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留言,是匿名写在一张便签上贴在展览留言墙的角落:
> “我不是冷淡,
我只是——再也不敢主动靠近谁了。”
林珂那天盯着这句话很久,
忽然想起一个旧识:江璟。
—
江璟曾是林珂大学时期的室友,
她是那种一眼看上去就“不好接近”的女生,
话不多,笑也浅,
别人聊天热火朝天,她总是坐在角落刷书、戴耳机,
很少主动开口。
有段时间,班里人私下说她:“高冷”“不合群”“有点装”。
可林珂记得,某个冬夜寝室断电,
江璟给每个人递了一杯热水,
悄悄放了姜片,还把自己的充电宝留给室友。
她不是不温暖,
只是她太怕被误会、被伤害,
所以她把自己藏了起来。
—
林珂有一次问她:“你是不是不太相信别人?”
江璟看着窗外,淡淡笑了:
> “我以前相信,后来不信了。”
她讲起自己高中的事。
那时她曾有个很好的朋友,两人无话不谈,
她第一次跟人分享家庭的不顺、成长的压力、藏得很深的脆弱。
结果那位朋友有一天,
在别人的背后说她“太情绪化”“动不动就玻璃心”。
她听见的那一刻,
只觉得全身发冷。
她说:
>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把自己全部交出去。
我宁愿别人觉得我冷、我远,
也不想再有一次,把心交出去,然后被踩烂。”
—
她说她不是不渴望亲近,
只是太怕亲近的代价。
她曾经在某一段感情里努力靠近、努力付出,
可换来的,是“你太沉重了”“我没办法总照顾你的情绪”。
她退出来之后,
告诉自己:别再靠近任何人了。
—
林珂记得,她曾发过一条很短的朋友圈:
> “我不是不好相处,
我只是——自从那次之后,不敢轻易热络。”
底下没有人评论。
她没删,也没解释。
—
林珂为她画了一幅画。
画的是一间派对上的客厅,
众人笑着举杯、交谈,
而她一个人站在阳台边,背对着热闹,
手里握着杯子,脸上挂着若有若无的笑。
她的眼神落在窗外的远山,像是逃到了另一个安静的世界。
画名是:
> 《她不是不想参与,只是不敢靠得太近》
副题写道:
> “她不是高冷,
她只是心里有一道伤口还没结痂,
所以她用疏离保护自己,
不让自己再被轻易碰碎。”
—
展出那天,有女孩留言:
> “我总是被说太冷、太难接近,
可他们不知道,
我不是不愿意靠近,
我只是太怕,一靠近就被辜负。”
—
林珂补画一幅。
这一次,她画的是一扇虚掩的门,
门后是一片光亮,门前的她蜷坐着,
背贴着门板,手指轻轻触碰门缝,
但始终没有推开。
她的眼里有光,也有怕。
她不是不想进去,
只是她记得——她曾被人狠狠关在门外过。
画名是:
> 《她不是没打开门,只是没人再敲》
副题写道:
> “她守着那道门太久,
每次推开,都被失望打回去,
后来她学会了:门可以留着,心不能轻易交。”
—
林珂在画册背页写道:
> “她不是生来就疏离,
是一次次靠近被辜负,让她懂得:
靠得太近,会疼。”
> “她不是不热情,
她只是热情给错了几次之后,
学会了谨慎、学会了克制。”
> “她不是不好靠近,
她只是想确认——你,是不是那个不会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