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权臣:从嘉靖朝科举开始
大明权臣:从嘉靖朝科举开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明权臣:从嘉靖朝科举开始 > 第357章 嘉靖来信

第357章 嘉靖来信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权臣:从嘉靖朝科举开始
作者:
沐冬人
本章字数:
8546
更新时间:
2025-04-17

写完后,他又仔细打量两遍,颇为满意,自觉这一手好字,没辜负自己日日苦练。

老妇人接过对联,神色平静,并无太多反应,只是又将纸张放回托盘中,让道姑带走。

王远见此,心中不禁有些失望,这种走走过场的事,实在提不起他的兴趣。

早知道就把余有丁带来了,他肯定能给足情绪价值。

王远拱了拱手,说道:“既然此间事了,那本官就告辞了!”

“老身体弱,便不远送了,大人慢走!”老妇人也起身还礼。

出了妈祖庙大门,王远突然警觉起来。

不管今日老妇人的批语,是真的妈祖娘娘入梦告知,还是故弄玄虚,这批语绝不能传出去,否则……

如今听到这句批语的,只有自己、王朝和老妇人三人。王朝不是多嘴之人,那么唯一的风险就是……

想到此处,王远扭头看了一眼进进出出的大门,眼中神色明灭不定。

就在这时,之前那个道姑突然跑了出来:“大人,我家庙祝去见妈祖娘娘了!”

王远一愣。

还真有点说法不成?难不成这庙祝真有神通?

