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宋
灭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灭宋 > 第61章 山河飘摇

第61章 山河飘摇

加入书架
书名:
灭宋
作者:
黑天蛮王
本章字数:
8214
更新时间:
2024-12-11

德佑元年,十一月的天空被厚重的乌云笼罩着,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压抑的氛围之中。寒风如利刃般呼啸而过,刮得人脸生疼,似乎也在为大宋王朝奏响一曲悲怆的挽歌。

彼时,大宋勤王师不过三四万人,文天祥身着一袭略显陈旧的长袍,孤独地站在一座古老而破败的城楼之上。

狂风肆意地吹乱了他的发丝,那饱经沧桑的面庞上,双眉紧蹙,深邃的眼眸中透露出无尽的忧虑与悲愤。他凝望着远方那片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大地,心中满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身旁的张世杰则身披厚重的铠甲,手握剑柄,神色凝重。他那坚毅的目光同样望向远方,沉声道:

“文大人,如今局势危急,吾等究竟该如何是好?”

文天祥稍稍仰起他那坚毅而不屈的面庞,眼神如同燃烧着火焰一般,坚定不移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尽头。他的声音低沉却又充满力量,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千钧之重,缓缓地从口中流淌而出:

"如今淮东之地壁垒森严,固若金汤;闽、广二省亦是众志成城,全城戒备。倘若我等能与来犯之敌展开一场浴血奋战,拼死一搏,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胜算得以获胜,那么便可立即命令淮河一带的军队截断敌军后路,如此一来,国家大事尚有转机,仍有可为之处!"

他的话语如同一阵激昂的战鼓,张世杰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大声道:

“文大人所言极是!吾等当拼死一战,护我大宋江山。”

而在那金碧辉煌却又弥漫着紧张气氛的宫殿之中,宋相陈宜中身着华丽的官服,在宽敞的殿堂内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

他的脸上满是焦虑之色,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对着一旁卑躬屈膝的太监怒斥道:

“如今局势不明,王师务宜持重,不可轻举妄动。”

太监吓得瑟瑟发抖,唯唯诺诺道:

“丞相大人息怒,小的这就去传达您的命令。”

就在这时,秘书监陈著心急如焚地跪地奏道:

“丞相大人啊,微臣认为我们应当遵循文天祥的提议。如今局势如此艰难,如果只是消极地等待困境降临,那还不如倾尽所有力量去做最后的一搏呢!万一能够侥幸获得成功,那么众人的心志必然会受到鼓舞而变得勇猛无比!而且敌人未必就真有多么高深的智谋和强大的实力,他们也只不过是趁着胜利之势一路猛冲罢了。倘若我们能稍微挫败一下他们的锐气,那么我们作为防守一方的军队与他们孤军深入的部队相比,双方的强弱态势马上就会发生变化啊。”

陈宜中怒目圆睁,大声喝道:

“大胆!你懂什么?如今局势凶险,岂能轻易冒险?”

说罢,一甩衣袖,下令将陈著贬谪出京,管理台州去了。

陈宜中直接向谢太后进言,表示应当降下诏书,因为当前的王师行动务必保持稳重谨慎。他言辞恳切,神情严肃,仿佛对局势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担忧。

谢太后听后陷入沉思,她明白这一决策关系重大,但也深知战争的残酷与不确定性。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之后,最终决定采纳陈宜中的建议,这场商议就此停止。

在元军阵营中,元参政董文炳、范文虎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左军出长江进入江阴。江阴城中,宋将李世修身着铠甲,神色凝重地站在城墙上。他望着城外那黑压压一片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心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

他在城墙上焦躁地徘徊良久,最终长叹一声:

“吾等无力抵抗,降吧。”

手下的将士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无奈与悲哀,无奈地低下了头。

在大宋朝廷,十一月丙寅,谢太后下召:

“派赵溍、赵与可等人四处招募士兵。朝野内外所有官员,如果有人熟悉兵法韬略之术,请各自将自已的见解和策略写成书信呈送上来。”

十一月庚午,陈文龙身兼同知枢密院事以及代理参知政事之职,而黄镛则担任着同签书枢密院这一重要职务。此刻,谢太后目光灼灼地凝视着眼前二人,那眼神之中满溢着殷切的期望与无尽的渴盼,她缓缓开口道:

“值此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诸位爱卿务必倾尽所能,全力守护我大宋的锦绣河山啊!”

