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宋
灭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灭宋 > 第53章 陈宜中去位

第53章 陈宜中去位

加入书架
书名:
灭宋
作者:
黑天蛮王
本章字数:
9930
更新时间:
2024-12-11

七月辛卯,临安城仿佛被置于一个巨大的火炉之中,炽热的阳光如火焰般倾洒而下,无情地烘烤着大地。那白晃晃的日头高悬于湛蓝的天空之上,没有一丝云彩的遮挡,似要将世间的一切都炙烤成荒芜的焦土。

南宋的宫殿在这炎炎烈日下,宛如一座巨大而沉闷的蒸笼,压抑的气息弥漫在每一寸空间。高大而厚重的宫墙,由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在阳光的直射下散发着炽热的温度,那朱红色的墙漆仿佛都要被烤化,却依旧似也难以阻挡那弥漫在空气中的不安与躁动。

左丞相陈宜中迈着沉重且略显迟缓的步伐,缓缓走出朝堂。他的身影在明亮而刺眼的光线中显得那般落寞,好似被整个世界遗弃。

他身着的朝服已被汗水浸湿,紧紧地贴在后背,那往日里浆洗得笔挺的衣褶此刻也变得皱巴巴的。他的脸庞上写满了疲惫与沮丧,曾经的意气风发如同被烈日蒸发的水汽,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复杂得难以言喻的情绪,有对朝堂局势的无奈,有对自身境遇的不甘,还有一丝对南宋未来走向的迷茫,就像一只迷失在浓雾中的孤雁。

当初,张世杰即将出师之时,朝堂之上的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压抑得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大臣们一个个面色凝重,仿佛都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灾难。平章王爚虽已年逾古稀,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那一道道沟壑犹如岁月的河流,诉说着他一生的沧桑。但他身姿依然挺拔,脊梁如同宫殿的立柱般笔直,他站在朝堂中央,目光坚定地环视着众人,眼神中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仿若洪钟大吕在朝堂中回响:

“左丞相陈宜中,右丞相留梦炎两位丞相,其中一人应该督师吴门啊。如今这局势,恰似大厦将倾,狂风已在四周呼啸,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拯救大宋的千钧重担。否则,臣虽老迈,已无往昔之勇力,可若是效死于封疆,臣亦不敢辞。这大宋的江山社稷,是我们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根基,是我们世世代代的依托,怎能眼睁睁看着它被战火吞噬,陷入无尽的危险而袖手旁观呢?”

说罢,他的目光特意地、久久地停留在左丞相陈宜中身上,眼神中带着期许,那是对同僚的信任与期望,同时也夹杂着一丝隐隐的警告,仿若在说,此乃关乎大宋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切不可敷衍塞责,否则便是千古罪人。

不久之后,张世杰在焦山战败的消息如同惊雷乍响,瞬间打破了朝堂上那本就脆弱不堪的平静。这个消息如同死神挥舞着镰刀,无情地割破了众人心中仅存的一丝希望。

那阴霾瞬间笼罩了整个朝堂,大臣们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惊恐与绝望。平章军国重事王爚听闻这个噩耗,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仿若两道深不见底的沟壑,那沟壑间似能流淌出无尽的悲愤。他的脸上满是悲愤之色,每一道皱纹都像是在诉说着他内心的痛苦。

他再次挺身而出,站在朝堂之上,那坚定的身影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他的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个人,那眼神中仿佛燃烧着熊熊怒火,足以将这世间的不公与罪恶焚烧殆尽。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悲愤与痛心疾首,声音在颤抖,却更显激昂:

“事无重于兵。现在两位丞相相建都督府,可这庙算指授,臣却不得而知。就像之前六月出师的时候,那场面混乱得如同没头的苍蝇,诸将各自为政,毫无统属。臣岂不知吴门离京不远?之所以这样请求,实在是因为大敌当前,元军就像一头凶猛无比且饥饿难耐的野兽,已经在我们的家门口徘徊,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将我们撕成碎片。若陛下不能亲自率军,那就该大臣出面督军。这是我们作为臣子的责任,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对大宋、对陛下的忠诚所在。如今张世杰因为诸将心力不一而败,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这一战,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兵力,更是大宋的士气与希望。咱们大宋还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失败呢?每一次失败,都像是在大宋的身躯上狠狠地割下一块肉啊,长此以往,大宋必将白骨嶙峋,化为乌有。臣现在既不能尽到自已的职责,又不能畅所欲言,这让臣如何面对陛下的信任,如何面对大宋的黎民百姓?臣乞罢丞相之职,还请陛下恩准,让臣归去吧,臣已无颜再站于此。”

谢太后坐在那华丽而庄重的凤椅之上,她的面容略显憔悴,岁月的痕迹在她的脸上也悄然浮现。她的眼中带着犹豫和无奈,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飞鸟,想要挣脱却又无能为力。

