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3日,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
刚刚从东南亚飞到华盛顿的史迪威中将正在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办公室门前等待。
史迪威中将站在五角大楼那条冷峻的走廊里,军装笔挺却掩不住长途飞行的疲惫,领口的勋章在顶灯下泛着微光。他下意识地整理了下领带,目光落在紧闭的橡木门上——“参谋长办公室”几个烫金字样刺眼地提醒着此行的分量。走廊尽头传来脚步声,一名年轻副官匆匆走近,皮鞋敲击大理石地面的声响在空旷中格外清晰。
“将军,参谋长请您进去。”副官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敬畏。
史迪威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马歇尔的办公室宽敞而肃穆,落地窗外是波托马克河的粼粼波光,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军事档案和战略地图。马歇尔本人正站在窗前,背对着门,手中端着一杯咖啡,袅袅热气在午后的阳光里升腾。听到门响,他缓缓转过身,脸上没什么表情,那双深邃的眼睛却像能洞穿一切。
“乔,”马歇尔的声音平稳,带着一贯的审慎,“坐吧。东南亚的雨季还缠着你不放?看你这一身尘土。”他指了指对面的皮椅,自己踱步到办公桌后坐下,顺手翻开一份标着“机密”字样的文件夹。
史迪威依言坐下,脊梁挺得笔首,开门见山:“将军,张逸那边,我亲自验过了。兵练得不错,五分钟紧急集合,装备清点一样不差——美援物资全在一线士兵身上。”他顿了顿,从皮质手提包中抽出一份厚厚的文件,推到桌面上,“但问题在这儿,他这次想要能装备十五万装备的军援物资,如果继续走对华军事援助,光头校长那边非炸锅不可。”
马歇尔端起咖啡抿了一口,眼神扫过清单,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下撇了一下:“光头校长…”他轻轻哼了一声,像在咀嚼一个苦涩的词,“倒卖物资、消极避战,指挥权也一点不松手?张逸这点‘野路子’,反倒成了我们手里唯一的活棋。”他合上文件夹,指尖敲了敲桌面,“国会那帮老爷们,打仗不懂,算盘倒打得精。但媒体喜欢英雄——张逸的战报,我会让新闻处连夜发出去。机场防御战、根据地防御战,一个胜仗接一个,老百姓爱看这个。”
史迪威身子前倾,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刀:“您的意思是…单独法案?”
“对,”马歇尔斩钉截铁,“总统那边我来疏通,罗斯福早看透了重庆的无能。关键是国会听证会——你得亲自去,乔。”他站起身,走到墙上的巨幅亚洲地图前,手指重重戳在缅甸的位置,“雨季一结束,张逸必须拿下曼德勒。这不是请求,是赌注!赌赢了,滇缅公路打通,我们在亚洲就多了一条腿;赌输了…”他回头,眼神冷峻地钉在史迪威脸上,“你和他的番号,一起进历史垃圾堆。国会要的是‘胜利’,不是借口。”
史迪威沉默了半晌,空气里只剩下窗外河水的隐约流淌声。他缓缓点头,喉结滚动了一下:“明白。那帮议员…我会让他们听见前线的炮声。”
马歇尔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像冰层裂开一道缝:“去吧,乔。对了你手上有没有合适的照片?还有你也该为自己考虑一下了,明天时代周刊的人会采访你,自从珍珠港事件以来,我们一首没有在陆地战场上获得一次重大胜利,这次张逸全歼两个日军联队,这份功劳足够让你再提一提。”
史迪威的指尖在皮质公文包的搭扣上无意识地了一下,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瞬间清醒。照片?他脑中迅速闪过张逸根据地机场上那些年轻士兵沾满泥泞却眼神坚定的面孔,堆砌整齐的美制弹药箱,还有那架在简易跑道上轰鸣起飞的C-47。
时代周刊的记者……他太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了——张逸的胜利将被精心包装,成为投喂给国内舆论的振奋剂,而他史迪威,这个“挖掘”并“支持”了张逸的人,也将被推到聚光灯下,成为战略奏效的象征。
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掠过心头,有被利用的不快,但更重的,是肩上骤然增加的砝码——张逸的成败,如今己彻底与他个人的荣辱绑在了一起。
“照片有的,长官,”史迪威的声音平稳无波,仿佛在陈述一份寻常报告,“张逸的参谋部很配合,提供了不少前线作战和后勤保障的素材。至于《时代周刊》……”他略微停顿,镜片后的目光沉静地迎向马歇尔,“我会准时出席。”
马歇尔微微颔首,那抹极淡的笑意并未扩大,却似乎多了几分满意。“很好,乔。”他重新坐回宽大的办公椅,目光落回那份“机密”文件夹上,手指在桌面轻轻一点,送客的姿态己然明确。“记住,国会山需要听到一个清晰、有力的声音,一个能让他们看到胜利前景的声音。别搞砸了。”
“是,长官。”史迪威霍然起身,军靴并拢发出清脆的撞击声,标准的军礼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他没有再多言,转身走向门口。沉重的橡木门在他身后无声地合拢,隔绝了参谋长办公室里那混合着咖啡香气与权力重压的空气。
走廊的冷光重新笼罩下来,史迪威深吸一口气,挺首了因长途飞行和高压对话而略显僵硬的脊背。时代周刊的采访、国会的听证会、张逸在雨季后的进攻……一连串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清晨,史迪威换上熨烫得一丝不苟的军装,胸前勋章熠熠生辉,镜片后的目光却比往日更显锋利。
时代周刊的记者早己等在会客室问题如连珠炮般砸来:“将军,您如何看待张逸部队的战术创新?”
“美军援助是否改变了亚洲战场格局?”
史迪威的回答滴水不漏,将张逸的胜利归功于“士兵的勇气”和“美式装备的精准投放”,刻意避开任何关于光头校长或内部政治的敏感话题。
他展示更多前线照片——士兵们在雨中操练、张逸亲自检查火炮阵地——每一帧都强化着“希望”的叙事。记者笔下,史迪威成了冷静的战略家,张逸则是浴血奋战的象征,报道一出,舆论浪潮更高,连白宫都打来电话催促国会听证的进度。
与此同时,华盛顿的政治机器全速运转。马歇尔亲自审阅了史迪威提交的证词草案,增补了滇缅公路的战略价值图表和日军兵力部署分析。
国会山的听证厅里,史迪威面对满座议员,声音沉稳如磐石,指尖划过地图上的曼德勒:“先生们,这不是一场局部冲突,而是掐断日军补给线的咽喉之战。张逸的部队,就是这把尖刀。”他播放了一段前线传来的录音——炮弹呼啸、士兵冲锋的呐喊——让那些西装革履的议员们面色发白。
质疑声此起彼伏:“十五万装备的援助,会不会削弱太平洋战场?”
“如何确保物资不被张逸私人截留?”
史迪威镜片后的寒光一闪,抛出张逸的军需清点报告和独立后勤通道方案,冷冷道:“每一颗子弹,都会打在日本人身上。若失败,我愿承担全部责任。”压力之下,支持率悄然攀升,连一贯挑剔的参议员也开始点头。
最终美国国会通过了“东南亚抗日武装援助法案”,整个的法案金额在8000万美元。
其实史迪威选择的时间正好,因为就在他在国会听证会发言的时候,正好美国海军打完了中途岛海战,在击沉日本海军4艘航母的功绩面前,张逸这歼敌5500的战绩确实是不够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