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速死
只求速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只求速死 > 第五百二十章多谢阁老

第五百二十章多谢阁老

加入书架
书名:
只求速死
作者:
醉剑书生
本章字数:
8206
更新时间:
2025-06-23

杨帆走在回府的路上,秋风卷着落叶在他脚边打转。

他抬头看了看阴沉的天色。

“大人,您脸色不太好。”

随从小心地说道。

杨帆摆摆手,没有回答。

他脑海中回放着书院中的一幕幕,那些年轻士子狂热的面孔,魏良弼煽动性的话语,还有那个被拖出去的书生绝望的眼神。

“舆论已成燎原之势啊...”

杨帆喃喃自语。

回到书房,杨帆展开各地送来的邸报。

几乎每一份都在攻击变法,将他说成是祸国殃民的奸臣。

有些甚至编造谣言,说他与北方蛮族勾结,意图颠覆朝廷。

“荒谬!”

杨帆一掌拍在案几上,墨汁溅出,在宣纸上晕开一片黑色。

他提笔写下几行字,又烦躁地涂掉。

变法刚刚起步,就遭到了多方狙击。

先是有人勾结俺答,试图引发战争;刚刚平息,又迎来了这波舆论攻击。

“大人,张大人来信。”

随从呈上一封密信。

杨帆拆开一看,是张居正的笔迹。

信中先是客套寒暄,然后委婉地表示,面对如此局面,他需要”审时度势”,言下之意就是要暂避风头。

“连你也...”

杨帆苦笑,将信纸揉成一团。

他走到窗前,望着院中那棵老槐树。

杨帆突然觉得自己就像那些落叶,被狂风裹挟,身不由己。

“海瑞、徐阶、裕王...”

杨帆一一数着原本的支持者,现在他们要么沉默,要么已经公开划清界限。

“为什么?”

杨帆一拳砸在窗棂上。

“我明明是为了拯救大明,为了天下百姓!”

那种仇恨来得如此猛烈,毫无理性可言。

杨帆回想起自己读过的史书和小说,似乎从未见过如此极端的对立。

唯一能解释这一切的,是他大学时最讨厌的那本关于政治斗争的书。

夕阳西沉,杨帆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府邸。

远远地,他看见吕坤在水亭中来回踱步,神情焦虑。

“杨兄!”

吕坤一见到他,立刻快步迎上。

“情势危急,你必须立刻离开京城!”

吕坤是杨帆从地方带回京城的贤才,被推荐到吏部任职。

他生性淡泊,平日住在法源寺僧舍读书著书,今日却一反常态地出现在这里。

“离开?”

杨帆摇摇头。

“变法刚刚开始,我怎能轻言放弃?”

“糊涂!”

吕坤急得直跺脚。

“那些人已经准备对你下手了!我安排了出关的渠道,今晚就走!”

杨帆看着这位平日冷静自持的朋友如此焦急,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在这人人自危的时刻,还有人愿意冒险相助。

“吕兄好意我心领了。”

杨帆拍了拍他的肩膀。

“但我相信邪不胜正。若我现在逃走,变法大业将前功尽弃。”

吕坤长叹一声,从袖中取出一封信。

“既如此,你先看看这个。”

杨帆展开信纸,是何心隐的笔迹。

这位阳明心学泰州派大师的弟子在信中详细描述了江南地区变法的成效:

“杨公变法,四民皆受其益,尤以贱民为最。昔日被缙绅欺压之百姓,今得一线生机。吾与颜山农等亲赴江南考察,见市井繁荣,农夫面露喜色,此皆变法之功也...”

杨帆的手颤抖。

他一直以为自己的变法孤立无援,没想到在民间竟有如此坚毅的支持者。

“何先生他们...”

杨帆声音有些哽咽。

“他们真的这么认为?”

吕坤点点头。

“何止是他们。庶民派在江右办了'萃和会'学堂,讲耕读孝悌之学,士农工商皆日出作业,晚皆聚宿会堂。

他们痛恨权贵杀民,也不愿心学被立为官学,主张庶民自修,不与缙绅伪学同流合污。”

杨帆眼前一亮。

“他们支持变法?”

“何止支持!”

