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孙书房,往日堆满经史子集的书案上,此刻铺满了图纸。
朱瞻基凝视着眼前的墨线,仿佛在绘制着大明未来的蓝图。
他深知,仅仅压下科举改革的风波远远不够,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江南,那片富庶之地,暗流涌动。
“清流”,一个在茶馆酒肆间悄然流传的名词,正逐渐汇聚成一股反对改革的强大力量。
而此时,九边重镇,寒风凛冽。
朱瞻基身披厚实的裘衣,站在校场边上,目光如炬。
他身旁的徐将军,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眉头紧锁,神情复杂。
“殿下,募兵制……真能行吗?”徐将军的声音带着一丝疑虑,一丝担忧。
朱瞻基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抬手示意。
校场上,数百名身着崭新盔甲的士兵,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操练。
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士气高昂,与以往那些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卫所兵,简首是天壤之别。
“徐将军,你看到了吗?这些士兵,他们不再是为了糊口而当兵,他们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建功立业!”朱瞻基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他们有军饷,有保障,有晋升的机会!他们自然会拼死效命!”
徐将军默默地看着,心中却是思绪万千。
他承认,眼前的这些士兵,的确比他以往见过的任何一支军队,都要更有活力,更有战斗力。
但是,募兵制的弊端,他也并非一无所知。
“殿下,募兵制固然有其优点,但是,朝廷的开销……”徐将军欲言又止。
朱瞻基微微一笑,他知道徐将军担心的是什么。
“徐将军,你放心,朕己经有了周全的计划。”朱瞻基走到徐将军身边,低声说道,“朕会逐步推进改革,不会让九边的将士们吃亏的。而且,朕还会想办法,增加朝廷的收入,保证军饷的充足。”
朱瞻基将自己的想法,娓娓道来。
他告诉徐将军,他准备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开辟新的财源;他准备整顿盐政,打击私盐贩卖;他准备推行新的税制,减轻百姓的负担。
徐将军听得入了神,他没有想到,这位年轻的皇太孙,竟然有如此长远的眼光,如此周密的计划。
他开始动摇了,开始相信,或许,募兵制真的能够成功。
“殿下,末将愿意支持你。”徐将军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向朱瞻基抱拳说道,“末将愿意尽自己的全力,帮助殿下推行军事改革。”
朱瞻基大喜过望,他连忙扶起徐将军,激动地说道:“徐将军,有你这句话,朕就放心了!朕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打造出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
然而,就在朱瞻基努力争取九边将领支持的时候,京城,紫禁城,一场针对科举改革的弹劾,正在酝酿之中。
奉天殿上,气氛肃穆。
江南士绅的代表们,一个个义愤填膺,慷慨陈词。
他们指责朱瞻基的科举改革,是“离经叛道”,“蛊惑人心”,“动摇国本”。
“殿下!科举乃是选拔人才的正途,岂能容许你随意更改?”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声色俱厉地说道,“殿下若是执意推行科举改革,必将引起天下读书人的不满,动摇我大明的根基!”
朱瞻基站在龙椅前,面色平静地听着。
他早就预料到,这些江南士绅会反对科举改革,但他没有想到,他们的反应竟然如此激烈。
“诸位大人,朕知道你们对科举改革有所顾虑。”朱瞻基缓缓开口说道,“但是,朕请你们仔细想想,我大明真的需要那么多只会吟诗作对的酸腐文人吗?我大明更需要的是,懂技术,会实干的有用之才!”
朱瞻基转头看向一旁的杨大学士,杨大学士心领神会,立刻站了出来。
“诸位大人,殿下所言极是。”杨大学士拱手说道,“我大明要想富强,要想抵御外敌,就必须培养出一批精通算学、水利、农事、机械的技术官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造坚固的城池,制造精良的武器,开垦肥沃的土地,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
杨大学士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说明技术官僚对国家的重要性。
他举例说,当年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能够远航万里,靠的就是精通航海技术的官兵;他举例说,大明之所以能够战胜倭寇,靠的就是精通火器制造的工匠。
江南士绅们被杨大学士驳得哑口无言,但他们仍然不肯轻易放弃。
“殿下,就算技术官僚很重要,也不能因此而废除科举啊!”一位士绅说道,“科举乃是选拔人才的根本,岂能轻言废除?”
朱瞻基微微一笑,他早就想好了对策。
“诸位大人,朕并没有说要废除科举。”朱瞻基说道,“朕只是要改革科举,增加致用科的比例,选拔更多有实用价值的人才。而且,朕还会在致用科的录取比例上,给予江南士子一定的倾斜,以示朕对江南的重视。”
朱瞻基的这番话,让江南士绅们稍微缓和了一些。
他们知道,朱瞻基己经做出了让步,如果他们再继续反对下去,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双方终于达成了一个妥协。
朱瞻基承诺,会在致用科的录取比例上,给予江南士子一定的倾斜,而江南士绅则同意,不再公开反对科举改革。
科举改革的风波,暂时被压制了下去。
两场危机,似乎都暂时得到了化解。
朱瞻基站在乾清宫的台阶上,仰望着深邃的星空,心中却并没有感到轻松。
他知道,这仅仅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殿下,您觉得,那些江南士绅,真的会善罢甘休吗?”身边的太监小心翼翼地问道。
朱瞻基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一丝玩味。
“当然不会。”他轻声说道,“他们背后的水,深得很呢……”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茉莉花茶香气,在奢华的江南宅邸中营造出一种虚假的宁静。
屋外,蝉在湿热的空气中嗡嗡作响,它们的鸣叫声与屋内低沉的私语声形成鲜明对比。
一群身着丝绸长袍的男子围坐在一张打磨光滑的红木桌旁,他们的脸庞被闪烁的烛光映照得忽明忽暗。
这些心怀不满的乡绅,正是日后声名狼藉的东林党人的雏形。
反叛的气息比任何茉莉花的香气都要浓烈,弥漫在整个房间里。
其中一个面容如饱经风霜雕像般的男子,一拳砸在桌上,震得精致的茶杯瑟瑟发抖。
“那个小子,那个‘皇太孙’,以为他能耍得过我们?他很快就会知道厉害了。”他低沉沙哑的声音,道出了众人共同的怨恨。
他们密谋着,编织着一张欺骗与操纵的大网,每一根丝线都可能成为套在朱瞻基脖子上的绞索。
他们的手指在地图上比划着,轻声谈论着结盟与起义,眼中闪烁着野心和恶意。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北方,一股寒风席卷着荒凉的平原,带来了淡淡的烟火味和马粪味。
远处传来的战鼓声,在呼啸的风声中几乎难以听见,却像警钟一样在朱瞻基的心中回荡。
他站在城墙上,呼出的气息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成雾,目光凝视着远方。
灰色天空下,一缕缕黑烟标记着最近的小规模冲突。
这些并非他所惧怕的全面入侵,只是些小麻烦,却不断提醒着他威胁始终存在。
他几乎能感觉到成千上万马蹄踏地的幻影震动,那是即将到来风暴的前奏。
他颤抖了一下,不全是因为寒冷。
“他们在试探我们。”他喃喃自语,声音在风中几乎听不见。
一只粗糙而有力的手搭在他的肩上。
“殿下,”一个粗哑的声音低沉地说道,“京城传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