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还未消散,鹭卓蹲在玫瑰花田边,指尖抚过一片卷曲的叶片。"黑斑病扩散到第三畦了。"他转头对正在调试土壤检测仪的蒋云初苦笑,"这可是要送去农博会参展的品种。"
蒋云初的平板屏幕上跳动着红色预警:"真菌孢子浓度超标200%,必须立即更换抗病基质。"她指向远处堆放的椰糠和珍珠岩,"用我调配的无土栽培配方,三天内能遏制病情。"
"可这些玫瑰..."鹭卓揪下一朵蔫头耷脑的花苞,"它们等不起。"
深夜两点,十个勤天全员出现在玫瑰花田。赵小童开着改装过的叉车,将一株株病玫瑰连根拔起;李耕耘带着基建组搭建临时无土栽培架;蒋云初手持光谱仪调整补光灯角度——这是她在农大实验室参与过的"植物ICU"项目。
"小心根系!"鹭卓的声音带着颤。当他发现蒋云初将病株放进特制营养液时,差点冲上去阻拦,却被赵一博按住:"云初在农大救活过濒死的水稻母本。"
三天后,奇迹在透明栽培管中发生。原本发黑的茎秆抽出新芽,监测屏显示次生代谢物浓度提升37%——这正是制作玫瑰酱需要的芳香物质。"逆境激发植物的防御机制,"蒋云初将数据报告递给鹭卓,"现在它们的香气更有层次感。"
玫瑰酱熬制车间雾气氤氲,鹭卓盯着糖度计眉头紧锁:"85%糖度会掩盖花香,60%又无法防腐..."蒋云初突然往铜锅里撒了把羽衣甘蓝粉:"试试功能性代糖?赵小童种的羽衣甘蓝富含菊粉,既能增稠又能抑菌。"
何浩楠偷尝第一勺时眼睛发亮:"有雨后玫瑰园的味道!"李昊趁机举起手机首播:"家人们看好了!这锅酱用了无土栽培玫瑰+羽衣甘蓝黑科技,鹭卓倾情研发..."
上海农博会现场,鹭卓的展位被安排在角落。对面展商的高音喇叭循环播放:"百年老字号玫瑰酱!"他低头整理着检测报告,突然听到蒋云初清亮的声音穿透嘈杂:
"我们的玫瑰经历过三次霜冻、两次虫害,最后用航天育种技术增强抗逆性。"她将光谱分析图投在大屏,"这是逆境玫瑰独有的花青素图谱,抗氧化能力是普通品种的3倍。"
人群渐渐聚拢。赵小童架起小提琴,即兴演奏的《玫瑰狂想曲》与数据可视化影像交织。当大屏播放玫瑰从病株重生的延时摄影时,一位白发评委摘下眼镜:"我在云南搞了三十年玫瑰育种,没见过这么顽强的花。"
庆功宴上,鹭卓独自回到花田。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首到蒋云初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
"你在找这个?"她递上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内页贴着十年前一次玫瑰活动的旧照——那是那个活动的节目组从未公开的素材。鹭卓瞳孔震颤:"你怎么..."
"国家项目组给我看过所有农业综艺档案。"蒋云初指向照片里稚嫩的自己,"当年我哥参加《乡村音乐季》时,我偷偷混进录制现场,是你把我从玫瑰丛里捞出来的。"
鹭卓的记忆突然闪回:那个满脸泥巴的小女孩,死死护着一株被踩倒的玫瑰苗。
"现在轮到我守护你的玫瑰了。"蒋云初将检测仪塞进他手里,"传感器显示今晚有露水,要不要试试采收夜露玫瑰?据说香气分子在月光下更活跃..."
远处传来兄弟们的呼唤,两人相视一笑,扎进夜色笼罩的玫瑰花海。
鹭卓的玫瑰花田在蒋云初的科学干预下焕发新生。通过土壤pH值精准调控(目标值6.5)和抗病基质替换,黑斑病得到有效控制。赵小童将玫瑰花田的复苏过程编入原创音乐剧《土地的呼吸》,剧中用无人机声波模拟蜜蜂振翅频率(230-250Hz),以促进授粉效率。这一幕在十个勤天的助农首播间引发热议,当晚玫瑰花酱销量突破10万瓶,弹幕刷屏“科技与浪漫并存”。
李耕耘发现蒋云初的滴灌系统与赵小童设计的声波装置存在频率冲突,两人在田间对峙:“你的数据再精准,能比老农看云识天气的本事靠谱?”蒋云初调出气象雷达图反驳:“寒潮提前两小时抵达,传统经验救不了这些苗!” 争执未果时,赵小童抱来爷爷留下的《节气农谚手札》,泛黄纸页上“霜降前三日,深翻保地温”的批注竟与蒋云初的土壤热成像数据完全吻合。三人连夜改造农机,将声波发射器与旋耕机结合,创出“声波深翻法”,成功保住80%冬小麦。
在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蒋云初代表十个勤天发表演讲。大屏播放着赵小童拍摄的纪实影像:卓沅通宵焊接传感器时烫伤的手掌、陈少熙在零下5℃跳进鱼塘抢修增氧机、李昊用首播收益为村里小学修建图书馆。当她展示“逆境玫瑰”的花青素数据时,台下中农大教授惊叹:“你们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论坛结束后,赵小童在会场角落用小提琴即兴演奏《麦浪协奏曲》,琴弦震动频率与蒋云初PPT中的作物生长曲线完美共振。
节目组收到匿名举报,指控蒋云初“伪造抗寒实验数据”。调查当日,赵小童搬出满柜实验记录:每页右下角均有十个勤天成员的签名见证,最后一页贴着蒋敦豪偷偷塞进的纸条——“妹,哥信你”。真相大白后,蒋云初在田埂落泪:“农业容不得半点虚假,就像土地从不说谎”。这一幕被网友称为“2024最破防瞬间”,相关话题阅读量超3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