陈文龙与黄镛听闻此言,双双双膝跪地,叩头行礼,异口同声地回应道:

“微臣等必定不会辜负陛下对我们的殷切嘱托!哪怕肝脑涂地、粉身碎骨,也定会誓死捍卫大宋疆土!”

言罢,谢太后微微颔首,接着又下达了一道命令:

“现令各个制司各自举荐十位具备卓越军事才能、可担当将帅重任之人选。无论是职位低微的偏将裨将,还是普通士兵士卒,皆有机会被推举。倘若有不属于军队编制之内的贤能之士,亦可自行投递信函自荐。”

然而,朝堂之上,并非每一个人都怀揣着炽热的报国之志。

就在这一天,那位名叫曾唯的起居舍人缓缓步入了宫殿之中。他面色凝重,眼神坚定而又充满了无奈与决绝。只见他走到大殿中央,双膝跪地,声音低沉而有力地向坐在高位上的谢太后请辞道:

“微臣恳请太后恩准臣辞官归乡。”

听闻此言,谢太后顿时怒发冲冠,她猛地一拍龙椅扶手,站起身来,指着曾唯大声斥责道:

“大胆曾唯!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内忧外患不断,正是需要你们这些臣子挺身而出、为国效力的时候,你竟然胆敢在此刻提出辞官!朕绝不允许!”

面对谢太后的怒斥,曾唯并没有丝毫退缩之意。相反,他毅然决然地从地上站起身子,挺直了脊梁骨。

他没有再看一眼谢太后和满朝文武大臣们惊愕的目光,而是毫不犹豫地转过身去,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殿门走去。

他那孤独而决绝的背影渐行渐远,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着他离开官场的决心已定,无人能够阻拦。整个宫殿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唯有曾唯离去时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回荡在空气中,久久不散……

十一月丁丑,谢太后果断地又下达了一道诏书,其言辞激昂、振奋人心,诏书中明确表示:

“凡我朝被俘之将士,若能率领众人回归朝廷,将根据其所带来的人数予以官职补偿;而那些能够立下赫赫战功之人,则赐予他们象征权力与荣耀的节钺!不仅如此,诸位将领及其以下各级官员,亦将依据其所招揽到的人才数量多少来论功行赏!”

此等举措,无疑给身处困境中的将士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无尽的斗志和勇气。

十一月辛卯,元兵如汹涌的潮水般涌来,直趋抚州。都统密佑率领着将士们在璧邪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最终,兵败,密佑战死沙场。

十一月癸巳,甲午,张世杰被任命为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权礼部尚书王应麟悄然遁走,黄万石提兵走建昌军。

十一月乙未,左丞相留梦炎也选择了逃避,悄然遁去。

当时,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压抑。丞相留梦炎身着华丽的官服,却难掩他内心的惶恐与不安。他那略显苍老的面庞上,皱纹如沟壑般纵横交错,眼神中透露出怯懦与迷茫。留梦炎微微颤抖着身体,声音颤抖着说道:

“如今局势危急,吾等当如何是好?这大宋江山,怕是危在旦夕啊。”

一旁的陈宜中同样身着官服,面容憔悴。他紧锁着眉头,无奈地摇头道:

“吾等也无计可施啊。敌军势大,我等手中兵力微薄,又能如何抵挡?”

