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洪武年。
“也就令人很恶心了。”
朱标听着天幕对高阳公主这件事的记载,紧紧皱着眉头。
他以前也认为这件事是真的,还对其很不屑来着。
可没想到,竟然是假的?
“唉,欧阳修等人真的...”
朱标捏了捏眉心,只觉得有些三观尽毁。
“这些文人,符合咱对他们的印象。”
朱元璋很是不屑的嗤笑了一声。
...
明朝。
永乐。
“宋朝嘛,符合咱对他们的印象...”
“打不赢外敌,就使劲的欺负女人。”
“从内到外,都使劲的打压女人。”
朱棣摇了摇头,不知道该怎么说。
骂宋朝?小时候都己经骂的太多了,骂的都不想骂了。
在他看来,宋朝做什么离谱的事,都不奇怪。
“老大,以后要管好那些文人。”
“野史咱不管,正史,你一定要让人好好修。”
“千万别让后人看了骂娘。”
...
宋朝。
乾德二年,
“赵普啊...”
赵匡胤心累的喊了赵普一声,面容很是惆怅。
“陛下?”
“唉,朕很怕有一天下去了,被前朝的皇帝群殴...”
赵匡胤看了这么久的天幕,也算是知道了自己建立的宋朝,有多么的遭人恨了。
造黄谣这种事都干出来了。
可你干就干吧,还把这种事修进了官方史书?
是野史不够你发泄的吗?还修进官方史书里面发泄?
“恐怕不止是前朝,后世也有无数的人在骂吧。”
“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赵匡胤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随后躺倒在地上,面无表情的看着天幕。
...
现代。
“老师,老师!”
这时,舞台下方有同学使劲的举手,摇了又摇,让李恩凡看向自己。
“嗯?”
李恩凡见状,让旁边的工作人员把话筒递给他。
“老师,除了高阳公主与辩机私通这件事是假的,还有其他我们习以为常,认为是真的事,其实也是假的吗?”
接过话筒,刚举手的同学赶忙看着李恩凡,好奇的问道。
周围所有人也都好奇的看着李恩凡。
“其他的事?让我想想...”
李恩凡单手杵着下巴,认真的思考了起来。
没一会儿,李恩凡眼睛一亮,轻声说道:
“还真有一件事,现代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真的,但其实呢?也是假的。”
“这件事就是,魏王李泰的那句:杀子传弟。”
啊?这也是假的?在场所有人都有些懵。
这竟然也是假的,魏王李泰从来没有说过?
“杀子传弟,这件事在《旧唐书》没有记载,同样,在《新唐书》也没有记载。”
“那记载这件事的是在哪里?《资治通鉴》。”
“同样,也是突然出现在《资治通鉴》里,在之前的任何记载中,都没有杀子传弟这句话。”
...
台下有同学觉得很是好笑,对旁边的人说道:
“我说呢,杀子传弟真是把李泰描写的太蠢了。”
“他怎么可能在面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说这句话?”
旁边的同学跟着点头,很是认同的说道:
“我一首觉得这句杀子传弟太过突兀了,完全不像是夺嫡的人能说的。”
“很是突兀,很是怪异。”
摇了摇头,说话的人觉得很是无语。
他其实之前一首都觉得杀子传弟这句话是不是太蠢了些。
夺嫡的人,竟然在要胜利的最后关头,说出这句话?
...
“可能有人会突然好奇了,那没有杀子传弟这一句话,魏王李泰,是怎么失去的继承权?”
这话一出,在场所有人都点头,他们确实也很是想知道,魏王李泰是怎么失去的继承权。
“这件事,《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的大同小异,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魏王李泰是怎么失去的继承权?因为太子李承乾的一句话!”
嗯?在场好多人的好奇心一下子到了顶峰,李承乾的一句话让李泰失去了继承权?
“十七年,承乾败,太宗面加谴让。”
“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太宗因谓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我们把这段话翻译一下。”
李恩凡面色严肃的看着下方,轻声缓缓的说道: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唐太宗李世民把李承乾叫到了自己的面前斥责。”
“问他为什么要谋反?李承乾回答说:“臣贵为太子,还有什么要求的呢?只是李泰图谋害我,才和自己的心腹臣子谋划自保的方法罢了。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才教臣做不轨的事。现在如果立魏王李泰为太子,就是中了他的圈套。”
“唐太宗李世民听了,对旁边的侍臣说:“承乾说的对。我如果立李泰,就是说明太子储君之位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而立李泰的话,承乾,晋王都不能保全,立晋王的话,李泰和李承乾都可以安然无恙。”
...
明朝。
洪武年。
“呵,这是收拾自己的烂摊子罢了。”
“还以李承乾作为借口。”
朱元璋觉得很是好笑,从这一段的记载来看,唐太宗李世民真会因为李承乾的一句话就让魏王李泰失去了继承权?
这怕是知道自己玩脱了,干脆两方都让他们失去继承权。
“恐怕也有做给天下人看的意思。”
“让天下人看到,自己真的只是宠爱李泰,并不是把他作为磨砺太子的对手?”
朱标看着朱元璋,问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不能确定唐太宗李世民的想法,但肯定是收拾烂摊子。”
“如果没有晋王李治的话,魏王李泰倒是还真可能上位。”
...
宋朝
乾德二年。
“魏王李泰每月用度超过皇太子很多,当时的谏议大夫褚遂良谏言。”
“后来让魏王李泰住进武德殿,侍中魏征,也谏言。”
说完这些话,赵匡胤看着天幕,轻轻的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说道:
“一首在防备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