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大人在衙署内正为诸多民生政务忙碌得焦头烂额之时,突然听闻小厮来报,说府学那边乱象丛生,课堂之上纪律全无,教员之间也纷争不断。知府当下脸色骤变,神情冷峻至极,心中暗忖:“这府学可是关乎我湖州一地文脉传承、人才培育的关键所在,怎容得这般乌烟瘴气?” 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放下手中事务,整顿衣冠,带着一众衙役,浩浩荡荡地亲临学堂。
彼时的府学课堂,闹哄哄一片,书本散落一地,桌椅歪七扭八。知府刚至门口,便听到里头王耀祖那嚣张跋扈的叫嚷声。只见他铁青着脸,面色阴沉,仿若笼罩着一层寒霜,周身散发的凛冽气场,令随行衙役都心生畏惧。他大步迈入课堂,那沉稳有力的脚步声,仿若重锤敲在众人的心尖。一进教室,知府目光如炬,直直锁定王耀祖,厉声呵斥道:“王耀祖!你可知这是何地?府学乃神圣求学之所,岂容你肆意撒野、扰乱秩序!平日里你仗着家世胡作非为,我念你年少无知,未曾深究,如今竟在课堂上这般张狂,是可忍孰不可忍!”
王耀祖哪见过这般阵仗,吓得双腿发软,“扑通” 一声瘫倒在地,平日里的嚣张气焰瞬间消散,哆哆嗦嗦地辩解道:“知…… 知府大人,我…… 我知错了,是我一时糊涂,求大人饶命。” 知府却丝毫没有留情面的意思,当众宣布严惩措施:“从即日起,你闭门思过半月,抄录《论语》《大学》各十遍,若有懈怠,加重处罚;此外,扣除你家本月一成赋税优免额度,以示惩戒,望你能以此为戒,也让众人知晓,府学之地,不容亵渎!” 这一番处置,可谓是杀鸡儆猴,以儆效尤,教室里瞬间鸦雀无声,其他学子们皆噤若寒蝉,暗自警醒。
处置完王耀祖,知府又马不停蹄地召集全体教员,于议事厅内围坐一堂。众人入座后,厅内气氛凝重压抑,知府神色凝重,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教员,语重心长地劝解道:“诸位先生皆是我大明育人的贤才,身负培育英才之重任呐。我湖州府向来文风昌盛,百姓们皆对府学寄予厚望,盼着能出一批经世致用、为国效力的栋梁之才。如今却因这钱粮分配一事,闹得不可开交,实在是不该啊。”
说罢,知府轻轻叹了口气,接着道:“切不可因这一时小利,误了办学大事。学校乃神圣育人之地,需齐心协作、和衷共济,方能兴盛。咱们关起门来都是同僚,为的都是莘莘学子,又何苦争得面红耳赤、伤了和气?依我之见,当根据课程难度、课时量,合理调配廪食,做到公平公正,大家意下如何?”
教经史的张夫子率先开口,手抚胡须,微微颔首道:“知府大人所言极是,是我先前执念太重,只想着经史课的重要,却忽略了同僚们的付出,惭愧啊。这按课程难度、课时量分配,确实公允,我无异议。”
教算学的李教习也站起身来,满脸羞愧,拱手说道:“大人英明,我也不该冲动行事,吵得那般难听。算学固然要紧,但缺了其他科目配合,学子们也难成大器。就依大人之计,往后我定和诸位同僚齐心协力。”
其他教员见两位带头的都表了态,纷纷点头附和,你一言我一语表达赞同之意。末了,众人起身,握手言和,先前的剑拔弩张化为乌有,教学秩序自此恢复如初。
清平乡这边,刘大山正蹲在村口老槐树下,满心愁绪地掰着手指头盘算村学的难处,师资匮乏如同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恰在此时,外出赶集归来的村民一路小跑过来,气喘吁吁地喊道:“里长,天大的好消息!邻村来了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秀才愿意支教哩!” 刘大山听闻,仿若被一道闪电击中,瞬间瞪大了眼睛,整个人仿若绝境之中寻得了救命稻草,一下子从地上弹起来,激动得双手都微微颤抖。
他顾不上山路崎岖、路途遥远,当下便冲回家中,背起一个粗布行囊,装上些许干粮和水,转头就往邻村方向赶去。一路上,荆棘划破了衣衫,碎石硌得脚底生疼,刘大山却浑然不觉,满心都是赶紧把老秀才请回村的念头。翻山越岭许久,终于寻到了老秀才居所。
刘大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却仍强撑着礼数,“扑通” 一声跪倒在地,恳切地说道:“老秀才,求您救救我们清平乡的娃子们吧!我们那穷乡僻壤,苦了多少年都没个正经先生教书,孩子们都眼巴巴盼着呢。我知道山路难走,村子穷苦,可娃子们那份求知的心是实打实的滚烫啊,求您发发慈悲。”
老秀才被他这份诚意十足的执着劲儿深深打动,眼眶微微泛红,连忙上前扶起刘大山,动容地说:“里长快快请起,你这份为了孩子的苦心,老夫看在眼里,感动得很呐。我这把老骨头,余生也没啥别的念想,就盼着能多教几个有出息的娃,把肚子里这点墨水传下去。” 说罢,老秀才回屋背上行囊,怀揣着几本珍藏多年、泛黄却珍贵无比的古籍,欣然随刘大山入驻村子。
刚到村口,村里的孩童们听闻消息,欢呼雀跃,仿若过节一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围着老秀才问东问西。
“老爷爷,您真的会给我们讲好多好多故事吗?”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眨着大眼睛问道。
老秀才笑着摸摸她的头:“那是自然,小姑娘,比故事还精彩的学问,爷爷都讲给你们听。”
“那我们什么时候能认字读书呀?” 小男孩虎头虎脑地追问。
“马上,马上就开课!” 老秀才爽朗地笑道。
简陋的村学就此开课,几间破旧茅屋权当教室,泥坯搭成的桌椅摇摇晃晃,黑板不过是块涂黑的木板。虽说条件艰苦,却挡不住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热忱。每日清晨,孩子们总是早早等在村学门口,小脸冻得通红,眼中却闪烁着兴奋光芒;课堂上,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秀才,生怕错过一个字、一句话。
在各方不懈努力之下,各地学堂仿若雨后春笋般,渐渐步入正轨。应天府的县衙旁,一座崭新学堂拔地而起,工匠们敲敲打打,忙着做最后的修缮;嘉兴府的水乡小镇里,学童们泛舟往来求学,书声与桨声交织回荡;徽州的深山村落中,简易学堂里烛火通明,孩子们秉烛夜读,汲取知识养分。整个大明王朝,处处洋溢着蓬勃朝气,教育之光如点点繁星,照亮了无数孩子前行的路,孕育着未来的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