她轻轻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中充满了无力感,缓缓说道:

“平章王爚,朕知道你是一片忠心,朕又何尝不明白这朝堂的局势。可这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就像一艘在惊涛骇浪中漂泊的破旧船只,随时可能被巨浪吞噬。正需要你这样的老臣来稳定局势,就像船锚一样,稳住这风雨飘摇的大宋。你且莫要冲动,再仔细斟酌斟酌,此事不可仓促决定。”

在临安城的一个偏僻角落,京学士刘九皋等人聚集在一间略显简陋的屋子里。屋内的光线昏暗,几缕阳光透过狭小的窗户缝隙挤进来,在地面上形成几块光斑。

屋子的墙壁上挂着一些破旧的字画,角落里堆放着一些书籍,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墨汁的气味。众人围坐在一张破旧的木桌旁,桌上摆放着一些笔墨纸砚,还有几封尚未写完的奏疏。

众人的脸上都带着忧虑和愤怒,那表情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刘九皋皱着眉头,他的眼睛因为愤怒而有些发红,就像燃烧的炭火。他气愤地说道:

“如今这朝堂简直被搞得乌烟瘴气,就像一个被无数蛀虫侵蚀的参天大树,树干内部已经腐朽不堪,摇摇欲坠。左丞相陈宜中擅权,他就像一个贪婪的权臣,把持着朝政,还与贾似道结党,他们二人狼狈为奸,这简直是把大宋往无尽的深渊里推啊。你们看看,赵溍、赵与鉴皆弃城而逃,这是多么严重的罪行啊,这两座城池的百姓就像失去了庇护的羔羊,任由敌军宰割。可陈宜中呢?他却用假使过之说为他们开脱,这分明就是在报私恩,他把朝廷的律法和公正置于何地?他的眼中还有没有大宋的江山和百姓?还有令狐概、潜说友皆以城降,这是叛国之罪啊,他们背叛了大宋,背叛了陛下,背叛了所有的百姓。而他陈宜中竟然收受他们的贿赂,还为他们撑腰,这是要把大宋的江山拱手送人吗?这是要让我们都成为亡国奴吗?文天祥率兵勤王,那是一片赤诚之心啊,他怀着对大宋的忠诚,带着满腔的热血赶来。可陈宜中却听信谗言,对文天祥百般沮挠,这是在打压忠良啊,他这是害怕文天祥的到来会威胁到他的权势吗?贾似道丧师辱国,他的无能导致了我大宋军队的惨败,国土沦陷。他表面上请致罚,暗地里却在庇护,这是何居心?他难道想继续让贾似道祸乱朝堂吗?元兵都已经兵临国门了,勤王之师,那是我们大宋最后的希望啊,是拯救大宋于水火之中的力量。他却留在京城而不派遣,这不是眼睁睁地看着大宋走向灭亡吗?这是在拿大宋的命运开玩笑啊。丞相当出督作战,这是应尽的职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却畏缩犹豫,只让大家集议,却不付诸行动,这是在贻误战机啊,战机稍纵即逝,他这样做简直是在慢性自杀。吕师夔狼子野心,人人皆知,他还让此人去通好乞盟,这不是与虎谋皮吗?这不是把大宋的尊严和利益都放在敌人的脚下践踏吗?张世杰的步兵被他用于水战,刘师勇的水兵被用于陆战,这指挥失当,简直是乱弹琴,就像一个不懂兵法的人在瞎指挥,才导致战败。我担心啊,误国之人将不止一个贾似道了,如果再这样下去,大宋真的就没救了。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宋就这样被毁掉,我们必须站出来,让陛下知道真相。”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眼中满是愤怒与担忧,有人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有人气得跺脚,脚下的地面都似乎在微微颤抖,大家都为这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而心急如焚,仿佛热锅上的蚂蚁。

其实,左丞相陈宜中在处理事务时多是专断独行,很多事都不告知右丞相留梦炎和平章军国重事王爚。

于是,在这朝堂之下,在那看不见的角落里,有人私下里传言,京学之论,实际上是王爚在背后煽动的。

这个传言就像一阵风,在人们的耳边悄悄吹过,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却也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了猜疑的种子。那猜疑的种子在人们心中慢慢生根发芽,使得朝堂上的气氛更加复杂和微妙。

当刘九皋等人伏阙上书的消息传到陈宜中的耳中时,他正在自已那宽敞却略显冷清的府中。

他的府第规模宏大,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但此刻却弥漫着一种孤寂的气息。他在书房里来回踱步,那急促的脚步声在寂静的房间里回响,就像一声声沉重的鼓点。

他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和文房四宝,但此刻他却无心于此。他的眉头紧锁,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心中又惊又怒,眼神中透露出慌乱与愤怒。他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

“这些人,竟敢如此对我,定是有人在背后指使。我为大宋鞠躬尽瘁,日夜操劳,他们怎么能这样污蔑我?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宋的稳定,他们怎么就不明白呢?”

