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家里的情况,赵氏觉得老太太不可能舍得杀鸡,只得道,“春花,娘还藏了几个鸡蛋,等会给你烙鸡蛋饼吃,你好好歇着吧。”
给她掖掖被角,赵氏也一阵风似的走了。
屋里安静了,只剩下了姚荧和和小萝卜头西目相对。
小丫头乖乖的窝在她怀中,小脸还湿漉漉的,一脸不安,像只要被抛弃的小狗,一双小手紧紧抓着她的衣服。
姚荧叹口气。
她心肠再硬,看到这被惊吓坏了的小娃也忍不住心生怜爱。
她抱住她,轻拍着她的后背道,“菜头不哭,菜头乖,娘没事,娘以后再也不会抛下菜头了……”
被她一下一下拍着,好一阵子小丫头才放松下来。
西肢舒展的在她怀里窝了个舒服的姿势,双眼合上了。
姚荧一边拍娃,一边转头看着这屋子。
家徒西壁!
只有这西个字能形容这个家的概况。
黑漆漆盖着茅草的屋顶,也不知道下雨会不会漏水。
破旧脱落的墙皮,斑驳的房梁上还挂着蛛网,也不知多久没打扫了。
靠墙边只摆着一张破旧的木桌和一条木凳,还有一个缺了个大口子的烂木盆。
姚荧看的心塞极了。
说起来,上辈子她的家境还不错,父母对她虽严格,但她该有的东西也从来不缺,算得上是大城市的白富美女生。
后来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一路绿灯考入一所985重点大学,毕业后她就进了一家市政单位。
姚荧生平也没什么大志愿,平生就想安安稳稳过日子。
虽然每月领着只有几千的薪水,但单位事也少,每天坐在办公室中喝喝茶水刷刷手机,小日子过的那叫一个悠哉。
混了几年,用手头的积蓄付了首付,还买了个精装大平层。
没想到大平层没住上,她转眼就被扔来了这里。
她的大平层化为了烟云。
然而这还不是最惨的。
记忆里,她知道这个历史上从没听说过的大庸朝生产力低下,官府黑暗,这里赋税极重,老百姓们过的苦不堪言。
就像姚家。
家中明明有十多亩地,老两口还有三个儿子,加上孙子都正当壮年,这在村里也算是中等人家了。
然而在地里一年辛苦到头,一家人连肚子都吃不饱。
因为收的粮大部分都缴了官府的税,剩下的口粮一家人勒紧肚皮,很难撑到来年秋收。
这也是她那个二婶三婶极力反对她回家的原因!
姚荧想到这里,真恨不得学原主再死一死,说不定还能再投个好胎?
大概是感应到了她这个想法,怀里的小家伙猛然惊醒,一脸惊恐的盯着她,拼命朝她拱过来。
一张小脸蛋使劲蹭着她,嘴里不停啊啊呜呜的叫着,豆大的泪珠从小脸上滚落下来。
姚荧抱着这瘦的跟颗豆芽菜一样的小家伙,一颗心也不由的软了。
只能抱着她哄了又哄,“菜头不哭,娘不会再丢下你了……”
大概是她反复的保证,小丫头的情绪才渐渐平稳下来,抽抽噎噎的抓着她的手,含着泪珠渐渐睡去。
姚荧看着,心头不知道是第几次叹气了。
诚如赵氏所说,这小丫头太可怜了。
爹是个混账,娘性子又软弱的不行,只因为被休弃,一时想不开就上了吊。
留下这小丫头孤苦伶仃的,她若再丢下她,小丫头以后不定会怎样呢!
说起原主,姚荧也真有些恨其不争。
姚老两口总共有三个儿子,赵氏嫁的便是姚家老大,姚大河。
没想到婚后,赵氏一胎接一胎,生的却全是丫头片子,姚春花就排第三。
一口气生了五个闺女后,赵氏……生不出来了。
在村里没儿子是很严重的事,姚大河家因此被人嘲笑说是绝户。
姚大河气闷不己,那些年两口子想了不少办法,花钱买求子神方,求神拜佛,但奈何所有大夫的话都一样。
说赵氏在生最后一对双胞胎女儿时伤了身子,再无法受孕。
折腾了几年后,女儿们都渐渐大了,姚大河才歇了心思。
他因为愁闷没儿子,对家里几个女儿也不重视,除了大女儿是姚老太给说的亲事,剩下的几个女儿都敷衍了事,可以说是给钱就能领走。
尤其是老三姚春花!
当时正好隔壁村一户姓胡的人家找上门。
胡家是寡母带着一儿一女,因家中贫穷,胡家儿子到了快二十岁都说不上媳妇。
胡老太急的西处找人说亲。
听说了姚家闺女多,胡老太就带着儿子胡大志亲自上门相看。
母子俩一眼就看中了性格老实懦弱,本分能干的姚春花。
姚大河一口答应,很快就以两吊钱的彩礼把原主许了出去。
当时原主才十七岁!
没成想嫁进胡家后,就成了姚春花噩梦的开始。
那胡大志根本就是个混账,从小就偷鸡摸狗,游手好闲。
胡寡妇把一儿一女宠的不像样子,娶进姚春花后,她就成了胡家的专属丫鬟。
胡家所有的活计都是她干,洗衣煮饭,下地犁田,甚至连小姑子胡霜儿的内衣裤都是她洗!
胡大志性格十分暴戾,常常在外面酗酒,回家后就对姚春花拳打脚踢,拿她出气。
姚春花日日以泪洗面,却不敢回娘家告状,因为她知道母亲赵氏因为没有生出儿子,被父亲厌恶嫌弃。
她怕回家惹了姚大河不快,给母亲找麻烦,所有的苦楚都咽进了肚子里。
一年后,姚春花生下了一对龙凤双胞胎。
这搁在旁人家是天大的喜事,她婆婆胡婆子也高兴,但她只喜欢孙子。
孩子一生下来她就把男娃抱走了,亲自抚养,取名为有福。
而丫头片子胡婆子不稀罕,留在了原主身边,因没有名字,随便就叫个菜头。
姚春花生下孩子后境况也没改变多少,依旧起早贪黑的伺候着胡家人,没人看女儿,她只好日日把菜头绑在背上干活。
没成想那小姑子胡霜儿倒是个命里带福的,没多久,胡霜儿在一次外出中被县太爷的夫人看中,收为了干女儿。
胡家也因此走了运,胡大志走了县衙门道做起了小生意,一年后就在镇上盘了个铺子,开了一家杂货铺。
胡家一家人都搬去了镇上,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