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宋
灭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灭宋 > 第41章 一锅乱粥

第41章 一锅乱粥

加入书架
书名:
灭宋
作者:
黑天蛮王
本章字数:
12496
更新时间:
2024-12-11

南宋的朝堂之上,气氛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阳光艰难地透过斑驳的窗棂,洒下几缕微弱的光线,那光线落在地上,像是无力的挣扎,根本无法驱散那浓厚得如同实质般弥漫在空气中的阴霾。

宋侍御史陈过站在朝堂中央,他身姿挺拔如松,一身官服在那黯淡的光线中显得格外庄重。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决然,犹如燃烧的火焰。

他深吸一口气,清了清嗓子,那声音在寂静的朝堂上如同洪钟般响亮:

“陛下,贾似道此人,祸国殃民,其罪罄竹难书啊。他在朝中专权跋扈,结党营私,任用亲信,排斥异已,将朝堂搞得乌烟瘴气。对外,他的决策失误连连,致使我大宋在与元军的对抗中节节败退,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他的党羽也同样作恶多端,如同附骨之疽,侵蚀着我大宋的根基。若不加以惩处,如何能平民愤,又如何能挽救我大宋于水火之中?臣恳请陛下将贾似道流放,并严惩他的党羽,绝不能让这些奸臣逍遥法外。”

周围的大臣们听了,有的频频点头,眼神中透着赞同;有的则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惊讶与疑惑,而后便开始窃窃私语,朝堂上响起一阵嗡嗡的议论声。

此时,翁应龙等人听闻陈过的这番话,心中大惊失色。翁应龙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滚落。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心中暗自思忖:

“这可如何是好?贾似道倒台,我们这些党羽必然会被牵连,到时候可就没有活路了。”

他看了看周围同样惊慌失措的同伴,眼神交汇间,达成了默契。

于是,他们不等朝廷批复,便匆匆离去。他们的脚步慌乱而急促,衣袍在风中猎猎作响,那仓皇逃窜的背影在朝堂上引起了一片哗然。

大臣们纷纷投去惊讶和鄙夷的目光,有人小声说道:

“这翁应龙等人,真是做贼心虚,看来他们与贾似道的关系的确不一般。”

监察御史潘文卿、季可看到这种情况,也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潘文卿向前一步,他的步伐沉稳有力,拱手说道:

“陛下,臣等认为应当听从陈过大人的请求。贾似道及其党羽犯下的罪行昭然若揭,他们就像一群蛀虫,啃食着我大宋的根基。如今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秋,若不严惩这些奸臣,天理难容啊。陛下若能严惩他们,既能彰显陛下的公正,又能让天下百姓看到朝廷整顿朝纲的决心,如此一来,或许能重新凝聚民心,对抗外敌。”

季可也在一旁附和道:

“陛下,潘大人所言极是。这些奸臣一日不除,我大宋就一日不得安宁。”

太皇太后谢氏怀抱着三岁的小皇帝,安抚着哭闹不止的小外孙,把他送给他的母亲。她正了正衣袖,端坐在那高高的龙椅上,她面容憔悴,眼神中透着疲惫与忧虑。她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陈述,双手紧紧地握着龙椅的扶手,仿佛在努力支撑着自已。

她沉思片刻后,缓缓地开口说道:

“传朕旨意,命人逮捕翁应龙,一定要将他捉拿归案,下临安府狱,仔细审问。至于贾似道的其他党羽,廖莹中、王庭、刘良贵、游汶、硃浚、陈伯大、董朴等人,罢黜他们的官职,让他们远离朝堂,不得再干预朝政。洪起畏谪往镇江,让他在那里效力,以观后效。希望他们能在那里反省自已的过错,若有立功表现,或许还有重新启用的机会。”

德佑元年三月丙子,整个临安城都被一种沉重得如同铅块般的氛围所笼罩。皇宫内,太皇太后再次召集大臣们商议国事。她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大殿,每一步都仿佛承载着无尽的压力。她缓缓地站起身来,一脸愧疚地说道:

“朕今日下诏罪已。朕深知,朕在位期间,朝廷上下出现诸多弊病,朕虽有心治理,但却未能阻止奸佞之徒的恶行,也未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应对外敌。朕的过失致使我大宋如今面临如此危局,朕难辞其咎。朕希望通过下诏罪已,能让上天感受到朕的诚意,也能让百姓知道朕的愧疚之心。”

大臣们纷纷下跪,齐声高呼:

