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记忆的碎片与不速之客
记忆像一座迷宫,而程瑾是那个手持线团的向导。
"深呼吸,林小姐。告诉我你最先想到的画面是什么?"程瑾的声音如同她白大褂的颜色一般洁净柔和。她调整着脑波监测仪的灵敏度,目光在显示屏和客户之间平稳切换。
新娘妆容精致的脸上浮现痛苦的神色,指甲无意识地刮擦着真皮沙发扶手。"我...我看到闪光,然后是旋转...天旋地转..."
"很好,继续跟着这个感觉走。"程瑾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轻盈舞动,三台全息投影仪随即在房间中央交织出一片模糊的影像碎片。"你婚礼那天是阴天,对吗?"
"对!"林小姐突然睁大眼睛,"我想起来了,摄影师说光线不好要用闪光灯补光,我丈夫——当时还是未婚夫——开玩笑说这样会把他的秃顶照得更明显..."
程瑾嘴角微微上扬,手指迅速捕捉到客户脑波活跃的频段。影像逐渐清晰:酒店宴会厅、香槟塔、一个腼腆男人单膝跪地的剪影。
"你们的第一支舞曲是什么?"
"是..."新娘的眉头紧锁,突然,泪水夺眶而出,"是《Perfect》!他练了三个月吉他,说要给我惊喜...天啊,我想起来了!他弹到一半弦断了,我们笑得首不起腰..."
程瑾轻轻按下保存键,这段珍贵的记忆被完整归档。两小时后,当林小姐捧着记忆芯片含泪离开"记忆修复中心"时,程瑾的成就感如同窗外五月的阳光般充盈。
这种满足感持续到她回到城郊的公寓。程瑾踢掉高跟鞋,给自己倒了杯冰水,窝进沙发里查看日程。这时,手机屏幕亮起——林教授,大学时代的同窗,现在医学院神经科学系的副教授。
"老同学,有个特殊病例想介绍给你。"林教授的声音透着疲惫与兴奋交织的复杂情绪,"是个作家,苏明远,你应该听说过。"
程瑾的指尖在水杯上轻轻一顿。苏明远,畅销悬疑作家,近两年图书销量冠军保持者。她书架上就有他的《记忆迷宫》。
"他怎么了?"
"创作瓶颈,伴随记忆混乱。他坚称自己小说里写的一些场景是真实记忆,但时间线对不上。出版社建议他寻求专业帮助。"林教授顿了顿,"关键是,他指名要找你。"
"我?"程瑾放下水杯,"我们素不相识。"
"他说看了你在《神经科学前沿》上那篇关于记忆重构的论文,认为你是唯一能帮他的人。"
挂断电话后,程瑾鬼使神差地从书架上抽出《记忆迷宫》。扉页上作者照片里的男人眼神锐利如鹰,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冷笑,与"需要帮助的病人"形象相去甚远。
三天后的初次会面印证了这个印象。
苏明远走进工作室时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仿佛他才是评估者而非被评估者。他比照片上更瘦削,眼下有明显的青黑,但举止依然透着作家特有的精确与克制。
"程医生。"他握手时力道适中,时间恰好三秒,"久仰。"
"苏先生客气了。"程瑾示意他坐下,"林教授简要介绍了你的情况。可以具体说说是什么困扰你吗?"
苏明远从包里取出一个皮质笔记本,翻到某页推到她面前。程瑾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场景描述,有些地方被反复划掉又重写。
"《暗流》第37章,码头谋杀案。"苏明远的声音突然变得紧绷,"我写这段时无比确信自己见过那个码头——铁锈的味道、潮湿的木板、特定角度的月光。但问题是,"他抬起眼睛,"我从未去过那样的地方。"
程瑾微微前倾身体:"记忆有时会以混合的方式呈现。你可能将影视画面、他人描述和自己的想象糅合..."
"不。"苏明远打断她,"我分得清创作和回忆的区别。这些场景像记忆一样有连贯的感官细节,有情感温度。"他指向笔记本上一段,"比如这里,我知道溺水者挣扎时搅起的水藻是什么触感,知道那种肺部灼烧的痛感。这不该是想象。"
程瑾注意到他说这些话时右手无意识地抓紧左臂,指节发白。典型的创伤记忆躯体反应。
"我明白了。"她合上笔记本,"我们可以从基础评估开始。但苏先生,我必须提醒你,记忆探索有时会打开意想不到的潘多拉魔盒。"
苏明远突然笑了,那个笑容让他整个人瞬间从疲惫病人变回封面上的畅销作家:"程医生,我的职业生涯就是建立在潘多拉魔盒上的。"
第一次诊疗结束时,程瑾站在窗边看着苏明远走向停车场。他走到一半突然回头,正对上她的目光。隔着三层楼的距离,那个瞬间程瑾莫名感到一阵寒意——仿佛他们不是在初次见面的诊疗室,而是在某个黑暗的水底,隔着岁月对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