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
崇祯十三年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崇祯十三年 > 第13章 遵化烽火

第13章 遵化烽火

加入书架
书名:
崇祯十三年
作者:
柳易十三
本章字数:
5696
更新时间:
2025-06-17

崇祯元年五月廿五,寅时三刻。

遵化城外的玉米地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叶片上凝结的露水像撒了一把碎银。阿济格的镶黄旗铁骑停在玉米地边缘,前锋哨探回报:贝勒爷,明军防线看似松散,城头只有老弱士兵。

阿济格冷笑,抽出腰间的九环刀:汉人果然如汗王所言,把精锐都调去喜峰口了。传我命令:第一队冲阵,用重箭压制城头!

三百名女真重骑兵摘下鹿角盔,换上铁面具,战马胸前覆盖着熟牛皮甲,如黑色潮水般涌向遵化城门。离城门还有百丈时,为首的百夫长忽然感觉马蹄陷入松软的土层,那是陈默下令埋设的震天雷阵地。

轰!第一颗地雷爆炸,铁砂夹杂着碎石穿透马腹,战马悲鸣着跪倒,将骑士甩进泥泞。紧接着连环爆炸响起,大地剧烈震颤,玉米杆被气浪掀上半空,如雨点般落下。

有埋伏!阿济格勒住战马,眼中闪过惊恐。月光下,他看见明军城头的老弱士兵突然摘去头巾,露出年轻的面孔,那是孙传庭从山西调来的屯田兵,每人手中握着鲁密铳。

放!遵化守将刘策一声令下,万道火光撕裂夜空。屯田兵采用陈默亲授的三段击战术:第一排射击后迅速退至后排装填,第二排紧接着开火,硝烟如浓雾般笼罩城头。

女真重骑兵的皮甲在铅弹面前不堪一击,前排战马纷纷倒地,尸体堆成小山,阻断了后续骑兵的冲锋路线。阿济格不得不下令撤退,却听见身后传来号角声,周遇吉的代州飞骑从代州星夜兼程,从后金防守薄弱的侧翼杀出,狼牙棒砸在女真骑兵的头盔上,发出沉闷的碎裂声。

狗蛮子,尝尝爷爷的棒头!周遇吉一棒扫倒三匹战马,虎目圆睁,溅在脸上的鲜血被晨风吹干,结成暗红色的痂。他的代州飞骑,每人携带五枚万人敌炸弹,掷出后陶壳炸裂,铁蒺藜西处飞溅,首取女真骑兵的眼睛和战马的蹄子。

与此同时,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正从遵化城北的山林中杀出。关宁军的三眼神铳既能远射,又可近战,士兵们将火铳砸向女真骑兵的面门,随即抽出马刀劈砍。袁崇焕本人一马当先,手中的金错刀连斩三员后金将领,刀刃上的缺口倒映着黎明前的微光。

卯时初刻,皇太极接到阿济格的急报,气得将茶盏摔在地上:好个崇祯!竟然用屯田兵伪装老弱,引朕入彀!他转身对多尔衮,正白旗随朕驰援遵化,你带镶白旗绕道石门,断明军后路!

多尔衮领命而去,马蹄溅起的水花在朝阳下如血珠般晶莹。皇太极率军抵达遵化战场时,正看见周遇吉的飞骑与阿济格的镶黄旗绞杀在一起,双方士兵在马背上扭打,徒手争夺兵器,泥浆中满是断肢和内脏。

用盾车!皇太极怒吼。女真士兵推出裹着铁皮的盾车,缓缓向前推进,车缝中伸出的长矛如刺猬般密集。明军的鲁密铳虽能穿透皮甲,却奈何不了盾车的铁板,城头的一窝蜂火箭也因角度问题,大多射在盾车上,只留下焦黑的痕迹。

周遇吉见状,一拍战马冲向盾车阵。他手中的狼牙棒裹挟着风声,竟将一辆盾车砸得粉碎,露出里面满脸惊恐的女真士兵。但更多的盾车接踵而至,渐渐逼近城门。

点火!刘策大喊。早己埋伏在城外洼地的明军点燃导火索,三百斤火药轰然爆炸,大地裂开丈宽的沟壑,正在推进的盾车纷纷坠入火坑,女真士兵的惨叫声响彻云霄。

皇太极看着这一幕,心中震惊,他从未见过如此诡谲的战术。正当他犹豫是否撤退时,忽然望见西南方向尘烟大起,那是袁崇焕的关宁铁骑绕到了他的后方。

汗王,明军骑兵!代善惊呼。

皇太极咬咬牙,抽出弯刀:全体下马,结死阵!女真士兵迅速下马,用战马结成屏障,弓箭手躲在马后,向关宁铁骑射出密集的箭雨。

袁崇焕见势,立即下令变阵。关宁军分成两队,一队用盾牌抵挡箭矢,一队推出偏厢车,这种战车单侧装有尖锐的鹿角,可横向排列形成移动城墙。车阵缓缓推进,将女真步卒压缩在狭小的空间内,神机营士兵从车缝中射击,每一发铅弹都带走一条生命。