“陛下圣明,此乃臣等之过,未能辅佐好陛下。如今国家有难,臣等愿与陛下共患难,定当齐心协力,挽救大宋江山。”

随后,太皇太后宣布:

“朕任命陈宜中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陈宜中,朕将这千斤重担交付于你,希望你能在这危难之际,发挥你的才能,力挽狂澜。”

陈宜中赶忙出列,他恭敬地跪在地上,叩谢圣恩:

“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宋鞠躬尽瘁。臣虽深知此任务艰巨无比,但为了陛下,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臣万死不辞。臣必定会整饬朝纲,召集各方力量,对抗元军。”

这时,王龠从外地还朝。他风尘仆仆地赶到朝堂,本以为能与陈宜中携手共抗外敌,然而,两人在商议国事时却多有不合。

陈宜中皱着眉头,眼神中透着一丝自负,说道:

“如今局势危急,我欲在京城建立督府,这督府将成为我大宋对抗元军的核心指挥机构。然后发檄文召集各路军马前来勤王。同时,命令那些溃败的军队各自回归所属部队,重新整顿。我们要让他们明白,如今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他们作为大宋的军人,应当肩负起保卫国家的责任。这样一来,我们内外之兵可团结成十七万五千人,再将他们分厢管理,派遣官员监督。如此严密的组织,定能让我大宋军队重新焕发生机,抵御元军的入侵。”

王龠听了,却不以为然地摇摇头,他的眼神中透着质疑:

“陈丞相,你这计划看似周全,但实际操作起来恐怕困难重重。如今兵荒马乱,溃军散漫,他们早已失去了纪律性,又各自为战,如何能如此轻易地归部整顿?而且这些士兵刚刚经历了战败,士气低落,若不加以安抚,强行归部,恐怕会引发更多的混乱。再者,如今各地局势复杂,檄文能否顺利传达,各路军马是否会响应,都是未知数。”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大臣们看着他们争吵,有的在一旁小声议论,有的则是满脸担忧。

不久,朝廷召高斯得权兵部尚书。高斯得匆匆赶到朝堂,他的脸上带着焦急与忧虑。

一见到太皇太后,便伏地叩首,那叩首的声音在寂静的朝堂上格外响亮。然后他呈上一份奏疏,言辞恳切地说道:

“陛下,臣在疏中恳请陛下诛杀奸臣以向天下谢罪。如今朝堂奸臣当道,如贾似道之流,他们为了自已的私欲,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使得国家陷入如此绝境。只有严惩奸臣,才能让百姓重新对朝廷抱有希望,让百姓知道朝廷是公正的,不会容忍奸臣的存在。再者,陛下当广开言路,如今朝堂之上,很多大臣有想法却不敢言,害怕得罪权贵。陛下要让天下有识之士都能为朝廷出谋划策,无论是对朝政的建议,还是对军事的见解,都应让他们畅所欲言,如此方能挽回天心。同时,我们要积极聚揽人才,这些人才是拯救国家的关键所在。如今国家面临危机,正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无论是善于治理地方的能臣,还是精通军事战略的将领,我们都要招揽。还要表彰那些有节义的人,以激励那些胆小懦弱之人奋起保卫国家。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宁死不屈的将士,以及在国家危难之际坚守气节的文人墨客,都应当得到表彰。最后,朝廷要竭尽全力,搜刮财力来收拢那些离散逃亡的百姓和士兵。如今百姓流离失所,士兵四处溃散,我们需要用财力去安置他们,给他们提供食物、住所和武器,让他们重新成为保卫国家的力量。”

高斯得痛心疾首地诉说着国事的危急,他说话时慷慨激昂,毫无避讳,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深处呐喊出来的。太皇太后听了,深受感动,她微微点头,说道:

“高斯得,你一片忠心,朕心甚慰。朕擢升你为翰林学士,希望你能继续为朝廷效力,为朕出谋划策。”

御史孙嵘叟也站了出来,他表情严肃,眼神中透着冷峻。他看着太皇太后谢氏,不卑不亢地说道:

“陛下,潜说友、吴益等人也应当被流放。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或有失职,或有不轨之举。潜说友在其任职期间,未能履行自已的职责,导致地方政务混乱,百姓生活困苦。吴益则是在面对元军时,表现出怯懦和退缩,甚至有通敌的嫌疑。这些人绝不能姑息,必须加以惩处,以正国法。”

陈宜中却皱起了眉头,他反驳道:

“孙御史,簿录官员并非盛世该做之事。我大宋祖宗一向以忠厚为本,从未轻易动用如此严厉的手段。我们应当以教育和引导为主,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轻易地就将官员流放,会让朝堂上下人心惶惶,不利于稳定局势。”

王龠一听,顿时着急了,他向前跨出一步,据理力争:

“陛下,臣以为应当按照孙嵘叟大人所言去做。如今国家到了这般田地,若还讲究那些虚礼,如何能挽救危局?这些官员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如果不加以严惩,如何能让其他官员引以为戒?若人人都像他们一样,那我大宋的江山岂不是要拱手让人?”