吕坤眼中带着兴奋的光芒。

“他们认为你的'救民变法'正是他们一直期盼的。庶民派有自己的书院和讲学活动,与缙绅派形成对抗之势。杨兄,你并非孤军奋战!”

杨帆感到一阵眩晕,仿佛黑暗中突然看到一线光明。

他回想起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后的所见所闻。

官爵本应是职事,却被《周官》歪曲为高人一等的特权,成为两千年的祸患。

“人人皆可为尧舜...”

杨帆喃喃自语,突然抓住吕坤的手臂。

“他们真的悟到了这一点?”

吕坤被他的激动吓了一跳。

“杨兄何出此言?”

“尧舜之世,官职只是职事,没有高人一等的官爵。”

杨帆眼中带着异样的光彩。

“后世伪书将这一道理搞乱,使当官成了天然爵位。我自以为看透了这一点,没想到何先生他们从庶民贱民的同德中,也悟出了这个道理!”

吕坤若有所思。

“难怪何兄常说'六亿神州皆舜尧'...”

“六亿神州皆舜尧!”

杨帆重复着这句话,突然大笑起来。

“好一个六亿神州皆舜尧!”

杨帆感到一股久违的力量在体内奔涌。

他不再是孤身一人,在民间,有千千万万理解他、支持他的人。

“吕兄,快告诉我详情!”

杨帆拉着吕坤在石凳上坐下,迫不及待地问道。

吕坤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

“这是何心隐先生给你的亲笔信。他们一直在暗中观察你的变法主张,认为你提出的'官职为公器'、'选贤任能'等理念与他们的主张不谋而合。”

杨帆接过信。

他小心地展开信纸,上面笔力雄浑地写道:

“杨公钧鉴:闻公变法之志,心甚慰之。今之世道,官爵为私,缙绅为贵,百姓为贱,此非尧舜之道也。

吾辈于江南设荟和会,聚族而居,共治共享,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试证人人皆可为尧舜之理...”

杨帆读着读着,眼眶渐渐

这些明朝书生以天地之心为心、以万世之心为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竟然悟到了尧舜之世的真实。

这种看似简单的道理,却是千难万难,若非有与民同德之志,绝无可能。

“明太祖、刘基等人生于乱世,自然能够看透本质。”

杨帆低声说道。

“而这些书生也能达到这一步,实在令人惊叹。”

吕坤点头道。

“何先生常说,心学之要在于致良知。若人人能致其良知,则天下大同可期。”

杨帆突然想起什么。

“吕兄,我曾在古籍中看到有大神考证明朝存在空想社会,当时半信半疑,此时听你一说,已经全然明白。这伙人就是明朝的空想社会啊!”

“空想社会?”

吕坤露出困惑的表情。

杨帆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连忙解释道。

“我是说,你们的理想非常远大,如同上古圣人所描绘的大同世界。”

吕坤这才释然。

“正是如此。何先生常说,我们虽为布衣,却心系天下。这或许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心即理'吧。”

杨帆通过系统快速查询何心隐的资料,心中一震。

原来何心隐生于千金豪族之家,却散尽家财,建了一个荟和会学堂。

主张”合一族之政”,设立专人协理,既交了皇粮国税,又秩序井然,老弱孤贫者以公产救济,人人相亲相爱,名声传遍江南大地。

系统显示:何心隐是16世纪的空想社会活动家和心学大师。

“荟和会”是一种以宗族社区为单位的新型社会治理方式。

以教育为本,经济为辅,可行性很高,是16世纪最成功的社会治理经验之一。

何心隐的思想基础是儒家心学异端,可归类为空想社会,影响力覆盖江南四省。

系统也给出了一个残酷的结局:何心隐最终死于张居正亲信湖广巡抚王之垣之手。

杨帆心头一紧,意识到何心隐的这套东西与张居正有很大冲突。

因为这套理念太超前,突破了圣人之制的框架,直追尧舜大道之世。

“吕兄,何心隐的'荟和会'理念,你觉得在江南可行否?”

杨帆直接开门见山。

吕坤沉吟片刻。

“何心隐虽死,其道未消。'合一族之政'确有其独到之处。以宗族为单位,设专人协理,既完税赋,又安民生。尤其公产救济一项,最得民心。”

“正是如此!”

杨帆眼中带着光亮。

“如今江南乱象丛生,殷正茂借变法之名行敛财之实。若能请何心隐亲赴江南...”