巳时三刻,战场己变成修罗场。遵化城外的玉米地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堆积如山的尸体,泥土被鲜血浸透,踩上去发出噗嗤的声响。女真骑兵的尸体大多俯卧在地,后背插着明军的箭羽;明军士兵的尸体则多仰卧,腹部被女真的弯刀剖开。

周遇吉的战袍早己被鲜血浸透,狼牙棒上的凹痕里嵌着碎肉和头发。他看见皇太极在亲卫的保护下向后撤退,立即拍马追赶,却被代善率领的正红旗拦住。

汉狗,拿命来!代善的马刀劈向周遇吉的面门。

周遇吉侧身躲过,狼牙棒横扫代善的腰腹。老贝勒急忙举刀格挡,却听见咔嚓一声。马刀竟被砸成两段,狼牙棒的余势未减,重重击在代善的胸口,将他从马上砸飞。

贝勒爷!女真亲卫惊呼着扑向代善。周遇吉趁机突破防线,却见皇太极己消失在烟尘中。他勒住战马,望着满地狼藉的战场,忽然感到一阵眩晕,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眼前的惨状:活着的士兵在尸体堆中爬行,寻找水源;断腿的战马啃食着同伴的尸体;受伤的女真士兵用女真语哀嚎,明军伤兵则用汉语咒骂,双方的血混在一起,在低洼处积成暗红的水塘。

午时初刻,皇太极退回蒙古草原,清点人数时发现,镶黄旗折损七成,正红旗伤亡过半。他坐在毡帐中,看着军医为代善包扎,忽然想起清晨收到的密报:范文程派去策反遵化守将的使者,被明军割去双耳送回。

这个崇祯,他喃喃自语,竟能把屯田兵练成铁军,把书生变成名将...他摸出袖中染血的玉米叶,那是从遵化战场拾来的,叶片上还留着明军士兵的指痕。

与此同时,遵化城头上,陈默亲自为周遇吉披上绣着金线的战袍。年轻的皇帝望着远处的草原,眼中没有胜利的喜悦,只有深深的疲惫。他看见袁崇焕跪在阵亡士兵的尸堆前,为每一个死者插上一支箭。这是关宁军的传统,用箭羽为逝者指引回家的路。

陛下,王承恩走来,手中拿着统计册,此战歼敌八千,我军伤亡五千...

陈默摆摆手,示意他不必再说。他弯腰捡起一枚扭曲的铅弹,想起徐光启说过的话:每一颗铅弹,都是百姓的血汗铸成。此刻,这些血汗正在泥土中慢慢干涸,变成滋养来年庄稼的肥料。

申时三刻,残阳如血。陈默站在城头,看着士兵们将女真士兵的尸体堆成京观,这是对侵略者的警告,也是对牺牲者的告慰。远处的烽烟尚未散尽,他知道,这只是第一场战役,更残酷的战斗还在后面。

传朕旨意,他轻声说,厚葬所有阵亡将士,无论敌我,因为他们都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

王承恩愣住了,他从未听过如此妇人之仁的旨意,但看着天子眼中的痛楚,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夕阳的余晖洒在陈默的龙袍上,将那团金线绣的龙纹染成暗红色,像一条浴血重生的巨兽,在暮色中缓缓舒展身躯。

这一夜,遵化城的篝火彻夜未熄,烤着的不是粮食,而是士兵们的甲胄和兵器。陈默躺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听着远处传来的哀嚎,摸出怀表残件。齿轮还在转动,但他知道,有些东西己经永远停在了这一天。比如那个对战争充满浪漫想象的现代青年,比如那个以为仅凭红薯和火器就能挽救王朝的天真帝王。

如今的他,终于读懂了史书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真正含义。但他没有退路,因为在他身后,是整个中原,是万千百姓,是他必须守护的未来。

皇太极,他对着怀表轻声说,下一次,朕不会再给你任何机会。

帐篷外,夜风带来血腥的气息,却也带来了黎明的预兆。陈默闭上眼睛,任由黑暗将自己吞没。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