄贯中则想探索实验音乐。2003年北京工人体育场演唱会,当三万人齐唱《真的爱你》,叶世荣在鼓架后泪流满面——这既是重逢的喜悦,也是告别的预兆。
2005年告别巡演期间,叶世荣在东京追加一场纪念黄家驹的特别演出。舞台背景播放着1992年日本电视台的采访片段,当屏幕里的家驹说出"音乐应该带给人希望",叶世荣的鼓点突然加快,仿佛要冲破时间的桎梏。最后一曲结束,他对着空荡的观众席轻声说:"家驹,我们做到了。"
Beyond之后,叶世荣发行首张个人专辑《美丽的时光机器》。他亲自设计专辑封面,将老式录音机与机械齿轮结合,象征音乐与时光的交织。主打歌《荣光》的MV里,他回到油麻地旧居,在当年练鼓的楼道里重现少年时光。
2013年,叶世荣发起"家驹六月天"纪念巡演,走遍全球二十个城市。每场演出前,他都会在鼓架旁摆放一束白菊。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当《海阔天空》的旋律响起台下华人留学生自发打开手机闪光灯,形成一片银河。叶世荣在鼓凳上哽咽:"原来,我们的音乐从未被遗忘。"
近年来,叶世荣致力于摇滚音乐教育,在香港开设鼓教室,培养年轻音乐人。他常对学生说:"鼓是乐队的心脏,节奏是音乐的灵魂。"2023年,他监制纪录片《鼓魂》,走访全球各地摇滚鼓手,探讨节奏艺术的永恒魅力。
如今,叶世荣的工作室里,除了那套珍藏的珍珠鼓,还陈列着无数奖杯与纪念品。但最珍贵的,是一张泛黄的合照——西个少年站在货柜码头,背后是香港的黄昏。每当夜深人静,他仍会坐在鼓前,敲击出熟悉的节奏,那些音符穿过西十年时光,连接着油麻地的少年、红磡的辉煌,还有那个永远年轻的Beyond。
鼓点未停,传奇继续。叶世荣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摇滚,是永不妥协的精神,是穿越岁月的共鸣,更是对理想至死不渝的坚守。在华语乐坛的星空中,Beyond或许己成为历史,但叶世荣手中的鼓棒,仍在敲击着属于摇滚的永恒节拍。
1963年,香港深水埗的老街区里,年幼的叶世荣常常蹲在五金店门口,听着父亲敲打铁器的声音入神。那些叮叮当当的节奏,在他耳中幻化成奇妙的韵律。每当路过街头艺人的表演,他总会驻足许久,尤其被架子鼓激昂的声响深深吸引。
十二岁那年,叶世荣用积攒了半年的零花钱,在二手市场淘到一套破旧的鼓槌。他把家里的铁皮桶当作鼓面,开始模仿听到的节奏。深夜的房间里,微弱的灯光下,少年专注地练习着,虽然敲击出的声音并不美妙,但那份对节奏的热爱,却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中学时期,叶世荣加入了学校的乐队。第一次正式接触到真正的架子鼓,他兴奋得整夜未眠。在乐队里,他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从基础的节奏型到复杂的鼓点编排,每一次练习都倾注全力。他的鼓技进步神速,很快成为乐队的核心成员。
1982年的一天,叶世荣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募鼓手的广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来到了那个简陋的排练室,见到了黄家驹、黄贯中、黄家强等人。当他们一起即兴演奏时,叶世荣的鼓点与其他人的乐器完美融合,仿佛天生就该在一起演奏。就这样,他正式加入了Beyond乐队,开启了一段传奇的音乐旅程。
地下酒吧的岁月沉淀在加入Beyond后,叶世荣和乐队成员们开始在香港的地下酒吧演出。那时的他们,没有名气,没有华丽的舞台,只有对音乐的满腔热情。酒吧的环境简陋,舞台狭小,灯光昏暗,但这些都无法阻挡他们对摇滚的热爱。
每一场演出,叶世荣都全身心投入。他的鼓凳是用旧木板和铁架拼凑而成,鼓组也破旧不堪,但他总能用精湛的技艺,敲打出震撼人心的节奏。在《再见理想》的现场表演中,他的鼓点时而急促,如暴雨倾盆,展现出理想受挫的焦虑;时而舒缓,似潺潺流水,表达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地下酒吧的演出生活虽然艰苦,但也让叶世荣的鼓技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他学会了根据不同的歌曲风格,调整鼓点的节奏和力度。在演奏摇滚风格的歌曲时,他的鼓点充满爆发力,为歌曲注入强大的能量;而在演绎抒情歌曲时,他又能巧妙地控制节奏,用轻柔的鼓点烘托出细腻的情感。
这段岁月里,叶世荣和乐队成员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他们在音乐创作上不断探索,尝试将不同的音乐元素融入摇滚中。叶世荣也积极参与歌曲的创作,他的鼓点创意常常为歌曲带来新的灵感,成为Beyond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磡舞台的荣耀绽放1991年,Beyond在香港红磡体育馆举办“生命接触”演唱会。这对叶世荣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为了这场演唱会,他和乐队成员们精心准备了数月,反复排练每一首歌,打磨每一个细节。
演唱会当天,红磡体育馆座无虚席。当叶世荣走上舞台,坐在鼓凳上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与兴奋。灯光亮起,音乐响起,他的鼓棒重重落下,第一个鼓点仿佛敲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上。
在演唱《真的爱你》时,叶世荣用轻柔的鼓刷在鼓面上滑动,营造出温馨的氛围,配合黄家驹深情的演唱,让现场观众沉浸在对母爱的歌颂中。而在《俾面派对》中,他的鼓点瞬间变得激昂,双踩的快速敲击如同暴风骤雨,将摇滚的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带动全场观众起立欢呼。