两人为此争论不休,朝堂上的大臣们也分成了两派,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整个朝堂一片嘈杂,始终无法达成决议。

杨文仲看到这种情况,心中焦急万分。他的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眼神中透着焦急与无奈。他走出列来,大声说道:

“诸位大人,如今事危且急矣!我大宋的命运,祖宗的深托,亿万百姓的身家性命,都系于二位丞相身上啊。如果仅仅因为二位丞相之间的不合,而导致今日不战,明日不征,错过了时机,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啊!二位丞相应当以大局为重,放下个人的成见,共同商讨出应对元军的良策。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在这些事情上争论不休了,每一分每一秒,元军都可能进一步逼近,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起来。”

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那激昂的话语让不少大臣都陷入了沉思,朝堂上渐渐安静了下来,大家都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整个南宋朝堂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船,大臣们在船上争吵不休,就像一群迷失方向的水手,各自为政。而船下则是汹涌的波涛,那是元军带来的威胁,随时可能将船吞噬。每个人都在为自已的观点和利益而争斗,却不知这南宋的江山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仿佛只要一阵微风,就能将这摇摇欲坠的王朝吹倒。

此刻的临安城,天空阴沉沉的,仿佛被一层厚重的乌云紧紧包裹着,那乌云如墨般浓稠,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来。压抑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让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一种不安的氛围之中。街头巷尾,人们行色匆匆,脸上满是忧虑与不安。风偶尔吹过,扬起地上的尘土,更增添了几分萧瑟之感。

洪模洪都统等人面色凝重,他们身着戎装,铠甲在黯淡的光线下闪烁着冷峻的光芒。洪都统眉头紧锁,如同一道深深的沟壑,那紧锁的眉头仿佛承载着千斤重担。他忧心忡忡地压低声音对身边人说道:

“如今局势危急,我等必须尽快与建康归附官取得联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那元军步步紧逼,我们若不寻得外援,临安恐难保全。”

身边的将士们纷纷点头,神色中满是紧张与担忧。他们的眼神不时瞟向远方,仿佛在警惕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

于是,他们秘密遣人从间道出发。那使者身形矫健,如一道黑影般迅速消失在蜿蜒的小道上。

他身姿敏捷,穿梭在山林之间,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为他送行。使者的脚步轻快而坚定,每一步都带着使命与希望。他心中明白,自已肩负着临安城的未来,绝不能有丝毫懈怠。

信很快送到了建康归附官翁都统、徐都统手中。

翁都统身着青色长袍,面容严肃,他缓缓展开书信,只见上面的字迹苍劲有力,言辞迫切。翁都统微微皱眉,那皱纹如同岁月刻下的痕迹,透露出他内心的忧虑。

他转头看向徐都统,徐都统身着褐色铠甲,身材魁梧,国字脸,浓眉大眼,眼神中满是沉思。翁都统说道:

“此事非同小可,你怎么看?”

徐都统微微颔首,沉声道:

“看来临安局势紧张,我们需谨慎应对。这信中所言,虽有诚意,但宋室如今风雨飘摇,谁也不知未来走向如何。我们不可轻易表态,需观察局势再做决定。”

徐都统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在这动荡的局势中寻找着一丝稳定。

此时,丞相伯颜正站在营帐前,他身着威武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伯颜身材高大挺拔,面容冷峻,剑眉星目,眼神深邃而犀利,仿佛能穿透人心。他微微仰头,望着天空中阴沉的云朵,心中思索着局势的变化。微风吹过,吹起他的披风,猎猎作响。伯颜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与果敢,仿佛在这乱世之中,他就是那定海神针。

伯颜转头对诸将佐说道:

