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58,我有一个百货超市
重回1958,我有一个百货超市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重回1958,我有一个百货超市 > 第660章 做鱼

第660章 做鱼

加入书架
书名:
重回1958,我有一个百货超市
作者:
喾虾一族
本章字数:
8982
更新时间:
2025-07-06

第660章:做鱼

李辰溪的指尖轻轻搭上张燕的掌心,两人相携着,脚步徐缓地踩上村里那条带着岁月包浆的石板路。

路面被几代人的脚印磨得光滑,缝隙里还嵌着去年深秋落下的枯叶。

道旁那棵老槐树,树身得两个壮汉才能合抱,虬曲的枝桠在半空舒展,像位老者伸出的臂膀,树皮上深浅不一的裂纹里,藏着数不清的风霜故事——或许是某年山洪暴发时的挣扎,或许是某个饥荒年月里村民们的祈愿。

树下的空地上,正是村里最热闹的所在。

王婶盘腿坐在小马扎上,面前的竹筐里堆着半摞纳好的鞋底,银针在她指间翻飞,线绳穿过布面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忽然她像是被什么惊着了,猛地直起身,针尾还在鞋底上颤巍巍地摇晃。

目光刚落在李辰溪和张燕交握的手上,眼睛就亮了起来,粗着嗓子喊:“快看快看!辰溪这小子,把对象领回村啦!”

这声喊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池塘,涟漪瞬间荡过整个晒谷场。

场边啄食谷粒的麻雀们“轰”地一下飞起来,翅膀拍打的声音搅乱了午后的宁静,它们在半空盘旋着,似乎在打量这对陌生的组合,盘旋了三圈才不情不愿地落在远处的草垛上。

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李二叔,听到动静先把草帽往脑勺后一推,露出那张被日头晒成古铜色的脸,沟壑纵横的皱纹里还沾着些许泥土。

他三步并作两步地凑过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张燕,像是在看什么稀罕物件。

“这就是城里来的大学生吧?”他咧开嘴笑,露出两排结实的白牙,“你瞅这皮肤,嫩得能掐出水来,跟年画上的仙女儿似的。

”说着,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蓝布裤腿上反复蹭着,掌心的泥灰蹭出两道浅痕,手抬到一半又缩了回去,只在脑门上挠了挠,笑得更憨了。

张燕脸上漾着明快的笑意,大大方方地开口:“二叔好。

”声音清脆得像山涧的泉水。

李二叔心里头直点头:这城里姑娘,一点架子没有,辰溪这小子有福气,找着个实在闺女。

两人顺着路往村里走,过了那盘磨得溜光的老石磨,磨盘边的大槐树下,几位老太太正摇着蒲扇纳凉。

见着张燕,她们像是被磁石吸住了,慢悠悠地围拢过来。

赵奶奶颤巍巍地伸出手,她的指关节因为常年劳作有些变形,皮肤像干枯的树皮,轻轻握住张燕的手时,动作却格外轻柔。

“这手哟,细皮嫩肉的,定是没沾过阳春水。

”她凑近了些,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语气里满是疼惜。

孙奶奶踮着小脚绕到张燕身后,盯着她身上的碎花衬衫瞧,手指在空气中虚虚地比划着:“这料子摸着就软和,城里的物件就是不一样,你瞅这花绣的,跟真的似的。”

李辰溪站在一旁,看着张燕被老太太们围住,既有些得意又觉得好笑。

见她从容地回答着“奶奶们好”,耐心听着各种絮叨,甚至还弯腰帮刘奶奶捡起了掉在地上的帕子,心里头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又浓了几分。

正说着,村小学的铜铃声“叮铃铃”地响起来,放学的孩子们像刚出笼的小雀,一窝蜂地涌过来。

扎着两个红头绳的小翠,仰着圆乎乎的脸蛋,辫子上的蝴蝶结随着动作晃悠:“姐姐,你会说洋人话不?老师说城里的大学生都懂洋文。”

虎头虎脑的铁蛋拽着李辰溪的裤脚,使劲往后扯,嗓门亮得像挂在檐下的铜铃:“辰溪哥是咱们村最厉害的!他还会做那个能晒出电来的板子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话逗得周围人都笑了,连树上的蝉鸣都像是变得欢快了些。

张燕蹲下身,手指轻轻拂过铁蛋额前的碎发,笑着应道:“你说得对,你辰溪哥可厉害了。

”说着从帆布包里掏出颗水果糖,剥了糖纸递过去。

铁蛋捏着糖块蹦得老高,其他孩子见状,立刻围成个圈,仰着脖子喊:“我也要我也要!”

张燕被这阵仗逗笑了,干脆把包里的糖都掏出来,挨个儿分给孩子们。

可这举动像是吹响了集结号,更多孩子从巷子里、墙角后钻出来,眨眼间就围成了密不透风的圈,叽叽喳喳的像群小麻雀。

李辰溪见状赶紧拉了张燕一把:“快走,再待着就被围住了。

”张燕虽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顺从地跟着他加快了脚步,身后传来孩子们意犹未尽的呼喊,渐渐被抛在身后。

走了约莫半袋烟的功夫,张燕才笑着问:“刚才怎么突然跑呀?”

