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洪武年。
“父亲,你认为科举制开启于什么时候?”
朱标好奇的看向朱元璋。
“当然是唐朝。”
“科举制最重要的一点,在咱看来,就是投牒自进。”
“如果还要靠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那算什么科举制?不还是察举制?”
朱标听了后点了点头,非常认同这一个观点。
如果还要靠推荐,那和汉朝的察举制,其实没什么区别。
...
宋朝。
乾德二年。
“赵普,你认为是哪一个朝代开启的科举?”
“唐朝!”
赵普毫不犹豫的回答道。
“分科在臣看来都无所谓。”
“最重要的就是投牒自应,这才是臣觉得科举制最核心的一点。”
“没有这一点,天下寒门都无法出头。”
...
现代。
“所以隋炀帝杨广还有什么功?”
“科举制,怎么算,都算不到隋朝的头上,更别说算在隋炀帝杨广的身上。”
“他最多就多分了几科。”
“怎么?两汉的科分的少了?”
在场所有人这么一想,隋炀帝杨广似乎真的有一点一无是处?
李恩凡随后又继续说道:
“还有说隋炀帝杨广足智多谋,善领兵打仗。”
“并且还用南征陈朝来举例。”
“但当时真正的主帅是是高熲。”
“而作战人员,是贺若弼和韩擒虎。”
“韩擒虎这个名字可能有人觉得耳熟,他有个外甥,大家都认识。”
李恩凡笑眯眯的说出了韩擒虎外甥的名字:
“李靖。”
“李靖就是跟韩擒虎学的兵法!”
听到李靖这个名字,在场不知道韩擒虎的人,眼睛俱是一瞪。
“所以隋炀帝杨广有什么功?一个能把上升期王朝,处于盛世的王朝玩崩的皇帝,能有什么功?”
“但...”
“但史书对他的记载,其实是有些偏颇的。”
李恩凡说到这里的时候,话锋一转。
这下,录播厅内的所有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按李恩凡的思路,把隋炀帝杨广都说的一无是处了,为什么要说史书对隋炀帝杨广有失偏颇?
“隋炀帝杨广,自他登基之后的记载,说的没问题。”
“但登基之前么?”
李恩凡摇了摇头,随后拿起彩笔,在黑板上写道: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其实就是一种修史的修辞手法,即通过曲笔表达来呈现史家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这种曲笔表达,对人物的评价往往褒贬系于一字。”
“比如:同样是以下诛上,用“杀”字,还是用“弑”字,对行为者的历史定位是完全不一样的。”
“用“杀”字,说明行为者的行动具有正义性,表明史家对行为者的行为持肯定认同的态度。”
“用“弑”字,则说明行为者的行为不具有正义性,表明史家对行为者的行为持否定谴责的态度。”
“得到史家的肯定认同,就是青史留名的好人;反之,则是在青史上留下骂名的乱臣贼子与坏人。”
“正因为孔子的“春秋笔法”对人物的功过、是非褒贬系于一字,所以历史上才有“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说法。”
台下有同学反应过来了。
这不是公然的夹带私货?得到史家的肯定认同,就是青史留名的好人?
没有得到认同的,就会留下骂名?
“看来大家反应过来了。”
李恩凡见台下有人皱眉,笑着说了这么一句,随后紧接着又说道:
“这就是春秋笔法最被人诟病的一点。”
“完全看史家的喜好。”
“不过么,只要是人就有立场,表达的观念就会有倾向。”
“就像我们之前说的东汉末年“党锢之祸”。史官多是同情士人。”
“所以,现在多是用春秋笔法来说明史书记载的某些地方颇有争议。”
随后,李恩凡轻轻敲击了一下讲台,缓缓的说道:
“我为什么会在说隋炀帝杨广的时候说到春秋笔法这件事?”
“因为如果你仔细的看过史书上对隋炀帝杨广的记载,就会发现,太多的春秋笔法了。”
说完这番话,李恩凡背着双手走出讲台,边走边说道:
“杨广在登记之前,非常的节俭,史书怎么记载的?杨广伪装!”
“那又怎么记载的杨广当上太子?史书记载说杨广早就觊觎自己长兄杨勇的太子之位。”
“并且还记载了一件事来说明杨广伪装。”
“有一次隋文帝要到杨广的府上,杨广事先让平时陪自己的许多女人都躲到后面去,只留下一些年纪比较大,又长的不是很好看的侍女一起迎接隋文帝。”
“还让人把断了弦,又满是灰尘的琴放在显眼的地方。”
“然后总结:杨广开始更加的伪装自己了,当时所有的人都称杨广任孝。”
随后,李恩凡话锋又是一转:
“你们知道怎么记载的杨勇吗?”
“太子杨勇非常的好学,善于写词赋,性格也很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没有任何虚伪作假的行为。”
说到这最后一句,李恩凡强调了一下:
“没有任何虚伪作假!!!”
随后,李恩凡马上又说道:
“杨勇宠幸了许多的美人,生活奢靡。”
“史书就记载:杨勇率意坦诚,没有丝毫的虚伪作假和伪装!”
“杨广呢?俭约朴素并且还仁孝。”
“史书记载:杨广这人野心很大,心术也很不正,又诡于伎俩,这些都是他的伪装!”
啊?
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的看着李恩凡。
他们简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而且,他们听着这话,怎么越来越感觉很熟悉?好像现在娱乐圈里的某些吹捧手段。
如果某个明星没有作品,其他的什么都没有。
那就使劲发通告,夸他人品。
夸他真诚,夸他率性不做作,夸他可爱...
想到这里,在场所有人都哭笑不得。
“时间是流逝的,人也是成长的。”
“哪有那么多的伪装?并且,也哪有人能坚持伪装十几年二十几年?”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说这句话的人,恐怕也想不到之后的自己会变成那个样子。”
听到这一句诗词,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