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2010:科技帝国崛起
重返2010:科技帝国崛起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重返2010:科技帝国崛起 > 第9章 媒体风暴,质疑抄袭

第9章 媒体风暴,质疑抄袭

加入书架
书名:
重返2010:科技帝国崛起
作者:
心口如一的三德子
本章字数:
5872
更新时间:
2025-04-25

2011 年 6 月的北京,蝉鸣声撕扯着闷热的空气。

星耀科技总部 20 层的落地窗外,城市像被烈日炙烤的熔炉,蒸腾的热浪扭曲着远处的高楼轮廓。

官方微博评论区里,用户晒单的照片如雪花般纷飞 —— 银灰色机身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2K 屏幕倒映着用户们惊喜的笑脸,“国产手机崛起” 的话题阅读量突破1亿。

王宝解开衬衫领口的纽扣,望着实时刷新的好评,紧绷的神经终于稍感放松,首销危机后的疲惫还未褪去,新的风暴却己悄然逼近。

凌晨两点零七分,科技媒体《数码先锋》的官方账号突然推送一篇推文:《星耀 1 代:一场精心包装的 “水果模仿秀”?》。

黑色背景的配图上,星耀 1 代与水果 4 的侧面轮廓线重叠,Home 键位置、屏幕边框宽度、甚至背部摄像头的圆角弧度都用红色箭头一一标注,醒目的大标题下是刺眼的结论:“经专业比对,设计重合度高达 97%”。

文章中还穿插着匿名 “业内人士” 的爆料:“星耀所谓的研发团队,不过是从申城华强北临时拼凑的组装工人”。

半小时后,科技圈百万粉丝大 V “数码老炮” 转发并评论:“披着国产外衣的组装厂,连图标阴影都抄得一模一样,谈什么自主创新?建议水果法务部首接发律师函!” 这条微博像投入油锅的水滴,瞬间引发轩然大波。

微博热搜榜开始剧烈滚动,“星耀抄袭水果”“国产手机骗局” 等词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冲上前列。

星耀科技刚组建没多久的客服中心陷入混乱,红色的未接来电提示灯疯狂闪烁。

接线员小李握着发烫的听筒,声音带着哭腔:“先生,我们的手机真的是自主研发……”

话未说完就被对方的怒吼打断:“骗子公司!我要退货!”

线下卖场门店外,数十名消费者举着写有 “抵制抄袭” 的横幅,与保安推搡着,混乱中有人砸碎了玻璃橱窗。

研发部里,林昊愤怒地将咖啡杯砸向墙面,褐色的液体在 “星火燎原” 的标语上蜿蜒成狰狞的纹路:“他们懂个屁!我们的主板采用了独家散热方案,和水果的布局完全不同!”

他抓起螺丝刀,在工作台上拆解一台星耀 1 代,“看到这个石墨烯导热层了吗?水果根本没用这种材料!” 但他颤抖的手暴露了内心的焦虑,额头上的青筋随着太阳穴突突跳动。

市场部总监死死盯着舆情监测屏,手指在桌面敲出急促的鼓点。

屏幕上,负面舆情占比从 15% 迅速攀升至 72%,海外科技媒体如 Techch 也开始转载相关报道。“现在全网 70% 的负面词条都和抄袭相关,连《华尔街日报》都发了评论!”

他的声音带着绝望:“王总,再不想办法,我们的海外发布会只能取消了!”

王宝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对比图,视网膜上的像素仿佛都在燃烧。

前世同样的事情没想到如今发生在星耀身上:2013 年,某国产手机因外观类似西星被起诉,最终赔偿 1.2 亿美金,元气大伤。

他深吸一口气,调出星耀 1 代的设计日志 —— 从最初的 3D 建模到 28 次打样修改,每个细节都有完整的研发记录;专利库里躺着 178 项己申请的技术专利,包括独创的弧形天线带技术和智能温控系统。

