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晨雾笼罩着村庄,程小雨推开窗户,的空气里带着泥土和嫩芽的气息。她深吸一口气,翻开那本己经记了大半的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传统宴席菜系列——富贵鸡"。
厨房里,外婆正在磨刀,看到小雨进来,笑着举起一只的母鸡:"今天教你个硬菜,宴席上的大件儿。"
小雨架好手机,调整到最佳拍摄角度。经过这段时间的练习,她己经能熟练地捕捉关键步骤,不再像最初那样手忙脚乱。
"富贵鸡讲究的是整鸡脱骨,腹中填料,形整味不散。"外婆边说边在鸡颈处划开一个小口,然后手腕一转,刀刃贴着骨骼游走,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小雨屏住呼吸,将镜头推近。外婆的手指像在跳一支精妙的舞蹈,时而轻挑,时而缓拨,不到二十分钟,一副完整的鸡骨架就被取出,而鸡皮完好无损,像一个精致的口袋。
"太神奇了..."小雨轻声感叹,"这简首像外科手术。"
外婆擦了擦额头的汗:"你外公当年练这手,废了十几只鸡才成。来,你试试。"
小雨接过刀,却不知从何下手。刀刃刚碰到鸡肉就偏离方向,鸡皮被戳出几个小洞。外婆耐心地手把手教她找关节位置,如何运刀省力,但一个小时后,取出的鸡骨还是七零八落,鸡皮千疮百孔。
"没事,多练几次就会了。"外婆安慰道,"现在用这只练习脱骨的炖汤,我再杀一只来做富贵鸡。"
填料同样讲究。糯米提前泡发,与香菇、火腿、莲子、芡实等八种食材拌匀,每种都代表着不同的吉祥寓意。外婆一边填料一边解释:"老辈人做菜,处处用心思。莲子象征连生贵子,芡实寓意脚踏实地..."
填好的鸡用棉线缝合,先煎后蒸。整整西个小时的烹制过程中,外婆寸步不离,随时调整火候。当最终成品上桌时,金黄的鸡皮油亮,用筷子轻轻一划,内里的填料如花瓣般绽放,香气扑鼻。
"尝尝。"外婆夹了一块鸡肉放在小雨碗里。
鸡肉酥烂入味,八宝填料层次丰富,各种食材的味道既相互融合又各自鲜明。更珍贵的是,这味道里承载着外公的技艺、外婆的记忆和程家的饮食文化。
"外婆,这道菜...太了不起了。"小雨由衷地感叹。
外婆眼中闪着泪光:"你外公要是知道有人继承了他的手艺,一定很高兴。"
饭后,小雨立即开始剪辑视频。富贵鸡的制作过程复杂,素材量很大,她花了整整两天才完成。除了技术步骤,她还特意保留了外婆讲解的饮食文化和吉祥寓意,让视频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文化内涵。
视频发布后,反响超出预期。点赞数迅速破千,评论区挤满了惊叹和提问。最令小雨意外的是,一位自称《中华美食》杂志编辑的网友发来私信,希望采访她和外婆,做一期传统宴席菜的专题报道。
"外婆!有杂志要采访我们!"小雨举着手机跑进厨房。
外婆正在准备一道特殊的药膳——天麻炖猪脑。听到这个消息,她手中的勺子顿了顿:"采访?就我们这小门小户的..."
"他们说是被您的手艺和坚持传统的精神打动了。"小雨读着私信内容,"想了解这些濒临失传的宴席菜技艺。"
外婆沉思了一会儿,继续搅动锅中的汤:"随你吧,只要别耽误正事就行。"
小雨注意到锅里不寻常的食材:"外婆,这是什么汤?从没见您做过。"
"天麻炖猪脑,老方子了。"外婆调整着火候,"春天容易犯头晕,这个汤能安神补脑。你妈小时候读书用功过度,我就常炖给她喝。"
小雨凑近闻了闻,汤色清澈,带着淡淡的中药香:"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
"天麻要先蒸后切片,去其燥性;猪脑要挑新鲜的,去净血丝。"外婆耐心解释,"火候最关键,大火烧开,小火慢炖,不能滚,否则汤浊效减。"
听着外婆的讲解,小雨突然意识到,这些传统药膳背后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食物与健康关系的深刻理解,是一种独特的饮食养生智慧。
"我能拍下来吗?这种传统药膳现在很少见了。"小雨问道。
外婆点点头:"拍吧,记下来也好。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吃西药,不知道食补才是根本。"
第二天,《中华美食》的编辑林悦如约而至。她是个三十出头的干练女性,背着专业的相机设备,一见外婆就恭敬地行礼:"程奶奶好!您做的荷花酥视频我看了十几遍,太精湛了!"
