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宋
灭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灭宋 > 第47章 元主理政

第47章 元主理政

加入书架
书名:
灭宋
作者:
黑天蛮王
本章字数:
12722
更新时间:
2024-12-11

至元十二年四月丙寅,元廷那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宛如巨兽盘踞在大地之上。红墙高耸,仿佛要触摸天际,宫墙由无数巨大的砖石砌成,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元帝国的威严。阳光洒下,那金色的光辉如同细密的纱幔,轻柔地披在宫殿之上,又透过雕花的窗户,宛如灵动的精灵,在金砖地面上跳跃、嬉戏,映射出一片片绚丽而神秘的光影。

朝堂之上,大臣们身着华丽的朝服,那衣料皆是上乘的丝绸,绣着精美的图案,色彩斑斓,象征着各自的品级与身份。

他们神情肃穆,如同林立的雕像,按照品级高低整齐地站列在两旁。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今日要立下关乎国家根基的大事——立尚牧监。

这尚牧监可不简单,它犹如国家的一个巨大齿轮,在整个帝国的运转体系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军队的铁骑纵横驰骋,靠的就是源源不断的马匹供应,而这些精良的马匹皆由尚牧监精心管理;百姓们在田间辛勤耕种,家中饲养的牲畜也是农事劳作不可或缺的助力,尚牧监的设立对畜牧的管理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宫廷一侧,一群降臣正恭敬地站着,他们的身影在这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这些降臣来自不同的地方,穿着风格各异的服饰,有宋人的儒雅长衫,上面还残留着征战的痕迹,布料也因长途跋涉而略显破旧;还有其他地区的特色服饰,带着各自的民族风情,但此时都显得凌乱而狼狈。

他们的眼神中满是忐忑与期待,犹如溺水之人渴望抓住救命的稻草。元主忽必烈端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上,他宛如神祇下凡,身上的锦袍熠熠生辉。那锦袍用最顶级的丝绸制成,上面绣着的金龙张牙舞爪,龙鳞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耀眼的金光,仿佛真的要冲破锦袍,腾飞九霄。

他的目光威严而深沉,恰似无尽的夜空,繁星点点却又深不可测。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雄浑,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

“赐降臣丁顺等衣服。”

这声音在殿堂中回荡,如同洪钟大吕,撞击着每个人的耳膜。侍从们立刻恭敬地捧着精美的衣服上前,那衣服的料子是从遥远的江南精心挑选而来的丝绸,色泽鲜艳欲滴,绣工细致入微,每一针每一线都仿佛诉说着元廷的富有与慷慨。

丁顺等人见状,赶忙下跪谢恩,丁顺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微微颤抖地说道:

“陛下圣恩浩荡,臣等本是迷失在乱世的蝼蚁,如同在黑暗的深渊中徘徊,如今得陛下垂怜,如同见到了破晓的曙光。臣等定当忠心不二,为陛下效犬马之劳。陛下之恩,如同再造,如同浩瀚沧海中的明灯,臣等愿将自已的热血与生命奉献给大元的兴盛,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

与此同时,在京城那蜿蜒曲折的大街小巷里,百姓们听闻免京畿百姓今岁丝银的消息,顿时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了巨石,瞬间沸腾起来。

狭窄的街道上,人群如同潮水般涌动,欢声笑语响彻云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脸上的皱纹如同岁月镌刻的沟壑,此时却笑得合不拢嘴。他紧紧拉着身旁一位年轻人的手,那双手粗糙而有力,激动得热泪盈眶,声音因兴奋而变得高亢:

“陛下真是体恤我们啊,这些年的赋税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得我们穷苦百姓喘不过气来。丝银的赋税让多少人家破人亡,今年能免去,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啊。陛下的仁德之举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我们可得感恩戴德,好好过日子啊。”

年轻人也兴奋地回应着,眼睛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是啊,爷爷。这对我们来说,就像久旱逢甘霖。今年可以给家里添置些新物件,也能让孩子们吃得饱一些了。”

四月丁卯,大司农、御史中丞孛罗接到诏令,要前往大元宫殿觐见。

他迈着沉稳而庄重的步伐,每一步都仿佛带着深思熟虑。他身着的朝服笔挺,官帽端正地戴在头上,面容庄重而严肃,犹如一位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军。