“通知技术部,把所有设计原稿、打样视频和专利证书整理成 PDF,按时间线排序。” 他的声音冷静得可怕,却难掩眼底跳动的怒火。

“让法务部查清楚,《数码先锋》的背后是谁在资助,24 小时内给我结果。” 说完,他抓起车钥匙,大步走向电梯。

凌晨西点,核心团队在会议室里熬红了眼。

投影幕布上,星耀 1 代与 水果4 的技术对比表清晰罗列:前者采用的 120Hz 京西方屏幕比苹果的 IPS 屏早三个月立项,自研的星火 OS 底层架构与 iOS 完全不同,甚至连螺丝的扭矩参数都是独立设计。

但这些专业数据在铺天盖地的舆论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但普通用户看不懂这些技术参数。” 张敏揉着太阳穴,“他们只相信眼睛看到的‘相似’。那些大 V 带节奏,网友根本不会深究真相。” 会议室陷入死寂,只有空调外机的轰鸣声在耳畔回响。

王宝突然想起发布会那天,有个中学生用户举着星耀 1 代说:“我爸说这是我们自己的水果手机。” 这句话如重锤敲在他心上,让他想起创业的初心。

“我们需要的不是技术自证,而是让用户感受到真诚。” 他抓起车钥匙,“通知所有高管,半小时后去生产线。”

清晨六点,星耀科技的官方账号发布了一条长达 15 分钟的视频。

镜头从布满晨光的生产线缓缓推进,王宝穿着工装站在铣床前,手中拿着星耀 1 代的铝合金中框,虎口处还贴着创可贴:

“这是我们的第 37 版模具,为了让弧形边缘贴合掌心,工程师们磨破了 127 副手套。”

画面切换到实验室,林昊举着两块主板,显微镜下的电路板纹路清晰可见:“水果的 A4 芯片采用封装散热,而我们的基带芯片下方多了三层石墨烯导热层,这些设计在水果 4 上根本不存在。”

最震撼的画面出现在结尾:100 位参与内测的用户站在镜头前,展示自己使用星耀 1 代时的手写笔记 —— 有人用语音转文字功能记录课堂笔记,有人用加密聊天保护商业机密,还有人展示手机跌落测试后的完好屏幕。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工程师颤抖着声音说:“我干了一辈子手机研发,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完美的作品。”

“这些真实的使用场景,才是星耀 1 代存在的意义。” 王宝的声音在安静的车间里回荡,身后是整齐排列的生产设备。

“我们从不否认向优秀者学习,但抄袭从来不是国产科技的出路。” 视频结尾,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星耀 1 代从设计到量产的全过程影像,时间戳精确到分秒。

视频发布两小时后,# 星耀用户说 #话题冲上热搜。

无数普通用户开始上传自己的使用体验:程序员展示星火 OS 的后台管理功能,设计师对比屏幕色彩还原度,甚至有用户将星耀 1 代与水果 4 放在一起做信号测试,视频里前者在电梯内依然保持满格信号。

一位数码博主发布了深度拆机评测,用专业仪器检测后得出结论:“星耀 1 代在散热、信号等核心技术上,确实实现了对水果 4 的超越。”

与此同时,法务部传来消息:《数码先锋》背后的投资方,与某外资手机品牌存在密切关联。

这条爆料瞬间点燃舆论,“抹黑国产科技”“资本操控舆论” 等话题热度飙升。

网友开始扒出该媒体以往针对国产手机的负面报道,甚至有人制作了 “双标媒体打脸合集”。

一周后,星耀科技召开技术开放日,邀请 300 位媒体和用户走进实验室。

王宝当着镜头的面,将一摞摞设计图纸和专利证书堆成小山:“这些资料,随时接受全球同行的审查。”

他的目光扫过台下,看见那个曾举着 “支持国产” 灯牌的老人坐在第一排,正用力鼓掌。

现场展示区里,工程师们亲自演示星耀 1 代的技术亮点,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惊叹声。

技术开放日的第一天,星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局势瞬间逆转,星耀 1 代的销量不降反升,用户忠诚度更是达到 87%。

但王宝知道,质疑不会消失,就像窗外的蝉鸣,每年夏天都会准时响起。

深夜的办公室里,他在笔记本上继续写下:“当你开始被抹黑,说明你己经触碰到了某些人的利益。而我们要做的,是让技术的光芒,穿透所有的谣言与偏见。”

台灯的光晕下,这句话被反复描粗,笔尖几乎要划破纸张。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