第二天,在朝堂上,宣读官宣读了刘九皋等人的集体上书:

“陈宜中擅权,党贾似道;赵溍、赵与鉴皆弃城遁,宜中乃假使过之说以报私恩;令狐概、潜说友皆以城降,乃受其苞苴而为之羽翼;文天祥率兵勤王,信谗而沮挠之;贾似道丧师辱国,阳请致罚而阴佑之;元兵薄国门,勤王之师,乃留之京城而不遣;宰相当出督,而畏缩犹豫,第令集议而不行;吕师夔狼子野心,而使之通好乞盟;张世杰步兵而用之于水,刘师勇水兵而用之于步,指授失宜,因以败事。臣恐误国将不止一贾似道也。”

陈宜中面对如此“羞辱”,羞愤交加,他一甩衣袖,带着满心的愤懑径自离开了朝堂。他的步伐急促而凌乱,往日的从容淡定消失不见。

谢太后很意外丞相陈宜中竟然不告而别,心中大惊,她从凤椅上站了起来,那华丽的凤袍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摆动。她焦急地在朝堂上来回走动,那焦虑的神情仿佛热锅上的蚂蚁。她深知在这国家危难之际,陈宜中的离去无疑是雪上加霜。她赶忙对着身边的侍从说道:

“快,派遣使者去召他回来。一定要把他找回来,这朝堂离不开他啊。他在这个时候离开,这不是要让大宋陷入更深的混乱吗?”

侍从们得令,不敢有丝毫懈怠,骑上早已备好的快马,扬起一路的尘土,马蹄声在临安城的街道上急促地回响,一路追寻陈宜中。

但是谢太后派了四拨人去请陈宜中,都没有把他请回来。

而在临安那阴森的监狱外,气氛也十分紧张。七月壬辰,谢太后一脸怒容,她站在宫殿之中,那威严的气势如同汹涌澎湃的海浪,让人不敢直视。

她身上的凤袍在光线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华丽庄重,那凤冠上的珠宝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却也似在诉说着她此刻愤怒的心情。她对着身边的侍从说道:

“给舍之奏,谓王爚与陈宜中必难久处。兼王爚近奏乞免平章,辞气不平,诚有如人言者。这朝堂之上,如今是人心惶惶,谣言四起,就像一群嗡嗡乱飞的苍蝇,扰乱人心。他们二人这样争来斗去,如何能让大宋安稳?这大宋的江山还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吗?”

说罢,她愤怒地一挥手,那衣袖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下令:

“把刘九皋下到临安狱。”

侍从们得令,便如狼似虎般将刘九皋押解入狱。刘九皋没有丝毫的畏惧,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他挺直了脊梁,对着周围的人大声说道:

“我今日虽入狱,但我说的都是事实,我问心无愧。我是为了大宋的未来,为了陛下,为了百姓。这大宋的天下,不能就这样被他们毁了。我相信,总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

谢太后又手诏曰:“平章王爚近奏乞免平章一职,辞气不平,可罢王爚平章军国重事等职,以少保、观文殿大学士充醴泉观使。”

她的声音在空旷而高大的宫殿里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那声音如同冰冷的雨滴,洒落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王爚得知自已被罢职后,只是轻轻叹了口气。他站在自已的庭院中,庭院里的花草在烈日下有些萎靡不振,叶片低垂着,就像这大宋的国运,逐渐走向衰落。

他望着天空,眼神中透着遗憾与落寞,那眼神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大宋曾经的辉煌,又看到了如今的衰败。他喃喃自语道:

“我一生清修刚劲、不阿权势。本以为能在这朝堂之上为大宋尽一份力,哪怕是在这大厦将倾之时,也想做一根支柱,撑起这摇摇欲坠的大宋。如今为相,却赶上国势危亡,却不能协谋以济大事,实在是有负圣恩啊。这大宋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呢?我已无力回天,只希望后人能记住这惨痛的教训。”

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越发孤独,仿佛是这乱世中的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守望着那已经渐渐远去的大宋盛世。

这一年,王爚最终还是与世长辞了。他的离去,让许多有识之士为之叹息。

在他的葬礼上,天空飘着细雨,那细密的雨丝仿佛是上天为他流下的眼泪。人们默默地为他送行,他们身着素服,表情凝重。他们惋惜这样一位刚正之人,在这南宋危亡之际,却未能力挽狂澜。

整个南宋朝堂,依旧被阴云笼罩着,那未来的命运,就像一片迷雾,让人看不到方向。那沉重的压抑感,如同这盛夏的暑气,弥漫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挥之不去。那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是南宋走向衰落的悲歌,在空气中缓缓奏响。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