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风云录
大明洪武风云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明洪武风云录 > 第45章 成果初显,恩泽后世

第45章 成果初显,恩泽后世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洪武风云录
作者:
上山的道
本章字数:
5836
更新时间:
2024-12-13

洪武某年,春寒尚未全然褪去,空气中依旧残留着丝丝凛冽之意,可这料峭春寒却丝毫无法掩抑那扑面而来的盎然生机。在这孕育希望与新生的时节里,第一批从府州学校毕业的莘莘学子们,怀揣着满溢于心的憧憬与如小鹿乱撞般的忐忑不安,仿若一群即将奔赴神秘战场、开启未知征途的热血勇士,身姿笔挺却难掩紧张,一步一步,缓缓迈向那座威严庄重、仿若命运裁决之所的科举考场。

他们身着一袭袭浆洗得洁净素雅的儒衫,那质朴的布料贴合着年轻而坚毅的身躯;头戴规整的方巾,巾角随风轻拂,透着文雅之气;手中则如珍视性命般,紧紧攥着笔墨纸砚,那是他们用以驰骋考场、抒发才学的 “利刃”,亦是承载梦想、寄予厚望的寄托;怀揣着多年来于学堂之中挑灯夜读、焚膏继晷所积累下的深厚学识,恰似怀揣一团炽热火焰,那是他们此刻踏入考场的唯一 “底气”。尽管不少学子面色凝重,额头隐见细密汗珠滚落,牙关紧咬,泄露了内心的紧张,可那一双双明亮眼眸中炽热燃烧的光芒,却如暗夜中熊熊燃烧的火把,驱散阴霾,坚定不移地照亮前行之路。

踏入考场,众人仿若瞬间被一股静谧且庄重的氛围包裹,四下里唯余笔尖纸面的沙沙声。徐之谦独坐一隅,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绪,随后缓缓闭上双眼,回想起恩师苏文澜平日里授课时的点点滴滴。那狭小却满溢书香的学堂之中,恩师总是于昏黄烛光下,手持书卷,逐字逐句为他们剖析经史子集的精妙奥义,一字一顿间,皆是学问乾坤;撰写策论陷入困境时,恩师又会踱步至身旁,轻声提点,寥寥数语,却似拨云见日,点明那独到窍门与破题关键。这般回忆如暖流漫过心间,令他原本紧绷的心弦渐渐松弛,旋即睁开双眼,笔锋游走如龙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时光仿若白驹过隙,在这沙沙书写声与凝重思考氛围中悄然流逝,待交卷铃清脆作响,学子们才缓缓舒出一口长气,将数年苦读的心血结晶与满心期许,郑重无比地一并交予命运裁决。

放榜之日,天清气朗,澄澈碧空仿若一块湛蓝绸缎,微风轻柔拂动,榜单纸张沙沙作响,似在提前宣告喜讯。榜单前人潮涌动,观者如堵,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忽然,人群之中仿若炸开了锅,爆发出阵阵此起彼伏的惊呼与由衷喝彩。只见成绩斐然的喜讯仿若一群振翅高飞、叽叽喳喳的喜鹊,风驰电掣般传遍大街小巷,引得路人纷纷驻足,侧耳倾听。苏文澜的得意门生徐之谦之名,高悬前列,仿若一颗璀璨星辰闪耀夺目,高中进士,一时间风光无限。街头巷尾,百姓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言语间满是赞叹与期许:“瞧瞧这是谁家儿郎,便是那府学出来的才子呐,瞧瞧这意气风发的模样,往后定是朝堂之上的栋梁之材!”“多亏了苏先生教导有方啊,没日没夜地倾囊相授,这才培养出这般青年才俊,可是造福一方呐,往后咱们这地界,说不定还能跟着沾不少光!”

徐之谦回乡之日,场面好不热闹。消息仿若一阵旋风,早早传遍乡里,邻里乡亲们纷纷放下手中活计,涌出家门,自发地在道路两旁夹道相迎。众人眼中满是毫不掩饰的艳羡与真诚夸赞之色,孩童们则穿梭于人群缝隙间,嬉笑打闹,嚷嚷着要看新晋进士的风采。徐之谦一袭崭新官服,那绯红色的衣袍质地精良,在日光倾洒之下熠熠生辉,领口袖口精心绣制的繁复花纹,细腻精美,彰显尊贵不凡;腰间玉带束紧,愈发衬出他身姿挺拔、意气风发之态,举手投足间尽显儒雅气质。他脚步匆匆却不失沉稳,直奔恩师居所,一路上脑海中仿若放映幻灯片一般,尽是往昔求学的珍贵画面:简陋学堂里,恩师秉烛授课,昏黄烛光映照着恩师那满是专注神情的面庞,答疑解惑时,耐心十足,循循善诱;自已偶有犯错懈怠,恩师恨铁不成钢,疾言厉色斥责,却又在背后默默为自已查漏补缺,关怀备至。这般回忆如潮水般汹涌袭来,眼眶不禁愈发,视线都有些模糊不清。

