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这?”
台下有人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随后,赶忙举手。
“老师,之前讲过的,宋朝初期就出现的崇文抑武,是不想回到五代十国。”
“这其中的底层逻辑,就是那群牙兵?”
虽说这人说的有些模糊,但李恩凡还是听懂了他的意思,点了点头说道:
“你说的意思没错。”
“赵匡胤初期就是为了抑制那群猖狂的牙兵。”
在场所有人都听懂了。
“原来是这样,这下能理解为什么宋朝的禁军制度是那样的了。”
“也能理解为什么“杯酒释兵权”如此的简单了。”
舞台下方的学生这下都充分理解宋初时期的那些制度了。
这时,有人又说了一句:“这下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宋朝底层的百姓那么的看不起当兵的了。
有这样的一群牙兵在前...”
“不止是这样,古代的兵卒本来就不比现代的士兵,古时的兵卒可以说是兵过如蓖。
然后又有五代十国这样一群牙兵在前。”
旁边接话的这人轻轻摇了摇头。
“你说的没错,一切都是有缘由的。”
“任何一种风气还有制度等等,都是有因才有果的。”
“本来五代十国就无比的黑暗,然后又有这样一群牙兵在前,宋朝能不崇文抑武么?”
“这是整个社会的选择,也是整个天下的选择。”
...
明朝。
洪武年。
“父亲,宋初时期,真是这样?”
朱标有些不敢置信,瞪大着眼睛看着朱元璋。
“天幕说的没错,咱细细想来,赵匡胤真是不容易。”
“能做到历史上那样,己经是极好了。”
随后,朱元璋沉吟了一会儿,又继续说道:
“天幕说的还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史书之上记载的更为过分。”
“但其实再往深处想,史书记载的,也可能只是一部分呢?”
“赵匡胤...”
朱元璋此时才突然觉得,赵匡胤这人很是厉害。
“能解决掉肆虐中原大地一百多年的牙兵解决掉。”
“并且还剔除了五代十国那混乱的风气。”
“啧啧...厉害。”
...
现代。
“这就是赵匡胤与刘邦时期面临的截然不同的情况。”
“那赵光义呢?”
说完了赵匡胤,李恩凡拿起彩笔,转身在黑板上写道:赵光义。
“赵光义登上皇位之后,他面临的情况,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赵光义,在他的二哥,也就是赵匡胤登上皇位的时候,就被拜为了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
“建隆元年(960年)五月,赵匡胤出征在潞州起兵的李筠,赵光义被任命为大内都检点,留守开封。”
“八月,领泰宁军节度使。”
“十月,赵匡胤南征在扬州起兵的李重进,赵光义任大内都部署,留守开封。”
“通过完成两次留守京城的任务,赵炅进一步获得兄长的信任,取得一定的兵权。”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匡胤委任赵光义为开封尹、同平章事。”
“此后赵光义就一首担任开封尹之职,首到继位。”
“而在开宝六年(973年),赵光义被封为“晋王”。”
“注意,史书在这里留下了一句话,位居宰相之上。”
“那我们就能很清晰的知道,此时赵光义的权力有多大?”
李恩凡在另一块黑板之上,重新又画了一个巨大的正方形,随后在正方形之上写了一个词:宋朝。
写完之后,李恩凡在正方形中,画了两个巨大的圆圈,随后,又在角落处画上了一个小的圆圈。
“这两个大的圆圈,代表着谁?”
“赵光义和赵匡胤两人!”
“而那个小的圆圈呢?则是赵匡胤的继承人。”
“我们这里先不讨论赵匡胤的死是不是有问题。”
“就单看这个图。”
“赵匡胤死后,结局是不是就很简单的明了了?”
录播厅内所有人缓缓点头,似乎有些懂了。
“我们再回头去看那一句话,赵光义在开宝六年(973年)被封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
“也就是说,此时的赵光义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时候,我们再把权力的扩张性套进去。”
“赵光义势力最后想扩张权力,有什么办法?”
在场所有人的脑海里都冒出西个字:登上皇位。
因为有且仅有这一条路了。
“在赵光义被封为晋王的时候,整个大宋王朝,还有能和他匹敌的势力吗?”
“有,但是是赵匡胤。”
“但赵匡胤是什么身份?赵光义又是什么身份?”
...
“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
台下有同学心里有疑惑,赶忙举手朝李恩凡问道。
“赵匡胤为何会把赵光义势力培养的如此强大?”
周围大部分的人也都跟着点头,对这个问题很是疑惑。
“为何赵匡胤会把赵光义势力培养的如此强大?”
李恩凡重复了一句这个问题,沉吟了一会儿后摇了摇头说道:
“你们错了,赵匡胤是不得不把赵光义的势力培养的如此强大。”
嗯?在场所有人都好奇的看着李恩凡。
“赵光义的第一身份是什么?不是晋王,也不是开封府尹。”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亲弟弟!”
“这里,我们再回到之前讲魏博牙兵之时,赵匡胤为了限制武将,也为了限制牙兵。”
“形成了以禁军为首的强干弱枝的体系。”
“既然形成了这样一个体系,那能派其他的武将去对外征战吗?”
“肯定是不能的,如果派其他武将去征战,那“杯酒释兵权”还有什么必要?”
“所以,历史上在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就经常“御驾亲征”。”
“那赵匡胤要经常“御驾亲征”,后方又怎么办呢?”
“赵光义这个亲弟弟,亲血脉的弟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赵匡胤培养壮大赵光义的势力,是想用赵光义的势力,镇压后方,保持后方不乱。”
原来如此,在场所有人都缕清了这其中的逻辑。
赵匡胤在前方坐镇,赵光义则在后方坐镇。
这样一来,初建的大宋就不会有其他的问题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