李辰溪回头望了望,见没孩子追来才松了口气:“再不走,咱俩就得被孩子们‘吃’了。

你那点糖,还不够他们塞牙缝的。”

张燕恍然大悟,脸上泛起红晕:“都怪我没想周全。”

“没事,孩子们就是图个新鲜。

”李辰溪话音刚落,就见村西头的老井旁,陈大爷正弯腰把木桶往井里放,轱辘转动的“吱呀”声老远就能听见。

看见他们,陈大爷直起身,从怀里摸出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脸上堆着笑:“辰溪回来啦?这是今早刚摘的野核桃,尝尝鲜。”

张燕连忙摆手:“大爷您留着吃吧,我们哪好意思。”

陈大爷不由分说地把纸包往她手里塞,粗糙的手掌带着泥土的温度:“客气啥,自家人。

”油纸包在掌心沉甸甸的,张燕看着老人黝黑脸上的真诚,鼻子微微发酸,轻声道了谢。

李辰溪抬腕看了看表:“得快点了,不然奶奶该拿着擀面杖来寻咱们了。”

张燕噗嗤笑了:“哪能呢,奶奶肯定疼你。”

李辰溪只是笑笑,脚步却更快了。

穿过晒谷场时,远远就看见李家老宅的烟囱里冒出笔直的青烟,在傍晚的微风里慢慢散开。

奶奶正站在院门口,蓝布围裙上沾着点点面粉,手里握着根擀面杖,看见他们就扯开嗓子喊:“俩小祖宗可算回来了!再晚一步,锅里的红烧肉都要成焦炭咯!”

墙根下,爷爷正慢条斯理地拾掇着柴火,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在渐暗的天色里像颗跳动的星辰。

听见动静他直起身,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就等你们开饭呢。”

迈进堂屋,一股混合着肉香、面香和柴火味的热气扑面而来。

八仙桌上已经摆开了碗筷,青花碗里的糖醋鲤鱼泛着油光,鱼眼圆瞪着,仿佛还在水里游动;白面馒头堆得像座小丘,蒸腾的热气在馒头上凝成细小的水珠;蒸笼盖边缘挂着晶莹的水珠,轻轻一碰就滚落下来,带着刚出锅的麦香。

张燕刚要找个凳子坐下,李辰溪轻轻拽了拽她的衣袖:“来,搭把手。

厨房里,奶奶正往锅里撒着葱花,绿色的碎末落在翻滚的汤里,立刻散发出清香。

风箱被脚蹬得“呼嗒呼嗒”响,火光映得奶奶的脸红彤彤的。

李辰溪走到灶台前,伸手掀开蒸笼盖,一股白汽“腾”地冒出来,瞬间糊了他的眼镜。

他一边用衣角擦着镜片,一边笑着喊:“奶,我来端馒头!”

张燕手里被奶奶塞进一个粗陶碗,碗里盛着黄澄澄的小米粥,热气顺着碗沿往上冒,带着谷物特有的醇厚香气。

“慢点,别烫着。

”奶奶扶着她的手腕,掌心的温度透过粗布衣裳传过来,暖融融的。

桌角的煤油灯突然“噼啪”响了一声,灯芯爆出个火星,昏黄的光立刻填满了整个屋子。

李辰溪从墙角拉过条长凳,用布巾仔仔细细地擦了两遍,连凳腿都没放过,生怕沾着的灰尘蹭脏了张燕的裙摆。

奶奶端着个砂锅从厨房出来,张燕赶紧伸手去接,却被奶奶轻轻拍开:“客人哪能动手,坐着歇着。”

碗筷碰撞的脆响在屋里此起彼伏,没一会儿功夫,桌子就被摆满了。

红烧肉在碗里颤巍巍的,酱汁红亮得能照见人影;凉拌黄瓜上撒着鲜红的辣椒丝,看着就清爽;白面馒头掰开,里面的气孔细密均匀,麦香直往鼻子里钻。

张燕刚要落座,李辰溪拉了她一下:“先等等。

”说着就往厨房走,张燕也连忙跟过去。

灶台上的铁锅还冒着热气,奶奶正用锅铲翻动着锅里的青菜,见他们进来就笑:“你们俩别添乱,快出去等着。”

李辰溪却拿起旁边的笼屉:“我来端这个。

”刚掀开盖子,白汽就涌了满脸,他眯着眼睛把笼屉放到灶台上,镜片上蒙着层水汽。

张燕被奶奶塞了个瓷盆,里面是刚做好的鸡蛋羹,嫩得像块玉:“端着慢点,这玩意儿烫。

”奶奶的手在她手背上拍了拍,眼里的疼惜藏都藏不住。

等回到堂屋,爷爷已经把煤油灯挑亮了些,灯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柔和的光晕。

李辰溪把长凳摆到张燕跟前,又拿布巾擦了擦凳面,才让她坐下。

奶奶端着最后一盘炒青菜出来,见张燕要起身,连忙按住她:“坐着坐着,哪能让你动手。”

一家人围坐桌边,爷爷先拿起筷子夹了块红烧肉放到李辰溪碗里:“在外面受累了,多吃点。”

张燕咬了口馒头,松软的面香在嘴里散开,忍不住赞叹:“奶奶做的馒头真好吃。”

李辰溪闻言,夹了块鱼腹上的肉放到她碗里:“尝尝这个,我奶做鱼最拿手。”

奶奶听了笑得眼睛眯成条缝,手里的筷子没停,一会儿给张燕夹块排骨,一会儿又添勺鸡蛋羹,瓷勺碰到碗沿发出清脆的声响。

“多吃点,看这姑娘瘦的。

”她的手有些抖,大概是常年揉面留下的毛病,可夹菜的时候却稳得很,非要把张燕的碗堆成小山才罢休。

张燕看着碗里冒尖的饭菜,又看了看奶奶鬓角的白发,心里头热乎乎的,夹了个刚出锅的肉包子放到奶奶碗里:“奶奶您也吃,这个刚出锅的香。”

奶奶愣了愣,随即眼眶就红了,用袖口擦了擦眼角,笑着说:“好,好,奶奶吃。”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