“诸位将军,如今宋人谲诈多端,妄图以计来试探我军虚实。那宋人善用谋略,不可不防。吾等不可被其迷惑,当就势而用之。那临安城,乃是关键之地,此次临安之行,至关重要。究竟何人可与吾同往?此行不仅要观察彼处之事体,更需为吾宣布朝廷之威德,务必使那宋人之君臣,早日归附我朝,以免战火蔓延,加兵于百姓,致使生灵无辜遭受涂炭之苦。吾等身为将士,当以天下苍生为念,以国家大义为重。切不可因一已之私,而误了国家大事。望诸位将军深思熟虑,举荐合适之人,共同为我朝之大业而努力。”

伯颜的话语掷地有声,在营帐中回荡,让每一位将领都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诸将佐们面面相觑,随后纷纷说道:

“善。”

他们身着各异的铠甲,有的面容刚毅,仿佛历经无数战火的洗礼;有的神色凝重,眼中透露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胜利的渴望。一位年轻的将领说道:

“丞相所言极是,我们当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如今局势危急,我们必须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另一位老将则微微点头,沉声道:

“此事需谨慎抉择,不可草率行事。我们要挑选出最有能力、最忠诚的人前往临安,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吕文焕站出来,他身材魁梧,面容坚毅,古铜色的肌肤在阳光下散发着健康的光泽。他拱手对丞相伯颜说道:

“议事官张羽为人端悫刚决,兼有才略,其人可往。张羽平日里足智多谋,且为人忠诚,定能完成使命。”

吕文焕的眼神中充满了信任与期待,仿佛对张羽有着十足的信心。

伯颜微微点头,心中思索片刻后说道:

“召张羽前来。”

不一会儿,张羽来到。张羽面容清俊,剑眉斜飞入鬓,眼神中透着坚定。他身着官服,举止沉稳,气质儒雅。张羽的出现,仿佛给这紧张的氛围带来了一丝宁静。伯颜看着他问道:

“此次前往临安,危险重重,你可愿前往?”

张羽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虽蹈廉严之覆辙,然事不避难,臣之职也。羽何敢辞。”

张羽的声音清脆而坚定,没有丝毫的犹豫与畏惧。

夏四月乙丑,张羽与宋人一同踏上前往临安的路途。一路上,阳光炽热,大地仿佛都被烤得发烫,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气息。道路两旁的树木无精打采地耷拉着叶子,似乎也在忍受着酷热的煎熬。热风拂过,让人感到无比闷热。

张羽与宋人一边前行,一边小心观察着周围的情况。其中一个宋人低声说道:

“此次前往临安,不知会遇到何种情况,我们需小心谨慎。”

张羽微微点头,沉声道:

“不可掉以轻心,务必完成使命。”

他们的脚步坚定而有力,每一步都充满了决心与勇气。

行至苏州时,却突生变故。宋兵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出,他们身着铠甲,手持兵器,眼神中充满了警惕和敌意。张羽大惊失色,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高呼道:

“尔等为何如此?我乃奉丞相之命前来,为何要加害于我?”

然而,宋兵却毫不留情,挥舞着兵器向张羽冲来。张羽无奈,只能拔剑抵抗,但寡不敌众,最终被宋兵杀害。

四月乙丑,一道诏书传来。此时暑气正盛,不利行师,诏命俟秋再举。伯颜听闻,立刻上奏道:

“宋人之据江海,如兽保险,今已扼其吭,少纵之则逸而逝矣。战机稍纵即逝,不可错过。”

伯颜的眼神中充满了焦急和担忧,他深知战机稍纵即逝,不能轻易错过。伯颜的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明白,这场战争的胜负关系着无数人的生死。

忽必烈坐在宫殿中,宫殿金碧辉煌,威严庄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宫殿里,映照出一片璀璨的光芒。忽必烈身着华丽的龙袍,面容威严,眼神深邃。他微微颔首,对使者说道:

“将在军,不从中制,后法也。宜从丞相言。”

忽必烈的话语充满了权威,仿佛在这乱世之中,他就是那主宰一切的王者。

五月丁亥,奉御爱先再次传旨,召伯颜赴阙。伯颜来到镇江,这里江风徐徐,波涛汹涌。江水拍打着岸边,发出阵阵轰鸣声。伯颜与诸将计事,他神色严肃地说道:

“各位将军请还镇,我渡江北行,入见圣上于上都。”

诸将纷纷领命,随后各自离去。他们的身影在江风中显得坚定而决绝。伯颜则渡江北行,踏上了前往上都的路途。他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高大,仿佛肩负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夕阳的光芒洒在江面上,泛起一片金色的涟漪,为伯颜的征程增添了一抹壮丽的色彩。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