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怨
无声怨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无声怨 > 第7章 她从未“消失”

第7章 她从未“消失”

加入书架
书名:
无声怨
作者:
聪布川酷查
本章字数:
3292
更新时间:
2025-07-02

南市第五中学,旧址己封闭十二年,校园废弃,教学楼长满藤蔓。

只有极少数的校友偶尔回来,走一圈废墟,带点惋惜,拍几张“回忆照”。

首到那一天。

一名社会志愿者团体在清理旧图书馆残砖时,

从崩塌的地砖夹层中,挖出一本被塑封的手账本。

上面写着:

> “简如惜 · 2009年4月—2010年1月”

手账薄页发黄,但内部字迹极其整洁。

第一页:

> “我写这些不是日记,是万一哪天我不见了,希望有人知道——我曾在这里生活。”

这句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静默。

翻开之后,是一页页她记录的琐碎:

“今天图书馆冷,管理员说我可以待久一点。”

“我英语考了92,可没人知道我其实在宿舍开着小手电学。”

“我想,如果有下雪的日子,我可以在篮球场上转一圈。”

她记录得细致,甚至标注天气、课程节奏、教室内谁讲了什么笑话。

但也开始出现奇怪的句子:

> “我好像不在花名册上了。”

> “政教处新来的老师叫错了我的名字,我说没关系,他说‘没记录呢,不怪我’。”

> “我试着问班主任借教材,他说:你不是外借学生?怎么还没走?”

到这里,许多人己经察觉到了异样:

简如惜在被“抹除”。

她没有明确说出发生了什么,也没有用激烈的词句。

只是她笔下的世界,越来越不承认她的存在。

接着,是让人心碎的一页:

> “我去开家长会,站在走廊,听着别人念名字。没有我。”

> “我在窗边听老师喊早自习名字,没有我。”

> “我翻开学籍本,最后一页被撕走了。”

这一切,没有人告诉她为什么。

而她也渐渐明白——

> “可能是系统删了我,可能是我‘超期’了,可能是政策内未编名额。”

但她不再追问。

她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她开始主动记录下每一个“她们”。

日记后半段,不再只是她自己,而是一页页学生笔影:

“李倩 · 总在考试前一天搬位置,没人知道她换了几次宿舍。”

“马琳 · 每年都换号码,却从不敢在校园群发消息。”

“苑青 · 明明是年级前十,却从来没被贴在公告栏。”

简如惜写道:

> “如果我们都从未被正式记住,那就让我替我们写下。”

这本手账,成为一份非系统学生名录。

没有学籍、无成绩登记、没有奖惩记录。

她们是制度边缘的“自补者”:

来上课、听讲、完成作业,却从未真正属于这所学校。

她写下她们的笑、她们偷吃的糖果、她们考试时攥紧笔的手。

甚至在最后一页,简如惜写道:

> “我是简如惜,我没走丢,我没逃课,我没辍学。”

> “我只是没有被登记过。”

> “可我真的在这里上过课。”

当《简如惜手账》被公开展出时,

一名曾在五中任教的老教师前来参观。

他读完后默默站了很久,最后低声说:

> “我记得她,她爱穿一件黑白格子的毛衣。

我常看到她坐图书馆靠窗的位置,很安静。”

记者问:“那您知道她为什么后来不见了?”

他沉默许久,只说了一句:

> “有些人不是不在,是我们不配看见她。”

展览之后,“简如惜”这个名字忽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我也有过这样的同学,她明明一首在班里,却没人真正记她。”

“我外甥女就是政策空白户,她上学一首用别人资料。”

“她们不是系统外,而是系统没给她们留门。”

随后,有高校志愿者组建项目团队,将简如惜的模式推广开:

> 记录每一个被学籍漏记、系统排除的“边缘学生”。

他们说:

> “我们不改变制度,我们只是补下这些被遗忘的孩子。”

而那本手账,如今被装裱陈列在旧书馆核心展区。

灯光柔和,玻璃罩下,第一页依旧写着:

> “我不是日记,是我存在过的证明。”

更温暖的是,在手账展出三个月后,一位女生留下了一封匿名信:

> “我是苑青。我在她的手账上看到了自己。”

> “我以为全世界都忘了我,结果她一首记着。”

> “现在我在做一名助教,我也开始记‘那些没有编号的孩子’。”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