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晏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皇额娘放心,儿臣定当竭尽全力。只是这推广红薯和土豆种植,以及实施牛痘预防之法,恐怕会遇到诸多阻力。”安陵容早有预料,她说道:“此事确实不易,但只要皇帝下定决心,逐步推行,定能成功。你可先在京城周边试行,让百姓看到成效,再逐步推广到全国。至于牛痘之法,可先在宫中试验,确保安全后再向民间推广。”
弘晏沉思片刻,说道:“皇额娘所言极是。儿臣这就安排下去,先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此事。只是这水泥和玻璃,不知制造起来是否困难?”
安陵容说道:“制造之法额娘看过,上面己写得清楚明白,只要找到合适的工匠,按照方子来做,应该不难。这两样东西若能广泛应用,对我大清的建筑和工业发展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弘晏兴奋地说道:“太好了!有了这些东西,我大清定能焕然一新。皇额娘,您真是我大清的福星啊!”
安陵容笑着说道:“皇帝不必多言,这也有你皇阿玛一份功劳。如今新朝初立,百废待兴,皇帝还要多多操劳。后宫之事,我己将宫权交于皇后,你也不必担忧。”
弘晏感激地说道:“多谢皇额娘体谅。儿臣定会努力治理好国家,不辜负皇额娘和列祖列宗的期望。”安陵容欣慰地点了点头,说道:“如此甚好。皇帝若有任何难题,可随时来与我商议。”
弘晏告辞后,便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听闻这些新奇的事物,大多半信半疑,但如此神异之事,又不得不信。在弘晏的坚持下,还是决定先按照安陵容所说的进行试行。
在安陵容和弘晏的共同努力下,改革措施逐渐取得了成效。红薯和土豆的种植让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牛痘预防之法也成功地控制了天花的传播。水泥和玻璃的制造技术也逐渐成熟,开始应用于一些重要的建筑工程中。弘晏这个新帝在百姓中的声望也越来越高。
安陵容想着这个时代女子生活的不易,和年世兰敬贵太妃商议一番,便决定带着公主们一起,建立慈幼院,在宫中挑选各种手艺的宫女去慈幼院教导孩童各种本领,制作出来的东西也都可以在内务府开设的店铺内售卖。先帝的嫔妃们有想参与的也可以报名参与管理。如此,先帝后宫众人基本都参与了。其中年世兰与甄嬛二人最是厉害,安陵容想着,这两人放在现代绝对是个女强人。
安陵容也没忘记督促弘晏重视发展火枪和大炮,弘晏看过安陵容给的近代史,也是憋着一股气,在红薯和土豆种植成功时,便默默屯粮练兵,在玻璃和水泥带来大量利润的同时,也大力发展火药和大炮。
安陵容也让太医院研究青霉素和一些战场上的常用药物,因着安陵容之前下载过青霉素的制作步骤,此番在她的指点之下太医院也很快就研究出来了,实验后众太医很是兴奋。
这日弘晏突然与安陵容说,“额娘,朕准备派人攻打倭国。”安陵容听完并不吃惊,相信看过近代史的就没有不想着灭倭的,只问道“可准备好了?”“这几年朕该准备的都准备了,八旗也该见血了。”
安陵容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弘晏,心中满是欣慰。她深知,弘晏这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大清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今有实力去进行一场对外征战。
“既然皇帝你己经准备好了,那便放手去做吧。只是这行军打仗,要多考虑周全,切不可大意。”安陵容叮嘱道。
弘晏点了点头,说道:“额娘放心,儿臣己经安排好了一切。此次出征,朕打算派年羹尧的长子年富为统帅,他自幼熟读兵书,跟着年羹尧也打过不少仗,且在这几年的练兵中表现出色,朕相信他定能带领大军凯旋而归。”
安陵容对年富也有所耳闻,此人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她说道:“有年将军挂帅,哀家也能放心许多。只是这后勤补给一定要跟上,确保大军无后顾之忧。”
弘晏说道:“儿臣己经安排内务府和户部全力筹备粮草和物资,定会保证前线的供应。而且此次出征,我们有先进的火枪和大炮,定能让倭国见识到大清的威力。”
安陵容满意地笑了笑,说道:“如此甚好。不过,这战争一起,定会有伤亡,皇帝也要做好安抚百姓和将士家属的工作。”
弘晏说道:“儿臣明白。儿臣也会让朝中大臣们做好宣传工作,让百姓们知道我们是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
安陵容点了点头,说道:“皇帝能有这样的觉悟,真是我大清之幸。希望这一战能让周边各国都知道,我大清不可侵犯。”
弘晏告辞后,便立刻开始着手出征的各项准备工作。他召集了年富等将领,详细地商讨了作战计划。年瑞麟提出,此次出征可先派小股部队试探倭国的防御情况,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攻击。弘晏对这个计划表示赞同,并下令让部队尽快做好出发的准备。
消息传开后,朝中大臣们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一些保守派大臣认为,贸然发动战争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倭国也并非不堪一击,万一战败,会影响大清的国威。但弘晏心意己决,他力排众议,坚持要出征倭国。
后宫中,皇后得知此事后,心中不免有些担忧。她找到安陵容,说道:“皇额娘,此次皇上亲自出征,不知胜负如何,儿媳实在放心不下。”
安陵容安慰道:“皇后不必担忧,皇帝己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且这几年大清国力昌盛,我们有足够的实力战胜倭国。你只需在宫中好好管理后宫,照顾好永衍,为皇帝祈福就好。”
皇后点了点头,说道:“皇额娘说得是。儿媳定会做好自己的本分,让皇上没有后顾之忧。”皇后此时刚生完一子,名唤永衍。前朝也不是没有大臣劝解皇帝选秀,被安陵容压下来了,她不想皇帝小小年纪就沉迷女色,弘晏自己也不太上心,就同意了。皇后对此很是感激太后。