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太可能。

今日之事虽稀奇,却也能用常理推断。

自己常帮嘉靖搜罗道教之物,来妈祖庙找宝贝,庙祝猜出目的并不奇怪。

至于自己打算开海禁之事,自己在浙江市舶司时已有所动作,有心人稍加留意便能知晓。

更何况庙祝一开始就问是否开海禁,若自己拒绝,她想必还有其他说辞。

“本官知晓了!”王远点了点头,带着众人继续离开。

不过是个庙祝故去,总不能让自己去守灵。

等快入土时,自己去上炷香也就够了。

但他已打定主意,回去后便派余有丁过来盯着,看看这庙祝到底是真死还是假死。

~~~~

转瞬之间,两个月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

这两个月里,王远已然巡察完除四川盐场、两淮盐场之外的其余五个盐场。

改造进程基本顺遂,毕竟往昔所差的并非煮盐晒盐之术,而是政策上的重重阻碍。

如今,低价盐已源源不断地向大明全境供应,两淮盐场的产盐量一度锐减至原先的五分之一。

值此时机,王远决意着手改造两淮盐场。

与晒盐法更多依赖盐池面积不同,煮盐法主要依靠灶丁的人力。

两淮盐场之所以在大明产盐总量中占比过半,关键就在于灶丁人数众多。

待王远推行改革之后,两淮盐场的产量无疑也会大幅增长,毕竟此地拥有的盐田数量亦是最多。

只是,想要重现往昔产盐占全国之半的辉煌盛景,却是绝无可能了。

这日,王远刚踏入扬州城,便收到一封意外之信。

此信来自在京师的嘉靖,信中大致内容是:

嘉靖觉得王远这段时间的勤勉努力他皆看在眼里,各个完成改造的盐场具体售出多少盐,他那边都有详实数据为证。

已然确定王远先前所说属实,这可是一件大功,待王远回朝,定要重重奖赏。

话锋陡然一转,嘉靖称自己甚是挂念王远,询问他盐场改革何时完毕,好早日回京。

看完这封信,王远眨了眨眼睛,当即陷入沉思。

嘉靖信中的深意究竟为何?

前面的夸赞之词倒还容易理解,可唯独这最后一句盼他速速回京,却让王远心生疑惑。

若说嘉靖对他当真有什么深厚情谊,那纯属无稽之谈。

思来想去,王远突然忆起前段时间翻阅邸报时,留意到的一则看似不起眼的消息。

【嘉靖四十一年九月初一,辽东解运大木百根至京师,此木本为重建万寿宫所用。

然陛下圣德仁慈,念及京师郊外水利设施为雨水冲垮,民生艰难,特敕令将这批大木移用于修复水利,以解百姓困厄,恩泽四方。

工部左侍郎徐璠诚惶诚恐,上奏陛下:陛下以苍生为念,仁德如天,臣等感戴不尽。

然陛下久居玉熙宫,臣等实感愧疚,深觉有辱臣子之责。伏望陛下恩准,拆除南宫、西宫等闲置宫殿,取其材用于重建万寿宫,以安圣驾,彰显皇家尊荣。】

当时看到这则消息,王远只觉自家师祖等人怕是失了心智。

嘉靖这般独断专行、贪图享乐之人,怎会念及百姓的艰难困苦?

便是从国库里拨些银子出来,他恐怕都心疼得紧。更别提这些本是为他修建宫殿,准备的大木了。

后来看了自家师父的来信,王远才知晓其中缘由。

原来是嘉靖太过贪婪,起初他的想法确实只是修建万寿宫。

可这两年,王远接连不断地向国库运送银子,不仅一举填平了前些年的巨额亏空,还在国库中存下八百多万两银子。

嘉靖见状便动起了心思,他不满足于只修建万寿宫。而是想修建万寿宫、永寿宫、朝天观、玄都观,这两宫两观。

此举自然引得官员们心生不满,他们的俸禄,尚且还有部分折银。

嘉靖却动不动,就要耗费几百万两银子修建宫殿!

徐阶的态度与官员们一致,直接以城外水利设施被冲垮为由,将这批大木调到了工部。

而工部由徐璠负责,这批大木便被用于修建水利设施。

等嘉靖知晓此事时,已有十几根大木被打入河中用作水利设施。

嘉靖纵然恼怒,却也只能无奈咽下这口气,毕竟总不能从河里再吧?

而徐璠的这道奏书,实则是给嘉靖留些颜面。

所谓从南宫、西宫拆下材料用于修建万寿宫。实则是堵死了,嘉靖继续修建其他两观一宫的念头。

果真是官场如战场,政治斗争波谲云诡。

王远在官场摸爬滚打四年有余,看到那则不起眼的邸报时,也只是匆匆扫过。

若不是京师有人传来信件,他还真被蒙在鼓里,险些以为嘉靖转了性子,开始善待百姓了。

既已了解嘉靖写这封信的背景,其意图便不难揣测。

和王远之前所想一样,嘉靖并非真的想念他才写信,而是想让他出面搞定此事。

啧~我在陛下眼中就这般像个谄媚小人吗?这种事竟也来找我!

呵呵,不得不说,陛下看人可真“准”!

王远想通之后,当即开始思索解决之法。

断然不能简单粗暴地,直接提议修建嘉靖想要的两宫两观。否则他一世清名可就毁于一旦,日后嘉靖死了就该开始清算了。

有了!

王远立刻唤来余有丁,此事干系重大,其他人都不便透露。唯有余有丁办事,他才放心。

“学生见过老师!”余有丁进了书房,满脸谄媚地恭敬行了一礼。

王远神色温和,指了指边上的座椅,说道:“丙仲,坐下说!你先看看这封信件,可能瞧出些门道?”

等余有丁坐下后,王远便将手上的信件递了过去,打算考较考较这个徒弟眼光如何。

