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这也是为何李世民根本不怕军事势力造反的原因。”
“这个军事势力,是他建立起来的,权力主体也是他,所以他根本不需要担心军事势力造反。”
“军事势力是因为他而存在,并不是其他的人!”
说到这里的时候,台下有同学眉头一皱,心中一下有了新的疑惑。
随后赶紧举起了手,接过话筒问道:
“老师,这里有点不对啊,那为什么朱元璋洪武末期会屠杀武将呢?”
“淮西军事势力,也是跟着朱元璋起来的,权力主体也是朱元璋,那他为什么要在后期屠杀武将?”
李恩凡听到这话,笑了一下后说道:
“这就是很有趣的一点。”
“如果你们仔细的看过贞观二十三年的历史,就会发现一件事。”
“在秦王府军事势力中,除了程咬金,没有人比李世民这个权力主体活的更长!”
“秦琼、李靖、侯君集、张公瑾、段志玄等等,都比唐太宗李世民先死。”
“而程咬金,因为政治智慧,可以说是被任命为了李治的托孤大臣。”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的时候,程咬金自翠微宫奉敕统率飞骑军护卫皇太子李治回朝继位,并在左延明门外连续宿卫三个月。”
“这不是托孤大臣是什么?”
“不对,老师,那尉迟敬德呢?”
有人发现李恩凡少说了一个名字,这人还是玄武门之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人。
“尉迟敬德?那是聪明人。”
“贞观十七年二月,尉迟敬德上表请求回家养老,二十五日,朝廷授予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让他每月初一、十五进宫朝拜。”
“可以说尉迟敬德己经没有了任何权力。”
随后,李恩凡又说起了朱元璋。
“朱元璋呢?同样也是给朱允炆留了一个军事方面托孤大臣的,这个人是谁?”
“耿炳文!”
“仔细的看洪武年的历史,你们就会发现,淮西军事势力,比朱标早死的,大多都得到了善终的下场。”
“比朱标后死的,几乎都遭到了屠杀。”
这时,又有学生举手。
“老师,不对啊,那李善长等人呢?”
听到李善长这个名字,李恩凡摇了摇头说道:
“李善长等人,你不能说他是淮西军事势力,只能说是淮西官僚势力。”
“这就像贞观年间的李世民军事势力一样,他们是不掌握军权的。”
“这是一定要分开的!”
“有没有军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听到这,所有人都知道蓝玉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了。
...
明朝。
永乐年。
“父亲,这么说来,如果不是秦王府的那些武将比李世民早死...”
朱高炽内心很是好奇的问着朱棣。
“当然,如果那些人在李世民快要死的时候,都还活着,你看李世民会不会屠杀武将。”
“特别是尉迟敬德。”
“这人和蓝玉很是相像,但尉迟敬德比蓝玉聪明。”
“贞观十七年的时候,眼看情况不对,首接致士回家了!”
“而且这个时间也是很有意思的,贞观十七年二月。”
朱棣着下巴,觉得这个时间很有意思。
“《旧唐书》记载,魏征死于贞观十七年正月。到了二月,尉迟敬德就马上致士回家。”
“等等...”
朱棣想起了一个人,觉得这人和蓝玉几乎一样了。
“张亮...”
说起这个名字,朱棣翻开旁边放着的史书。
“贞观二十年,三月己丑,刑部尚书、郑国公张亮谋反,诛。”
看到这,朱棣哈哈大笑,指着上面的字说道:
“谁说唐太宗李世民就不屠杀功臣了?!”
“如果张亮是真的谋反,那蓝玉也就是真的谋反了。”
“两人同样是养义子,同样是在最后几年被诛杀。”
“而且,还用的是同样的理由...”
朱棣看到这里很想笑。
“侯君集谋反,咱是真的相信,因为史书说的很清楚,汉王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并坐与连谋,伏诛。”
“但张亮谋反?首接一个诛。”
“而且,侯君集的谋反,可也是张亮揭发的。”
朱棣越看手中的史书,就越是想笑。
“贞观十九年,张亮率兵从东莱渡海至辽东,攻陷卑沙城,屯兵于建安城下,当时,张亮营寨尚未扎好,遇到敌军劫营,军中都惊慌失措。”
“张亮生性怯懦,对此毫无对策,只是坐在胡床上,一言不发。”
“军中将士却以为张亮临危不惧,在副将张金树的带领下鸣鼓奋击,竟大破敌军。”
“唐太宗得知后,也知道张亮没有将帅之才,并未责备于他。”
看到这,朱棣的眼睛又是一亮,似乎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
“张亮抛弃结发妻子,迎娶李氏,李氏生性、骄横,张亮对她既宠爱又惧怕。”
“此外,李氏还喜好巫蛊左道,交结巫师,又干预政事,逐渐将张亮的名声败坏掉。”
说到这里,朱棣乐的合不拢嘴,对朱高炽笑着说道:
“又是李氏喜爱巫蛊,这和罗艺何其之像?贞观年间,喜好巫蛊的全是姓李?”
随后,朱棣平静了下来,缓缓的说道:
“贞观二十年,陕州人常德告发张亮私养义子五百人,蓄意谋反。”
“唐太宗李世民命马周调查此事,程公颖与公孙常都证实张亮谋反。张亮辩解道:“这两人是怕死,所以诬陷我。”
“老大,你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说什么吗?张亮私养义子五百人,是想干什么,就是要造反。”
“一个生性怯懦,都知道的人,却有胆子谋反?”
朱高炽心中忽然有一丝疑惑不解,看着自己的父亲朱棣问道:
“可父亲,那这样一来,为何唐太宗李世民要杀张亮?”
听到这话,朱棣嘴角翘了一下,隐隐有些笑意,看着天幕说道:
“因为他告发了侯君集谋反。”
“都是秦王府旧将,你却为了前途,告发他谋反?”
“虽说侯君集谋反可能是真的。”
“但也证明了张亮心中没有一丝旧情...”
“那唐太宗李世民怎么可能会留下这个隐患呢?”
“一个朝堂可能动荡的隐患。”
这一刻,朱棣似乎理解了朱元璋和李世民等皇帝。
“李治贞观十七年被立为太子。”
“李世民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为太子李治扫除隐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