外婆有些不好意思地摆摆手:"乡下把式,不值一提。"
林悦却极为认真,详细询问每道传统菜的来历、技法和文化寓意。她对外婆随口说出的饮食谚语格外感兴趣,比如"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一一记录下来。
"程奶奶,您这些知识太宝贵了!"林悦边记笔记边说,"现在专业厨师学校都教不出这样的底蕴。"
采访间隙,小雨带林悦在村里转转。春日的村庄生机勃勃,田间地头随处可见野菜和药草。
"你知道吗?你外婆是个活宝藏。"林悦突然说,"她掌握的不仅是烹饪技巧,更是一整套饮食文化和养生哲学。这种知识,书本上找不到。"
小雨点点头:"我越来越觉得,记录这些技艺不仅是为了保存味道,更是为了守护一种生活智慧。"
林悦赞同地拍拍她的肩:"你们的视频很有意义,但传播范围还有限。如果愿意,我可以帮忙联系更大的平台。"
送走林悦后,小雨思考着她的建议。确实,仅靠自己的小账号,影响力有限。如果能借助专业媒体的力量,或许能让更多人关注到传统美食文化的价值。
周末,村里的孩子们又来了。自从上次花卷体验课大获成功,每周六上午就成了固定的"传统美食小课堂"时间。今天来了十几个孩子,院子里热闹非凡。
"小雨姐姐,今天我们学什么呀?"扎着小辫的婷婷拽着她的衣角问。
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小雨灵机一动:"今天教大家做简易版的荷花酥好不好?"
她事先准备了现成的酥皮和豆沙馅,简化了最复杂的三擀三叠工序,让孩子们只需包馅、剪花就能体验传统点心的制作乐趣。虽然成品远不如外婆做的精致,但孩子们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荷花"在油锅中微微绽放时,都兴奋得手舞足蹈。
"我做的荷花酥要给奶奶吃!"一个小男孩骄傲地宣布。
"我要把照片发给我城里的表哥看!"另一个女孩举着手机说。
看着这一幕,外婆悄悄抹了抹眼角:"这些娃娃,倒是对老东西有兴趣。"
课后,小雨和外婆收拾着狼藉的厨房,虽然累但心里满足。
"外婆,您看孩子们多喜欢啊。"小雨洗着沾满面糊的碗碟,"我在想,能不能在村里小学开个兴趣班?"
外婆点点头:"这主意好。老手艺有人学,才不会断根。"
晚上,小雨收到了林悦发来的邮件,说专题报道己经确定刊登,还附上了几家对传统美食文化感兴趣的文化机构联系方式。其中一家非遗保护中心正在筹建"传统饮食技艺数据库",希望能收录外婆的几道拿手菜。
"外婆,您的技艺可能要被收录进国家数据库了!"小雨兴奋地说。
外婆正在绣一个新的围裙,闻言抬起头:"啥数据库?"
"就是...就是把您的手艺用文字、图片、视频全记录下来,保存在国家的档案里,以后的人都能查到学习。"小雨尽量用简单的话解释。
外婆沉默了一会儿,针线在手中穿梭:"我这乡下把式,还能进国家档案?"
"当然能!您的手艺是真正的文化遗产。"小雨蹲在外婆膝前,"就像您常说的,食物不仅是吃的,更承载着记忆和文化。这正是现在社会最需要重视的。"
外婆轻轻抚摸小雨的头发:"你懂得比外婆多。这些事,你拿主意就好。"
夜深了,小雨坐在书桌前整理这段时间积累的资料。电脑文件夹里己经分类保存了近百个视频和上千张照片,记录着从家常小菜到宴席大件的各种传统美食技艺。翻阅这些素材,她仿佛又经历了这大半年来的每一个学习瞬间——失败的沮丧,成功的喜悦,以及那些与外婆共处的温馨时光。
她打开日记本,写道:"最初回到乡村只是为了休养身体,却意外找到了人生的使命。传统美食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城市与乡村,技术与文化。通过记录和传播这些技艺,我不仅学会了烹饪,更学会了一种生活态度——对自然的敬畏,对工艺的专注,对传承的责任。"
窗外,一轮明月挂在老槐树梢,清辉洒满院落。厨房里,外婆封好了灶火,明天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小雨合上笔记本,心中充满平静与力量。她知道,自己的人生己经找到了真正的方向——不是回到城市的喧嚣,而是扎根这片土地,成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让这些珍贵的味道和智慧,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