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好城南保障方案落实的关键节点后,林正阳没有片刻耽搁,迅速组建了一个精干(或者说,是被各局办塞过来的“边缘”或“新人”)的调研组,一头扎进了清源县最偏远、经济最落后的几个山区乡镇——青石镇、云雾乡、盘龙峪。
这里与县城的繁华喧嚣截然不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所谓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触目惊心:
? 年久失修: 许多小型水库、塘坝淤积严重,堤坝渗漏,成了安全隐患;灌溉渠道更是破损不堪,有的地方甚至还是土渠,渗漏率高达50%以上。
? 设施匮乏: 提灌站设备老化,带病运行;一些需要引水的山坳田地,农民还在靠肩挑手提。
? 管理缺位: 基层水利站名存实亡,人员老化,技术力量薄弱,维护资金更是杯水车薪。原有的村民用水协会也大多瘫痪。
? 青壮流失: 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弱妇孺无力承担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看管。
林正阳带着调研组,顶着深秋的寒意,一个村一个村地跑,一座山一座山地看。他们走访老农,请教基层水利员,实地测量数据,拍摄记录破损设施。白天跋山涉水,晚上就住在简陋的乡镇招待所或村委会,整理资料到深夜。
条件艰苦,但林正阳没有丝毫抱怨。他深知,这看似“冷灶”的任务,正是他深入了解基层真实困境、锤炼自己、积累原始资本的机会。他要求调研组成员务必严谨务实,数据要准,问题要挖深,不能走过场。
在青石镇一个叫“野猪岭”的山坳里,林正阳遇到了一个七十多岁的独居老农王老汉。老人守着几亩靠天的薄田,旁边一个废弃的蓄水池早己干涸开裂。
“领导啊,不是我们不想修,”王老汉指着开裂的池壁,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无奈,“前些年也说要修,上面也拨过一点钱,可那点钱够干啥?材料运上山的钱都不够!后来听说钱被挪去修镇上的什么面子工程了……再后来,就没人管了。我们这些老骨头,还能挑几年水?这地啊,眼看就要荒了……”老人的叹息,沉甸甸地压在林正阳心头。
在云雾乡,林正阳亲眼目睹了一场因争抢灌溉水源而引发的村民冲突,差点酿成械斗。水源地水量不足,上游截水,下游无水可用,矛盾积怨己久。乡干部疲于奔命,却无力从根本上解决。
这些真实的困境,远比文件上的数字更震撼。林正阳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问题、数据、村民的原话和诉求。他心中渐渐勾勒出一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雏形,这报告不再是应付差事的官样文章,而是凝聚着民生疾苦的呐喊。
一天深夜,在盘龙峪乡的临时住处,林正阳整理着白天拍摄的水库照片和测量数据,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苏晚晴发来的微信,只有简单一句话和一个附件标题:
“偶然看到一份东州五年前的旧文件,关于水利专项资金审计的,里面提到清源的一笔异常拨付,指向‘南江水利工程公司’。许和周(周雅琴)近期接触频繁,留意。”
附件名:《东州市201X年度水利专项资金审计情况通报(部分)》
林正阳的心猛地一跳!南江水利工程公司?他白天在青石镇水利站查看维修记录时,似乎看到过这个公司的名字!当时站里一个老技术员还嘀咕了一句:“这公司报价高,活干得也就那样,可人家总能拿到活……”
他立刻翻看自己的调研笔记,果然在青石镇那页的记录里,找到了这个名字!记录显示,三年前,南江公司曾承接了青石镇一个水库的应急除险加固工程,耗资不小,但效果……王老汉的废弃蓄水池就在那个水库下游,显然没得到改善!
苏晚晴这条信息,如同在黑暗中划过的一道闪电!许明远和周雅琴近期接触频繁?五年前清源的水利专项资金有异常拨付给南江公司?而南江公司恰恰在清源偏远乡镇承接了工程?
许明远把他打发到山沟沟里调研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否正是因为他不想林正阳在县城里,察觉到某些与水利工程、与周雅琴有关的蛛丝马迹?这偏远乡镇的破败水利设施背后,是否也隐藏着腐败的黑手?
林正阳看着窗外漆黑一片的盘龙峪,群山在夜色中如同蛰伏的巨兽。他原本只是想做好这个冷门调研,积累经验。但现在,一股寒意夹杂着更强烈的使命感涌上心头。这“最后一公里”的调研,恐怕远比他想象的更复杂、更凶险!他手中这份即将成形的、记录着民生疾苦的调研报告,或许,也能成为刺破某些黑暗的一把利刃?
他深吸一口气,在笔记本上新的一页,用力写下几个关键词:南江公司、专项资金、许明远、周雅琴、水利工程、五年前审计异常。然后,在下面重重画了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
伏笔深埋,暗流在看似平静的调查下,悄然涌动。林正阳知道,这山沟沟里的“冷灶”,他必须烧得更旺,看得更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