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过去,在朝廷软硬兼施、多措并举的强力推行下,那套精心拟定的礼仪制度宛如春日暖阳下的种子,破土萌芽,继而茁壮成长,逐渐深入人心。应天府,作为大明的京都,率先呈现出焕然一新的盛景,仿若一幅绚丽多彩、秩序井然的盛世长卷徐徐铺展。
时逢春节,应天府的街巷早早便沉浸在一片欢腾喜庆之中。街头巷尾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随风摇曳,仿若喜庆的使者在传递新年的祥瑞;五彩斑斓的彩带横跨街道两端,在微风里翩然起舞;各家各户的门窗上,贴着寓意吉祥的春联,笔墨间满是对来年的美好期许。百姓们身着崭新的衣裳,阖家老小围坐一堂,屋内暖意融融,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与团聚的欢笑。
徐达府邸中,亦是热闹非凡。徐达身着一袭家常锦袍,身姿挺拔依旧,面庞上褪去了几分战场上的冷峻,多了些阖家欢聚的温和。他正与家中晚辈围坐于正厅,案几上摆满了丰盛祭品。只见徐达率先起身,神情庄重,双手持香,对着祖先牌位深深鞠躬,口中念念有词:“列祖列宗在上,今逢新春佳节,我徐家承蒙祖上庇佑,顺遂安康。望来年依旧护佑我大明昌盛,徐家儿郎精忠报国,家中老小无灾无难……” 说罢,上香叩拜,动作娴熟而虔诚。身旁幼子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问道:“父亲,为何每年都要这般祭祀呀?” 徐达轻抚幼子头顶,微笑着耐心解释:“孩儿,这祭祀祖先乃是我华夏千年传统,是为了铭记先辈恩泽,祈求祖宗在天之灵护佑咱一家人平平安安,也是遵循朝廷新定礼仪,不可忘却根本呐。”
与此同时,街头舞龙舞狮的队伍浩浩荡荡而来,一时间锣鼓喧天,震耳欲聋。那舞龙身形矫健,在舞龙人的操控下蜿蜒翻腾,龙头威风凛凛,龙须随风飘动,仿若真龙现世;舞狮者技艺高超,狮子活灵活现,时而眨眼卖萌,时而跳跃扑腾,引得孩童们嬉笑追逐,手中紧紧攥着糖人、鞭炮,在人群里欢快穿梭,互道新年祝福。
“小虎子,瞧瞧我这糖人,是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呢!” 一个孩童高举手中糖人,满脸得意地向小伙伴炫耀。
“哼,我的鞭炮比你的厉害,等会儿放起来,噼里啪啦,吓跑年兽!” 叫小虎子的孩童不甘示弱,晃了晃手中鞭炮,引得众人一阵欢笑。
官府为了欢庆佳节、弘扬礼仪,还特意在集市中心搭起一座大戏台。戏台上,当红名角们粉墨登场,上演经典的忠孝节义剧目。台下观者如潮,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人群中,一位身着粗布衣衫的老者看得眼眶泛红,边抹泪边感慨:“这戏演得好哇,把那忠君爱国、孝顺双亲的道理都唱明白了,朝廷定下的这礼仪,就是让咱老百姓不忘本分,好好过日子呐。” 身旁年轻人连连点头:“是极是极,自打推行这礼仪新规,邻里间都和睦多了,行事也有了章程。”
婚俗革新更是成效斐然。一户普通人家正热热闹闹地迎亲,新郎倌身着红袍,身姿挺拔,满面红光,骑着高头大马,马头上装饰着大红花,喜气洋洋。身后跟着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轿夫们抬着花轿,步伐整齐,一路吹吹打打,唢呐声、锣鼓声交织,奏响一曲欢快乐章。新娘凤冠霞帔,蒙着红盖头,端坐轿中,手中紧紧攥着丝帕,娇羞之态尽显。
到了夫家,新人在喜娘引导下,郑重其事地举行婚礼仪式。庭院中,众人围成一圈,屏息凝神。新人先拜天地,感恩造化之恩,夫妻携手跪地,叩首三次,动作整齐;再敬高堂,新郎新娘端着茶盏,恭敬地奉给双亲,口中甜甜唤着 “爹、娘,请喝茶”,父母接过茶盏,笑得合不拢嘴,递上红包,眼中满是欣慰与期许;最后夫妻对拜,二人相对而立,弯腰鞠躬,自此结为连理,礼成后方入洞房。邻里乡亲围聚祝贺,七大姑八大姨纷纷送上亲手缝制的被褥、寓意吉祥的摆件,吃着喜糖、喜酒,念叨着新礼仪就是喜庆庄重。
