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的清晨,程小雨被窗外麻雀的啁啾声唤醒。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伸了个懒腰,目光落在桌上那堆笔记本和手机上——这是她过去几天整理出来的视频素材和食谱笔记。
小雨拿起手机,点开昨晚剪辑好的"手工汤圆制作"视频。屏幕上,外婆布满皱纹却灵活异常的手指揉搓着糯米团,配合着她自己录制的旁白解说,整个制作过程清晰易懂。这是她的第一个完整作品,虽然还有些粗糙,但己经能够完整呈现一道传统美食的制作技艺。
"外婆,您来看看!"小雨捧着手机跑到厨房。
外婆正在灶台前熬粥,闻言擦了擦手,凑近手机屏幕。随着视频播放,她的眼睛渐渐睁大:"哟,这么个小东西,还真能把做汤圆的全过程记下来啊?"
"不止是记录,还能让更多人看到学习呢。"小雨点开视频平台的发布页面,"我准备把这些都传到网上去。"
外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们年轻人脑子活。我那时候学艺,全靠眼睛看、脑子记,哪有什么录像。"
"所以很多老手艺都失传了呀。"小雨叹了口气,"现在有了这些技术,正好可以把您的手艺好好保存下来。"
吃完早饭,小雨正式开始她的"传统美食数字化工程"。她将外婆的食谱分为面点、腌菜、酱料、宴席菜等几大类,计划每一类都制作详细的视频教程。第一个系列,她决定从相对简单的家常面食开始。
"今天拍什么?"外婆问道,她己经接受了成为"视频主角"的新身份。
"我想拍您最拿手的花卷。"小雨架好手机,"从和面开始,到最后的蒸制,每个步骤都要拍特写。"
外婆笑着摇摇头,但还是配合地开始和面。小雨从多个角度拍摄,时而拉近镜头展示手腕的力道,时而俯拍面团的形态变化。她发现,通过镜头观察,能注意到许多平时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外婆揉面时手指的特定弯曲角度,比如面团表面达到"三光"状态时的微妙光泽。
"发面的时候要盖湿布,不能让它结皮。"外婆一边操作一边解释,"冬天要放在灶台边,夏天得找阴凉处,温度不同,发酵时间也不一样。"
小雨赶紧将这些要点记在笔记本上。这些经验性的知识,是任何标准食谱都不会记载的宝贵细节。
中午,蒸好的花卷出笼,白白胖胖,层层分明,散发着的麦香。小雨拍下成品特写,又录制了外婆撕开花卷展示内部层次的镜头。
"先吃饭,凉了就不好吃了。"外婆催促道。
小雨咬了一口花卷,松软有嚼劲,带着淡淡的面甜味。她突然意识到,这种刚出锅的面食滋味,是城市里那些包装食品永远无法复制的。
下午,小雨坐在院子里剪辑视频。她将不同角度的镜头拼接起来,配上文字说明和背景音乐,最后加上自己录制的旁白解说。看着成品,她感到一种成就感——这不仅是简单的视频制作,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新尝试。
"外婆,您看这个效果怎么样?"晚上,小雨把剪辑好的视频拿给外婆看。
视频里,从面粉到花卷的转变过程被浓缩成五分钟,关键步骤都有特写和说明,即使是烹饪新手也能看懂大概。
外婆看得津津有味:"哎呀,这么一弄,还真挺明白的。就是我这张老脸,拍出来皱巴巴的..."
"哪有,您看起来可精神了!"小雨搂住外婆的肩膀,"明天我打算拍腌酸菜的过程,您觉得怎么样?"
"腌菜得等开春,现在不是时候。"外婆想了想,"要不明天教你做荷花酥吧,正好快二月二了。"
"荷花酥?"小雨第一次听说这个点心。
外婆神秘地笑了笑:"你外公跟省城老师傅学的,可讲究了。做好后像朵荷花,一碰就掉酥,村里红白喜事都爱用它撑场面。"
第二天一早,外婆就准备好了材料。与往常不同,这次她格外郑重,甚至换上了一件干净的蓝布衫。
"荷花酥分水油面和油酥面,一个软一个硬,合在一起才能起酥。"外婆一边解释一边示范,"水油面要用猪油和热水,揉到能拉出膜..."
小雨聚精会神地拍摄着。制作荷花酥的复杂程度远超她的想象,光是准备面团就有七八道工序,而且对温度、力道的要求极为精确。
"油酥面包进水油面里,擀开再折叠,反复三次。"外婆的手在案板上忙碌着,"这叫'三擀三叠',是起酥的关键。"
面团准备好后,开始制作馅料。外婆将炒熟的芝麻碾碎,加入白糖和少量猪油,揉成小球。"馅不能太湿,不然烤的时候会爆开;也不能太干,否则口感发柴。"
最精彩的环节是塑形。外婆将包好馅的面团轻轻压扁,用剪刀在边缘剪出均匀的切口,然后巧手一翻,瞬间变成了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小雨惊讶得忘了拍摄,连忙请求外婆再做一次。
"花瓣要剪十二刀,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平安圆满。"外婆边做边讲解,"翻花瓣时手指要蘸点水,但不能太多..."