尚未进门,徐之谦便已热泪盈眶,待望见恩师那熟悉亲切的身影,“扑通” 一声跪地,膝盖重重磕在地上,发出沉闷而坚定的声响,哽咽道:“恩师啊!若无先生当年悉心教导,哪有学生今日荣耀?那时我懵懂顽皮,只知贪玩嬉闹,全然不懂学问精妙,是先生您不厌其烦,日复一日,逐字逐句为我剖析经典,将那晦涩难懂的古籍讲得深入浅出,令我茅塞顿开;我迷茫无措,仿若置身茫茫学海,不知学问路在何方,又是先生您凭借深厚学识与育人经验,点明方向,教我治学之法、为人之道,助我端正品性,潜心向学。先生之恩,重于泰山呐!” 说到此处,情绪已然失控,声音哽咽难续,只能稍作停顿,平复心绪,而后接着道:“这学堂改变我等命运,彼时家中贫寒,一贫如洗,我几近辍学,满心绝望,仿若坠入黑暗深渊。若不是学堂广纳寒门学子,不以出身论高低,给予平等求学机会,先生您又全力举荐扶持,何来今日机遇?实乃再造之恩,恩泽无穷,学生铭记终生,粉身碎骨难报万一!”

苏文澜亦是眼眶泛红,眼角细纹因激动而微微颤动,双手急忙扶起爱徒,双手紧紧握住徐之谦的臂膀,声音略带颤抖,却饱含深情:“之谦呐,为师不过是引路人,为你点亮一盏求学路上的小灯罢了,你能有今日成就,全凭自身勤勉苦读、天资聪颖,还有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往后步入朝堂,那可是波谲云诡、风云变幻之地,定要心怀百姓,清正廉洁,莫忘初心,莫被权力蒙蔽双眼,以你满腹才学报效国家,解民生疾苦,才不枉费这多年所学,不负朝廷恩泽、百姓期许啊。”

朝堂之上,朱元璋高坐龙椅,身着绣满金龙的明黄衮服,那金线绣制的巨龙栩栩如生,似要腾飞而出;头戴十二旒冕旒,珠帘垂坠,随着动作轻微晃动,威严尽显,令人心生敬畏。太监手捧喜报,身姿佝偻却毕恭毕敬,高举过头,缓缓呈上。朱元璋伸出宽厚大手,接过喜报,展开细读,目光缓缓扫过那一连串高中学子的名录,原本冷峻威严的面庞瞬间绽出灿烂笑容,龙颜大悦,开怀大笑,声震殿宇:“朕大兴学校,倾举国之力,耗时数年呐!其间历经师资招募难题,那些饱学之士隐匿山林、难觅踪迹,朕派人四处寻访,磨破嘴皮、许以重诺;钱粮筹措困境,朝廷赋税多用于战后重建、赈济灾民,办学经费捉襟见肘,朕与大臣们日夜商议,开源节流、精打细算;办学理念纷争不断,众人各执一词,朕权衡利弊、拍板定夺,诸多艰难险阻,朕亦彻夜难眠,忧心忡忡。幸得众臣子齐心协力,还有民间贤士踊跃助力,犹如众星拱月,终有这般斐然成效!瞧瞧,这一个个名字,皆是我大明未来的希望之星呐,实乃天佑我大明。”

一旁大臣刘伯温一袭青衫,气质儒雅却难掩睿智锋芒,手持玉笏,稳步出列,拱手道:“陛下圣明,兴学之举高瞻远瞩,仿若为大明江山社稷种下万千良种。如今人才辈出,朝堂得添新锐,朝气满满,处理政务更见高效;地方亦有贤才治理,政令推行愈发顺畅,百姓安居乐业可期。臣听闻各地学堂学风蔚然,学子们不只精研经史,还心系民生百态,日后定能为陛下分忧解难,成为陛下治国理政的得力臂膀。”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炯炯,仿若洞察一切,朗声道:“刘爱卿所言极是。然人才愈多,愈要严以用之、善以导之。传朕旨意,吏部需精心甄别,依学子专长安置官职,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翰林院可组织新晋进士再深造,打磨学识、锤炼品性,令其沾染儒雅文风,提升谋略格局;各地官府要时常巡查学堂,关注办学动态,保其长盛不衰,源源不断为朝廷输送贤才,万不可懈怠。朕望我大明,文运昌盛,代代有才人出,贤才汇聚如江河入海,永固江山社稷!” 众大臣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