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龙一将推荐信递来时,苏黎杭正蹲在器材室调试跳高垫。九月的阳光穿过铁架床的缝隙,在他迷彩裤上烙下细碎的光斑。"向阳花开计划需要有个懂摄影的组长。"詹龙一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上沾着器材室的灰尘。
苏黎杭站在器材室铁架前,指尖抚过李君簌的《帮扶对象申请表》。九月的阳光穿过通风口,在表格"监护人意见"栏投下细碎的光斑,那里本该签着李君簌父亲的名字,此刻却只沾着片银杏叶,是上周他从古籍室窗台捡的。
"你确定要选他?"夏如清把档案袋推过来,牛皮纸封面渗出陈年墨香。作为监察委特派员,她的目光扫过申请表边缘的暗纹,那里藏着李君簌用钢笔反复描摹的器材室平面图。
苏黎杭的喉结动了动。三天前的深夜,他亲眼看见李君簌蹲在器材室角落,用镊子夹起片带锈迹的螺丝钉,那是卢箐去年修跳高垫时掉落的。月光下她的白衬衫泛着冷光,铜制顶针在工具包上磕出轻响,像极了卢箐退会前敲他办公室门的节奏。
"候选人有五个。"詹龙一将评分表推过来,钢笔尖在"李君簌"名字上洇出墨点,"杨澄溯的档案整理无差错,段锦的图书培训拿了创新奖。"他忽然压低声音,"只有李君簌进步空间最大。你选他吧"
周钰馨在旁边听着,她忽而想起一个画面,画面里是十五岁的李君簌,穿着过大的志愿者马甲,正踮脚往器材室公告栏贴通知。通知右下角印着褪色的日期:2023.9.15——正是卢箐成为副主席的第二天。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给总在修东西的苏学长:其实我早知道钥匙能开器材室。"
苏黎杭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想起上周在古籍室发现的秘密:李君簌修复的影印件里,夹着张泛黄的评分表。高一(3)班栏的"文明督导分"被红笔描了又描,评分人签名处赫然是卢箐的名字。
"你见过空无一人的器材室吗?"李君簌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他抱着一摞旧三脚架,笑容扫过苏黎杭后颈,"卢学姐修话筒时总在窗边放杯普洱,说这样能提神。"他转身时,铜制顶针在日光灯下闪过冷光,"但我觉得,修东西的人更需要提神的不是眼睛,是心。"
苏黎杭的钢笔尖在纸上顿住。申请表"帮扶计划"栏里,李君簌用红笔圈出"影像记录"西个字,那是卢箐去年在跳蚤市场提出的概念。他忽然想起三天前的黄昏,李君簌蹲在器材室调试老式摄像机,眸中藏着琥珀。
"为什么选她?"夏如清把杨澄溯的档案推过来,泛黄的纸页间飘出半片银杏叶。苏黎杭的指尖在两份材料间游移:杨澄溯的考勤记录精确到秒,李君簌的申请书边缘沾着过往与机遇。
器材室的门突然被风吹开。李君簌的笔记本被卷到空中,页脚翻飞间露出密密麻麻的观察记录:9月12日苏黎杭蹲在器材室修话筒(左手虎口有旧伤);9月18日他借给摄影社三脚架(忘记收回备用电池)。最后一页画着器材室平面图,重点标注着"顶灯接触不良"和"储物柜第三层有备用钥匙"。
"因为有人需要被看见。"李君簌突然转身,修复刀在指间转出银光,"不是用评分表衡量价值,而是让每个故事都有被记住的资格。"她抽出张泛黄的评分表,高一(7)班栏写着:"9月15日帮体育组搬运器材(迟到但修好了所有话筒)",评分人签名处画着流泪的太阳。
苏黎杭的喉结动了动。他想起上周在古籍室看到的场景:李君簌用镊子夹起片带血渍的宣纸——那是去年运动会上,他为救被铁架划伤的志愿者留下的。此刻他递来的修复刀,刀柄上仿佛刻着同样的身高数字。
"考核期一个月。"苏黎杭把器材室的钥匙放在古籍堆上,钥匙串上挂着枚铜铃——和卢箐退会前挂在他办公室门上的那个一模一样。李君簌的钢笔尖在《帮扶协议》上悬了许久,最终在"保密条款"旁画了朵向日葵。
月光漫进窗户时,苏黎杭在储物柜后发现个纸箱。掀开盖子,整整齐齐码着《器材室维修日志》,最上面那本贴着李君簌的照片:他蹲在器材室修话筒,胸前别着枚铜制顶针。翻开内页,9月28日那页写着:"今日自习课主动帮高三(5)班搬教材,评分:A+"。落款画着个流泪的太阳,和卢箐当时的笔迹如出一辙。
器材室的灯突然亮起。李君簌蹲在地上修话筒,脚边堆着跳蚤市场的宣传海报。她抬头时,眼睛亮得像星星:"苏主席,你说咱们的帮扶记录能不能做成跳蚤市场的展品?"他的铜制顶针在日光灯下反着光,"就像卢学姐去年把评分表贴在时光邮局。"
苏黎杭望着他手中的修复刀,刀柄上的身高数字在光影中微微发亮。窗外,卢箐去年种的向日葵在夜风里轻轻摇晃,花瓣上沾着器材室飘出的普洱香。而帮扶计划的倒计时牌上,数字正一格一格,跳向那个被月光浸透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