“哎呀,瞧瞧这婚礼,规规矩矩,热热闹闹的,可比从前那乱糟糟的样子强多了!” 一位婶娘笑着打趣,周围人纷纷附和。
“是嘞,新礼仪讲究个明媒正娶,往后小两口日子肯定过得和和美美。” 一位老者捋着胡须,点头称赞。
朝堂之上,更是秩序井然,尽显大明威严。每日朝会,天还未亮,官员们便身着朝服,早早起身梳妆打理。朝服款式依品阶而定,绣纹精美,文东武西,各自依序整齐列队。文官们一袭青袍,儒雅斯文,手持笏板;武将们身披铠甲,威风凛凛,腰悬佩剑。众人步履沉稳,仿若训练有素的军队,迈入金銮殿。
朝拜之时,气氛庄严肃穆。随着司礼太监一声高呼:“朝拜!” 官员们动作整齐划一,齐刷刷跪地,双手高举笏板,俯身叩首,山呼 “万岁”,声震殿宇,回音在殿堂内久久回荡。朱元璋高坐龙椅,身着龙袍,头戴冕旒,十二旒珠帘微微晃动,遮挡住他部分面容,却难掩双眸中透出的锐利与满意之色。他目光缓缓扫过阶下群臣,看着眼前秩序井然的景象,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笑容。
待朝会散去,朱元璋留下几位心腹重臣,步入偏殿议事。李善长率先开口:“陛下,如今这礼仪制度推行顺遂,成效显著,民间遵礼守法,朝堂肃穆有序,实乃陛下圣明之举。”
朱元璋微微颔首,神色却依旧凝重:“虽说初见成效,但不可掉以轻心。礼仪入人心易,长久恪守难。朕听闻仍有偏远之地,官吏懈怠,执行不力;还有些富商豪绅,暗中盘算钻空子,恢复旧俗,显摆奢靡。”
刘伯温拱手进言:“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当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管考核,选派巡查御史不定期暗访,若发现有违礼仪、渎职懈怠者,严惩不贷;对于那些妄图恢复旧俗的豪绅,可命锦衣卫密切监视,搜集证据,一经查实,罚没家产,以儆效尤。”
朱元璋沉思片刻,目光坚定道:“就依刘爱卿所言。这礼仪关乎我大明根基,关乎风化传承,绝不容许有丝毫闪失。朕要这礼仪制度,不仅在当下深入人心,更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成为我大明独特魅力标识。”
为保礼仪制度持续稳固,朱元璋施展权谋之术,巧妙平衡朝堂势力。一方面,对积极推行礼仪、恪守新规的大臣予以嘉奖提拔,赐予良田美宅、金银珠宝,委以重任;另一方面,打压那些心存抵触、阳奉阴违的官员,或贬谪外放,或削职为民,朝堂上下噤若寒蝉,无人敢再轻视礼仪之事。
在地方上,朱元璋推行 “联保连坐” 之法,以邻里村落为单位,相互监督礼仪执行情况。若一户违规,周边邻里皆受牵连,督促百姓们自发维护礼仪秩序。同时,大力兴办乡学、社学,聘请熟知礼仪的夫子授课,从小培养孩童遵礼意识,让礼仪文化扎根繁衍。
随着时间推移,礼仪制度愈发稳固,润泽华夏大地。大明风华尽显,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文化昌盛。各地书院林立,学子们诵读经典,研讨礼仪学问;商贸往来频繁,商人们依礼交易,诚信经营;军队纪律严明,将士们行军作战亦不忘礼仪风范,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但盛世之下,隐患犹存。朝堂之上,因礼仪革新带来权力格局微调,大臣们暗中拉帮结派,党争暗流悄然涌动。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势力庞大,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与之抗衡,双方明争暗斗,互不相让。朱元璋对此心知肚明,却佯装不知,时而敲打,时而拉拢,利用两派矛盾,稳固皇权统治。
民间亦是如此,旧俗虽被大力打压,但仍有残余势力在偏远山区、边陲之地死灰复燃。一些江湖教派打着宗教旗号,宣扬与礼仪相悖的理念,蛊惑人心;还有不法商贩勾结境外势力,贩卖违禁物品,扰乱市场秩序,破坏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