陈宜中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与绝望,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宋王朝的末路。

而王爚,这位老臣,早已被岁月和疾病折磨得虚弱不堪。他坐在那里,时不时地咳嗽几声,每一声咳嗽都仿佛要耗尽他全身的力气。王爚虚弱地说道:

“吾等当以国家为重,不可只顾私利。如今国家危难,吾等身为臣子,当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谋福祉。”

然而,这三人虽嘴上说着为国为民的话语,却只是日坐朝堂,相互争执不休。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一点权力的争夺,不断地相争戾。留梦炎指责陈宜中不作为,陈宜中则反驳留梦炎胆小怕事。王爚试图劝解他们,却因身体虚弱,声音微弱,根本无法平息这场纷争。

他们一味地争吵,却不干实事。对于前线的战事,他们拿不出有效的对策;对于百姓的疾苦,他们视而不见;对于国家的未来,他们更是一片茫然。他们只是在这华丽的朝堂之上,浪费着时间,消耗着大宋王朝最后的一丝希望。

窗外,寒风呼啸而过,仿佛在为大宋王朝的命运悲叹。

朝堂内,留梦炎、陈宜中和王爚的争吵声依旧不断,而大宋的命运,也在这无尽的争吵中,渐渐走向了黑暗的深渊。

十一月丙申,谢太后端坐于宫中,面色凝重。她深知如今局势危急,朝中不可无重臣主持大局。思虑再三,谢太后遣使前去召留梦炎还朝。使者快马加鞭领命而去。

同时,谢太后下令赐余杭、武康、长兴县民钱,以安抚民心。又免今年田租,期望能减轻百姓负担,让民众在这动荡之时感受到一丝朝廷的关怀。

而在抚州,宋将施至道站在城墙上,望着城外黑压压的元军,心中满是无奈。他深知自已无力抵抗这强大的敌军,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最终献出了城池。

起初,张世杰兵败于焦山。战场上,硝烟弥漫,尸横遍野,一片狼藉。张世杰望着这惨烈的景象,心中充满了绝望。左丞相陈宜中接到战报后,心中恐惧万分,竟弃官而去。

很快,十月丁未,谢太后在朝堂之上,面容凝重,经过深思熟虑后,任命留梦炎为左丞相。留梦炎领命,神色复杂,深知自已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同时,谢太后又任命陈宜中为右丞相,并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而此时的陈宜中身在温州。朝廷的征召一道接着一道传来,他却累召不至,以亲老为由推辞任命。谢太后见此情形,心急如焚。为了能让陈宜中回朝效力,她亲自写信给他的母亲,送往扬州。信中言辞恳切,希望其母能劝说陈宜中回朝。在母亲的劝说下,陈宜中这才踏上了赴召还朝之路。

谢太后也深知局势危急,亲自书写诏书征召夏贵等将领出兵勤王。

谢太后悲切地下召:

“吾母子不足念,独不报先帝德乎?”

她言辞间满是悲痛与期望,希望这些将领能念及先帝之恩,出兵保卫国家。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夏贵等将领罕有至者。他们或是畏惧敌军强大,或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朝廷的征召置若罔闻。

至元十二年十一月,元枢密院的官员们齐聚一堂,神色凝重地商议着军国大事。一位官员起身奏道:

“启奏陛下,两都、平滦之地新签猎户军二千之众,然这些军士皆为贫困且无力之人,他们的家庭生活艰难,恳请陛下存恤其家,以安军心。再者,新附之郡县中,有那既已投降却又复叛之人,以及纠集众人为盗,犯罪至死者。这些人虽已款伏,但局势复杂,为稳定大局,乞请陛下允准权宜处决。”

元主忽必烈坐在龙椅之上,微微颔首,说道:

“准奏。”

与此同时,中书省的大臣们也在激烈地讨论着断死罪之事。他们商议良久后,向元主忽必烈呈上奏疏,请求下诏明确:

“今后杀人者死,一旦问明罪状已然清楚,不必再等待特定之时,宜即行刑。而那些奴婢若杀害主人者,当以具五刑论处。”

元主忽必烈思索片刻,同意了中书省大臣们的提议。

至元十二年十一月甲午,元朝廷得知高丽国官制僣滥,恐生乱端。于是,元主忽必烈派遣使者前往高丽,传谕旨意,言明凡高丽国之省、院、台、部等官名爵号,与朝廷相类者,务必改正之,以正名分,维护朝廷之权威。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