吕坤苦笑打断。

“大人莫非忘了?何心隐已死于王之垣之手。”

“我是说,他的理念!”

杨帆压低声音。

“何心隐虽死,其名犹在。江南百姓对其推崇备至,若有人以他的名义...”

吕坤眼中精光一闪。

“大人是想...”

“烦请吕兄修书一封,就说...就说杨某仰慕何公'荟和会'之道,欲在江南试行。请何公弟子或同道中人南下相助。”

杨帆语速加快。

“再加上海青天的支持,或可遏制殷正茂的胡作非为。”

吕坤点头。

“此法可行。何心隐门生遍布江南,其'直追尧舜'之说虽为张居正所不容,却深得民心。只是...”

“只是什么?”

“张居正不会坐视不理。何心隐之死便是明证。”

吕坤声音低沉。

“大人此举,无异于与虎谋皮。”

杨帆冷笑一声。

“难道现在退缩,张江陵就会放过我吗?”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雨丝拍打在窗棂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内阁若扛不住压力,百官与书院联合施压,强行将奏疏送入玉熙宫,摆出拼命姿态,皇上或许会妥协。

以停止江南变法换取严党和天下缙绅的让步。”

吕坤眼中划过讶异。

“大人竟看得如此透彻?”

“所以江南必须稳住!只要江南不乱,殷正茂、高拱就无法继续拱火,局面就能缓解一半。”

杨帆转身,目光灼灼。

“吕兄,此事关乎变法成败,务必尽快联络何心隐旧部。”

吕坤郑重颔首。

“我即刻修书。不过...”

他犹豫了一下。

“徐阁老那边...”

杨帆面色一沉。

“我正要去见他。”

细雨中的文渊阁显得格外肃穆。

杨帆拾级而上,官靴踏在湿滑的石阶上,险些滑倒。侍卫连忙搀扶,却被他挥手制止。

“杨大人,稀客啊。”

徐阶的声音从阁内传来,不冷不热。

杨帆整了整衣冠,迈步入内。

徐阶正伏案批阅奏章,头也不抬。案几上的烛火摇曳,在他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影。

“下官拜见阁老。”

杨帆深施一礼。

徐阶这才抬头,脸上挂着程式化的笑容。

“杨大人多日不来内阁,今日冒雨前来,必有要事。”

杨帆直视徐阶双眼。

“阁老举荐之恩,下官没齿难忘。”

徐阶手中毛笔一顿,随即继续批阅。

“为朝廷举贤,是本官分内之事。杨大人不必挂怀。”

“下官如今身陷囹圄,恐辜负阁老期望。”

杨帆声音平静,却字字如针。

“朝中流言四起,皆言下官变法乱政,欲废理学正统。”

徐阶终于放下毛笔,叹了口气。

“杨大人年轻气盛,行事激进些也是难免。皇上圣明,自会明察。”

“阁老。”

杨帆突然提高声调。

“下官是被您举荐入阁的!如今满朝攻讦,若下官获罪,阁老能独善其身吗?”

徐阶脸色微变,随即恢复如常。

“杨大人此言差矣。为朝廷做事,对错都是朝廷的事,非一人之责。”

杨帆心中冷笑,这老狐狸果然想撇清关系。

他不动声色地转移话题。

“阳明之学立为官学确有不妥,理学乃天下根本,岂能轻废?下官虽主张变法,却从未想过动摇理学正统。”

徐阶有些讶异,显然没料到杨帆会这么说。

他沉吟片刻。

“杨大人能有此心,实乃朝廷之福。”

“下官感念阁老与裕王殿下知遇之恩。”

杨帆突然跪地一拜。

“若此番能渡过难关,必当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徐阶连忙起身搀扶。

“杨大人这是做什么!快请起。”

他脸上终于露出了真实的情绪。

“流言之事...老夫会想办法平息。”

杨帆顺势起身,心中稍安。

这招以退为进果然奏效,徐阶再想骑墙,也不得不考虑自身利益了。

“多谢阁老!”

杨帆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

徐阶拍了拍他的肩膀,忽然从袖中取出一份加密邸报。

“杨大人且看看这个。”

杨帆展开一看,顿时如坠冰窟。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