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风云录
大明洪武风云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明洪武风云录 > 第14章 朝堂定策,卫所初萌

第14章 朝堂定策,卫所初萌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洪武风云录
作者:
上山的道
本章字数:
3560
更新时间:
2024-12-13

洪武元年,春寒尚未散尽,应天府的金銮殿内却暖意融融,只是这暖意之下,凝重而热烈的气氛如暗流涌动。殿内燃着数盆炭火,盆中炭火噼里啪啦作响,驱散着空气中残留的湿寒,却驱不散群臣心头的忧虑。朱元璋身着一袭庄重威严的龙袍,高坐于那雕龙刻凤、熠熠生辉的龙椅之上,身姿挺拔,面庞冷峻,目光如炬,仿若能洞察世间一切隐匿之事,缓缓扫视着阶下群臣。

虽说数月前刚成功推翻元朝,可这新生的大明,四处依旧残留着战火灼烧的痕迹,民生凋敝之景触目惊心。曾经繁华的城镇,如今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广袤田野荒芜丛生,不见往日稻麦摇曳的盛景。军队给养难题更是如巨石般沉甸甸地压在朱元璋心头,每每想到军中粮草短缺、军备匮乏,将士们或面黄肌瘦、或身着破旧铠甲,他便辗转难眠。朝堂之上,武将们刚从前线归来,铠甲未解,征尘犹存,甲胄缝隙间还夹杂着泥沙草屑,疲惫之色难掩眼中英气;文官们手捧奏章,神色凝重,眉头紧锁,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皆是各地民生疾苦、财政困窘的如实写照。

朱元璋率先打破沉默,声如洪钟,雄浑之声在大殿内久久回荡:“诸位爱卿,如今天下初定,可朕这心里,却半分轻松不得。你们瞧瞧,国库空虚得仿若见底的枯井,军队补给艰难,将士们缺衣少食,长此以往,何谈保国安民?朕听闻前朝军屯之法有些许成效,那些将士战时操戈,闲暇便垦荒种地,倒也能勉强糊口。朕琢磨着,在我大明推行卫所制度,集军事与屯田于一体,兵农合一。将士们有了土地耕种,既能自给自足,让朝廷卸下沉重军费包袱,又可扎根一地,眷属相随,安家立业,如此一来,朕便能牢牢把控军权,军心也更为稳固。众爱卿意下如何?”

朱元璋话音刚落,兵部尚书徐达率先出列,身姿魁梧挺拔,仿若一座巍峨小山,身披战甲未及卸下,甲片碰撞,发出铮铮声响。他抱拳行礼,动作利落,神情坚毅,话语铿锵有力:“陛下英明!末将以为此法甚妙,直击当下要害。征战多年,末将亲眼见无数兄弟出生入死,战功赫赫,可战事一停,解甲归田,却常生计无着,流离失所者不在少数。有的兄弟回乡竟无半亩薄田,饿到晕厥街边,着实令人痛心!若有卫所屯田,战时为兵,冲锋陷阵自不必说,凭借兄弟们的勇猛,定能横扫敌军;闲时务农,有地可种,有粮可收,丰衣足食,再无后顾之忧,实乃长治久安之策。且朝廷省下的军费开支,大可投入民生恢复,修缮城郭、兴办学堂、赈济灾民,桩桩件件都是百姓急需之事,益处无穷呐!” 徐达言辞恳切,眼中透着对将士们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卫所制度的满心期许。

李善长捻须点头,一袭绯色官服衬得他沉稳儒雅,缓缓上前一步,亦附和道:“徐将军所言极是。卫所制度可不单是解决了将士温饱、减轻朝廷负担这般简单。士兵扎根一处,眷属相随,阖家团圆,自是眷恋此地生活,军心岂能不稳?再者,农事顺遂,地里庄稼茁壮生长,收成满满,便能充盈地方粮仓。遇上天灾荒年,粮食储备充足,军民无需担忧饿肚子;逢战事突发,粮草就地可取,军队出征无后勤掣肘之忧,于国于民,皆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啊。” 李善长目光炯炯,言语间将卫所制度对军事、民生的长远影响剖析得透彻明晰。

朝堂中,翰林学士宋濂微微拱手,神色庄重进言:“陛下,臣以为推行卫所,文化教育亦不可忽视。士兵屯田闲暇,可开设书馆学堂,延请先生讲学,令将士们粗通文墨,知晓礼义廉耻,提升军队整体素养,更能培育军中风骨,使其成为有勇有谋、德才兼备之师。”

朱元璋听得不住点头,深觉有理,刚要开口,老将汤和站起身来,洪声道:“陛下,末将还有话说。这卫所选址得讲究,既要土地肥沃利于耕种,又得兼顾战略要地,方便出兵御敌,切不可顾此失彼。且物资调配也需精细谋划,农具、种子、耕牛,一样都不能少,否则屯田便是空谈。”

朱元璋一一听完,面露欣慰之色,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决然:“诸位爱卿所言,皆切中要害,朕心甚慰。既如此,便即刻着手筹备。徐达,朕命你统筹规划,联合户部、工部,选址建卫所、调配物资,此事关乎军事根基,不容有失,务必亲力亲为;李善长,你督促文官全力配合,拟定细则章程,条款需详尽周全,通俗易懂,莫让这利民之策夭折半途。宋濂、汤和,你二人协理左右,查漏补缺,随时向朕汇报进展。”

群臣齐声领命,声震殿宇,一个个神色坚定,仿若即将奔赴一场意义非凡的战役。就在此刻,一场关乎大明军事与民生格局的变革,郑重其事地拉开帷幕,殿外暖阳穿透云层,洒下万道金光,似也在期许着大明崭新的明天。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