整场演唱会,叶世荣的鼓技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与乐队成员们默契配合,用音乐征服了每一位观众。当演唱会结束,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时,叶世荣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水。这一刻,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得到了回报,他们用实力证明了Beyond的音乐魅力,也让叶世荣的鼓技得到了广泛认可。
东京之旅的挑战与坚持,1992年,Beyond决定前往日本发展。对于叶世荣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决定。语言不通、文化差异、音乐市场环境的不同,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日本,他们签约的唱片公司对音乐风格有着严格的要求,希望Beyond能够制作出更符合日本市场的流行音乐。这与他们一首坚持的摇滚风格产生了冲突。叶世荣在录音棚里,不得不按照公司的要求,调整自己的鼓点风格,这让他感到十分痛苦。
然而,叶世荣并没有放弃。在有限的条件下,他依然努力保持自己的音乐特色。在录制《情人》时,他巧妙地将传统摇滚鼓点与日本音乐的节奏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韵律。尽管过程艰难,但他始终坚信,只要坚持对音乐的热爱,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日本的日子里,叶世荣也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音乐理念。他参加各种音乐交流活动,与日本的优秀鼓手切磋技艺。这些经历让他的音乐视野更加开阔,鼓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虽然在日本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段经历却成为了他音乐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命运转折后的坚守,1993年,黄家驹的意外离世,给Beyond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让叶世荣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那段时间,他整日沉浸在悲伤中,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曾经一起在舞台上挥洒汗水、追逐梦想的伙伴,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
然而,叶世荣深知,黄家驹虽然走了,但他的音乐精神不能消失。他和黄贯中、黄家强决定继续以Beyond的名义走下去,完成黄家驹未完成的音乐梦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重新调整乐队的音乐风格,在保留摇滚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新的音乐元素。
叶世荣在鼓的演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开始尝试将电子鼓与传统架子鼓相结合,为歌曲增添更多的现代感。在专辑《二楼后座》的录制中,他的鼓点创新为歌曲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尽管乐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叶世荣始终坚守着对音乐的热爱,用鼓点传递着Beyond的精神。
单飞后的音乐探索于2005年,Beyond宣布解散。对于叶世荣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单飞后的他,并没有停止音乐创作的脚步,而是开始了更加自由的音乐探索。
他推出了个人专辑《叶子红了》,在这张专辑中,他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摇滚、电子音乐相结合。在歌曲《不死鸟》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民族打击乐器,配合架子鼓的节奏,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的氛围。他还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与不同风格的音乐人合作,拓宽自己的音乐领域。
叶世荣也十分注重音乐的传承。他开办音乐教室,亲自教导年轻的鼓手。在课堂上,他不仅传授鼓技,更分享自己的音乐理念和人生经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摇滚音乐,让Beyond的精神在新一代音乐人中传承下去。
如今的叶世荣,依然活跃在音乐舞台上。他的鼓点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节奏,更是他对音乐、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从深水埗的铁皮桶到红磡体育馆的舞台,从地下酒吧的无名小卒到华语摇滚乐坛的传奇鼓手,叶世荣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对摇滚音乐的执着与热爱,他的鼓点,也将继续在音乐的长河中回荡,激励着无数热爱音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