尝试了三次,小雨才勉强拍全所有关键步骤。她自己也试着做了一个,结果花瓣剪得歪歪扭扭,翻的时候全粘在一起,成了一团面疙瘩。
"别急,慢慢来。"外婆鼓励道,"你外公学的时候,浪费了半袋子面才出师。"
最后是油炸环节,这也是最考验技术的部分。油温必须控制在六成热,太高会焦,太低不起酥。外婆将做好的荷花酥生坯轻轻滑入油锅,用筷子不断轻触花瓣,使其缓缓绽放。当整朵"荷花"在油面上盛开时,小雨忍不住惊呼出声。
"太神奇了!这简首就是 edible art(可食用的艺术)!"小雨脱口而出一句英文,又赶紧解释,"我是说,这既是食物又是艺术品。"
外婆小心地将炸好的荷花酥捞出沥油:"食物本来就有讲究,好看才能好吃,好吃更得好看。"
成品摆在白瓷盘里,金黄酥脆,层层花瓣分明,中心一点芝麻馅若隐若现,活脱脱一朵盛开的荷花。小雨从各个角度拍摄,甚至录了一段延时摄影,记录荷花酥在热油中缓缓绽放的奇妙过程。
品尝时,她小心地捏起一朵,刚碰到嘴唇,外层的酥皮就如雪片般簌簌落下,入口即化。内里的芝麻馅香甜不腻,与酥皮的口感形成绝妙对比。
"外婆,这道点心太绝了!"小雨边吃边感叹,"我在城里从没吃过这么精致的传统点心。"
外婆脸上露出怀念的神色:"你外公当年为了学这个,给老师傅白干了一个月活。现在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了,费工夫,年轻人不爱学。"
这句话刺痛了小雨。如此精湛的技艺,竟然面临失传的危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一定要把这些珍贵的传统美食技艺完整记录下来,用现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
接下来的几天,小雨全身心投入视频的后期制作。荷花酥的工艺复杂,素材量很大,她花了整整两天才完成剪辑。为了增加趣味性,她还加入了历史背景介绍——这种酥点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曾是宫廷御点,后来流入民间,成为节庆食品。
视频发布那天,小雨紧张得不断刷新页面。令她惊喜的是,短短几小时就收到了上百个点赞和几十条评论。许多网友惊叹于传统点心的精致工艺,有人询问是否开班授课,更有几位美食博主主动提出要帮忙推广。
"外婆,有好多人喜欢您做的荷花酥呢!"小雨兴奋地拿给外婆看。
外婆眯着眼睛看屏幕上的评论,脸上渐渐绽开笑容:"这些城里娃娃,倒是对老东西感兴趣。"
最让小雨意外的是村里孩子们的反应。几个小学生放学后特意跑来程家,问能不能亲眼看看荷花酥是怎么做的。
"小雨姐姐,我们在手机上看你发的视频啦!"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大声说,"我们也想学!"
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小雨突然有了新想法。她跟外婆商量,决定在周末举办一个小型的"传统美食体验课",教孩子们做简单的面点。
周六上午,程家院子热闹非凡。十几个孩子围在大案板旁,跟着小雨和外婆学做小花卷。虽然成品歪歪扭扭,但孩子们兴致高昂,一个个脸上沾着面粉,却笑得灿烂。
"老师,我妈妈说我做的花卷比买的好吃!"一个小女孩骄傲地宣布。
"这叫'金鱼花卷',是我自创的!"另一个男孩举着自己捏出的奇怪形状。
看着这一幕,小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些孩子或许还不完全理解传统美食的价值,但至少,他们感受到了亲手制作的乐趣,记住了面粉的香气和揉面的触感。这些细微的感官记忆,或许会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在未来某个时刻发芽。
晚上,小雨在日记中写道:"通过镜头,我看到了传统美食技艺的另一面——它不仅是味道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孩子们闪亮的眼睛告诉我,这些老手艺并非没有市场,只是需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我要做的,就是成为那个翻译者,用现代语言讲述传统故事。"
她合上日记本,听见窗外春风拂过菜园的沙沙声。厨房里,外婆正在准备明天的食材,碗碟碰撞声和哼唱的小调交织在一起,构成最动人的夜曲。小雨知道,自己的人生己经找到了新的方向——不是回到城市的喧嚣,而是扎根这片土地,用镜头和笔记录下这些即将消失的味觉记忆,让传统美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