余有丁颇为紧张地瞧了一眼信件上的名字,心中一阵发怵,但还是硬着头皮看了下去。

不过反复看了两三遍,依然毫无头绪。

他越看越心慌,脑门上的汗水也越来越多,难不成自己愚笨至此?

这封信上,分明写的都是些普通的关怀之语。

王远瞧出自家弟子没看出门道,又找出先前自己看到的那份邸报,递了过去:

“你再看看这个消息,可能联想到什么?”

余有丁一脸茫然,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如何能联系到一起?

心中暗自感慨,果然伴君如伴虎,连老虎的心思都捉摸不透,那可真是活该被吃。

良久,余有丁才犹犹豫豫地问道:“大人,陛下可是想让您写信劝劝首辅?”

“这怎么可能?”王远眉头一皱,神色冷峻:“我家师祖的脾性最为刚硬,从前严党把持朝政之时,他才暂且隐忍。

如今他手握大权,又岂会再唯唯诺诺。本官的劝解必定无用,反而会与师祖心生嫌隙!”

王远摇了摇头,随后便将自己的猜测,一股脑说了出来。

余有丁越听越吃惊,刚才他也只是胡乱猜测一个,没想到真实情况竟是这般复杂。

两则如此不起眼的消息,还真能牵扯到一块。

随后余有丁脸色变得苍白,等王远说完,战战兢兢地问道:

“老师,不如就当作没看出来吧,否则老师您一旦写了奏折,恐怕一身清名便没了。”

王远神色坚定,目光如炬,摇了摇头说道:

“你还是不明白,官员升迁,最重要的并非功绩,而是圣眷!

张璁得了圣眷,短短八年时间,便从小小的观政进士,一路高升成为内阁首辅。

而若为师做成了这件事情,便有了圣眷加身,往后升官也就顺理成章!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你乃为师之腹心,为师若身居高位,自会缺少心腹手下,除了你还有谁更合适?”

余有丁听后,顿时激动不已,自己不顾旁人眼光,拜了比自己还小四岁的王远为师,没想到好处来得这般快。

原本还担心王远因年纪尚轻,还需沉淀几年,自己都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了。

谁知如今竟有这般好事,若是王远得了圣眷,再加上此番盐政改革立下的功劳,升职是必然之事。

而现在王远就已经是正五品的户部郎中,若再升职,那便是四品大员了!这距离九卿可就只差一步之遥!

而他作为王远的徒弟,在王远手下无人可用之时,自然会得到大力提拔。

“老师,我明白了。那该如何去做?请老师示下!”余有丁满脸讨好地说道。

“如今七大盐场之灶丁,应已全部登记在册,有丁几何?”王远并未说出自己的办法,而是问了这么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

余有丁没有丝毫迟疑,立刻将自己记住的数据,一一汇报出来:“长芦盐场有丁七万两千口、山东盐场有丁三万四千口、两淮盐场有丁十五万三千口……七大盐场合计丁四十一万口。”

“嗯,如今盐场改革之事十分顺利,本官在改革之前,便已然说过,若是改革顺利便有赏赐。

如今该是兑现的时候了,每丁赏银十二两!

若是那些灶丁每人都愿意献出十两银子,这便是四百多万两银子了,料想这些应是够了!”

余有丁彻底惊呆了,还能这般操作?

“老师,若是拿出五百多万两银子用于赏赐灶户,恐怕朝廷那边说不过去呐!”余有丁小心翼翼地说道。

王远无所谓地摆了摆手:“百姓还不信任朝廷低价盐能持续多长时间,所以这段时间便买得勤了些。

仅仅这三个月的时间,盐场便已存下五百万两银子。料想到了年底,应是有一千余万两银子。

拿出一半获利,用于赏赐。

此举方可彻底让灶丁从先前的泥潭中爬出,而这也更是对于灶丁的赏赐,有何不可?

更何况此举的对错,岂是你我能评判的?”

王远最后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让余有丁彻底领悟了其中深意。

“老师,那我这就去办!”余有丁连忙说道。

“不急!”王远摇了摇头,又递出去一份清单:

“你若直接将银子送入京师,那岂非让陛下为难,既然做了,那便要做到完美。

这份清单是为师从前在翰林院抄录的,乃是当初修建万寿宫时,工部报上来的。

为师计算了一下,若是将金丝楠木替换成辽东大木,这四百多万两银子,修好陛下想要的两宫两观,应是足够的。

你去负责采买之事!务必做到万无一失,这些可都是百姓对陛下爱戴的象征。

若是有人贪了一毫一厘,恐怕好事就成了坏事。”

余有丁神色一肃,自然清楚这是王远在敲打他。

看着清单上甚至连产地和价格都有标明,他深知只要王远盯着,此事绝对不可能出现贪墨的情况。

“是,老师!弟子会管好手下之人的手脚!”

王远挥了挥手:“去吧!”

等人走完后,王远铺开了一份宣纸,提笔写道:【……辖下灶丁,皆感陛下天恩浩荡,自愿献出纹银……】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