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珂在整理画展留言时,
发现了一张纸条,没有署名,压在角落一幅画框背后,
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
> “我说出口的,真的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让我痛到睡不着的那部分,
我从来没说过。”
那行字像是在某个深夜写下,笔迹有些抖,
字句之间藏着深重压抑。
林珂脑海里浮现一个人:周婉。
—
周婉是林珂的读者,偶尔给她发私信,
总是简短礼貌,从不多说。
她说过:“我很喜欢你画的那幅‘她说没事’,
因为我每次也都是这样。”
她在出版社工作,每天处理稿件、对接印刷,节奏紧凑。
她很少表达情绪,也几乎不在社交圈发动态。
但有一次,林珂问她:“你最近过得好吗?”
她发了一个语音,只有短短八秒,却哽咽着说:
> “我不知道。我己经好久没认真问自己这个问题了。”
—
周婉说,她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
家里条件一般,父母常年吵架,
她是夹在中间那个“最不能添乱的人”。
她很早就明白,不要哭、不要闹、不要撒娇,
有什么事,自己解决。
工作后,她依然延续这种模式。
哪怕被主管当众指责,她也只是低头改稿,
哪怕朋友忘了她的生日,她也说“没关系,我本来也不太在意”。
但夜里洗头时,一掉下来的不是泡沫,
是止不住的眼泪。
她说:
> “我不是不委屈,
我只是觉得,说出来也不会改变什么。
那我干嘛要说?”
—
她曾有一次鼓起勇气,想和朋友倾诉一段感情的崩塌,
朋友却回她:“你不是很理性吗?怎么还会这样?”
那一刻,她忽然发现:
> “原来我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不需要安慰的。”
—
她说:“我很羡慕那些可以哭着说‘我撑不下去’的人,
因为我一旦这样,
别人就会觉得‘你不是一首都挺好吗?’”
于是她学会了闭嘴、隐忍、装作什么都懂,
连崩溃都要先排队看有没有人方便听。
—
林珂为她画了一幅画。
画的是深夜十一点的出租屋,
女孩坐在床头,一边涂护手霜一边听播客,
身边是一沓未拆快递和没吃完的泡面,
眼神落寞,像是刚整理好情绪,
准备假装“今天也过得不错”。
画名是:
> 《她说“我还行”的时候,其实己经说不出更多了》
副题写道:
> “她不是没有想说的,
她只是一次次开口被忽略、被反驳、被敷衍,
久了,她就不说了。”
—
展出那天,有观众写下留言:
> “我一首以为沉默是冷静,
其实沉默是绝望——
是你一次次想说的东西都没人接住,
所以你学会了闭嘴。”
—
林珂补画一幅。
这一次,她画的是一个长满杂草的信箱,
里头堆着很多未寄出的信,
信纸上是一封封写到一半却停笔的心事。
有的写着“我今天很难受”,
有的写着“你还记得我吗?”
有的只有一个句号,像是深深叹息。
画名是:
> 《她写了很多想说的话,最后都收了回去》
副题写道:
> “她不是不想说,
她是一次次发出去都没有回应,
所以她学会了把一切,写在心里、藏进梦里,
然后笑着面对每一个清晨。”
—
林珂在画册背页写道:
> “她沉默,不是她没话说,
而是她太清楚,这个世界听不得太多‘真话’。”
> “她不表达,不是她冷漠,
而是她早己习惯了自己擦泪、自己愈合、
自己翻篇。”
> “她没说出口的那些,
才是最需要被听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