与此同时,慈幼院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年世兰和甄嬛带领着先帝的嫔妃们,将慈幼院管理得井井有条。孩子们在宫女们的教导下,学习各种手艺,制作出来的东西也受到了百姓的喜爱,为慈幼院带来了不少收入。
出征的日子越来越近,弘晏身着戎装,站在大军面前,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他激励着将士们奋勇杀敌,为大清的荣誉而战。将士们士气高昂,高呼着口号,踏上了征程。
安陵容站在城墙上,看着远去的大军,心中默默祈祷着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她知道,这一战不仅关系到大清的尊严,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而在远方的倭国,一场未知的战争正等待着大清的将士们。
很快捷报传来,皇帝此番亲征大捷,倭国人员被俘虏后,不管男女,反抗者格杀勿论,投降者都被灌了绝子药后拉去挖矿。
捷报传至京城,举国欢腾。安陵容得知胜利的消息,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但她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开始思索战后对倭国的长远规划。
倭国国内,一片狼藉。被俘虏的倭国人在被灌下绝子药后,如同行尸走肉般被押往矿场。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劳作,为大清开采各种矿石资源。年富作为统帅,严格执行着弘晏的命令,一方面监督着俘虏们的劳作,另一方面加强对倭国本土的管控。同时,他还积极响应皇帝命令,不断围剿倭国附近的势力。
在经济上,大清开始对倭国进行全面的掠夺和改造。大量的倭国农田被收归国有,由大清派遣的官员进行管理,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经济作物。倭国的商业也被纳入大清的贸易体系,一些原本有实力的倭国商人不得不与大清商人合作,以求得生存。
朝堂上,随着一船船的金银矿产不断运回国内,支持出征的大臣们更加意气风发,而那些保守派大臣们则纷纷闭嘴。弘晏借此机会,大力推行改革。他进一步加强了火枪和大炮的研发与制造,设立了专门的军工部门,提高了武器的质量和产量。同时,他还鼓励商业发展,降低了商人的税收,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商业活动。
皇后将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永衍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健康成长。安陵容时常到皇后宫中看望永衍,教导皇后如何培养皇子。而此番论功行赏,也有不少大臣家的女儿因家里的功劳入宫,弘晏也不吝高位。尤其年家,年富初一入宫便是妃位。皇后此时有子,且看皇上和太后行事,倒还稳得住。
而慈幼院在年世兰和甄嬛的带领下,规模不断扩大。除了教导孩童手艺,还开设了文化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学识和品德。
先帝的嫔妃们在慈幼院找到了新的生活意义,她们不再是深宫中无所事事的人,而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一份子。年世兰和甄嬛更是利用慈幼院的影响力,推动了一些关于女子教育和权益的改革。她们向安陵容提议,在京城开设女子学堂,让更多的女子有机会接受教育。安陵容对此十分支持,她与弘晏商议后,决定在京城率先试点开设女子学堂。
大清战胜倭国的消息传遍了周边各国,各国对大清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本对大清有所觊觎的国家,纷纷收敛了自己的野心,不敢轻易挑衅。而朝堂上的武将看到火器和大炮的威力,纷纷叫嚣着要收复周边小国。想着现在国库丰盈,弘晏同意了。没多久西处就传来了捷报,不过几年,周边版图都被划入大清。
弘晏借此机会,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他派遣使者前往各国,宣扬大清的国威和文化,加强与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在与西方国家的接触中,大清了解到了更多的先进科技和思想,这也为大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随着大清的崛起,也引起了一些西方国家的警惕。他们开始暗中观察大清的动向,试图寻找机会遏制大清的发展。芙蓉膏也在此时传入大清。弘晏看过近代史自是知道芙蓉膏的危害,于是派人提了些死囚,喂其两个月的芙蓉膏,随后在一次朝会上揭露了此事,并让文武百官围观吸食芙蓉膏之后的样子。众大臣看着面前人不人,鬼不鬼的死囚,不寒而栗,众武将更是叫嚣着要那些国家好看。
弘晏趁势颁布了一道严令,禁止任何形式的芙蓉膏流入大清境内,凡走私、贩卖芙蓉膏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轻者抄家流放,重者斩首示众。同时,他加强了海关的管控,增派精兵强将,对来往船只和货物进行严格盘查。
西方国家见大清防范如此严密,一时难以将芙蓉膏倾销进来,便打起了其他主意。他们暗中与大清国内一些贪图利益的商人勾结,试图绕过海关监管。这些商人利欲熏心,在西方人的利诱下,偷偷将芙蓉膏藏在普通货物中,通过一些偏僻的港口和小道运入国内。
不久后,京城周边的一些地下场所开始出现芙蓉膏的踪迹。一些富家子弟和达官贵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尝试吸食芙蓉膏。很快,他们便陷入了芙蓉膏的深渊,身体日渐消瘦,精神萎靡不振。此事逐渐传开,引起了社会的恐慌。
安陵容听闻此事,心急如焚。她找到弘晏,说道:“皇帝,这芙蓉膏危害极大,如今竟在国内出现,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必须要彻查到底,斩断背后的利益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