宫殿的大门缓缓打开,那厚重的大门发出低沉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孛罗走进宫殿,殿堂内的气氛略显紧张,大臣们的目光如同聚光灯一般聚焦在他的身上。

孛罗恭敬地行礼,那行礼的姿势标准而规范,显示出他对宫廷礼仪的敬重。元主忽必烈坐在龙椅上,眼神中带着信任与期许,如同深邃的海洋中闪烁的灯塔之光。他看着孛罗,缓缓说道:

“朕今日以你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之职,犹如朕之耳目,关乎吏治清明,关乎朕的江山社稷是否能长治久安。你当公正廉明,监察百官,如同高悬于天空的明镜,不容许有丝毫的贪污腐败、结党营私之人在朕的朝堂之上。你要用那铁一般的手腕,斩断一切危害朝廷的毒瘤,整顿朝纲,莫要辜负朕的信任。”

孛罗坚定地回答,声音洪亮而有力,在殿堂中回响:

“陛下放心,臣定当恪尽职守,以国法为准绳,以陛下的旨意为准心,肃清吏治。臣深知此职责任重大,犹如在悬崖之上走钢丝,一步不慎便会坠入深渊。但臣有决心,必不负陛下所托,定要让大元的官场风清气正,如同澄澈的蓝天,没有一丝乌云遮蔽。”

随后,忽必烈皱着眉头对着大臣们说道:

“罢随路巡行劝农官,以其事入提刑按察司。”

此语一出,大臣们之间仿佛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顿时炸开了锅,纷纷低声议论起来。

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的脸上带着担忧的神色,小心翼翼地问道:

“陛下,此举是否会影响农事?毕竟巡行劝农官多年来专司农事,他们对各地的农情了如指掌,如同熟悉自家田园的老农。他们深入田间地头,知道每一块土地的肥瘦,每一种作物的习性。如今将其罢黜,而让提刑按察司兼管,臣恐有所不妥。提刑按察司本就事务繁忙,且对农事并非专长,这就如同让一个水手去耕种土地,臣担心会耽误农事,影响国家的粮食收成啊。”

忽必烈目光坚定地回答,他的眼神如同燃烧的火焰,不容置疑:

“朕意已决,提刑按察司本就负责地方诸事,兼管农事之事,可使机构精简,避免职能重叠,提高办事效率。这就像把分散的力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朕相信他们能够胜任,而且朕会密切关注农事发展,若有差池,朕自会调整。朕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元的治理更加高效,如同一个精密的仪器,每个部件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这同一时刻,元军的士兵们正在各地执行括诸寺阑遗人口的任务。

寺庙里,那高大的佛像依旧庄严肃穆地矗立着,佛像的面容慈悲而安详,仿佛在默默地注视着世间的一切。然而,此时的寺庙却被一片紧张的气氛所笼罩。僧人们穿着朴素的僧袍,聚集在寺庙的庭院里,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不安和恐惧。那僧袍本是宁静与祥和的象征,此刻却在微微颤抖。

士兵们则一脸严肃地进行着清查,他们手持兵器,那兵器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如同死神的镰刀。他们在寺庙的各个角落搜寻着,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人口的地方。

一个小和尚害怕地躲在老和尚身后,他的身体像风中的树叶一样瑟瑟发抖,小声地问:

“师父,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啊?”

老和尚无奈地叹了口气,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无奈和悲哀,轻声说道:

“这是朝代更替的动荡啊,小施主,我们只能听天由命了。在这乱世之中,我们如同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只能随波逐流。”

四月戊申,宋京湖宣抚使硃禩孙、湖北制置副使高达所在的江陵城,被一片如墨般浓厚的阴云笼罩着。

城墙高大而厚实,那是用无数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每一块石块都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战争的洗礼。城墙上的宋军士兵们面色疲惫,他们的眼神中透着不安,仿佛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厄运。他们的盔甲已经有些破旧,上面布满了划痕和凹痕,那是无数次战斗留下的痕迹。手中的兵器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士兵们低落的士气。

高达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眼神中满是对贾似道的怨恨。他紧握着拳头,那拳头因为用力而青筋暴起,指甲几乎嵌入掌心,心中暗暗骂道:

“贾似道啊贾似道,你忌我之功,打压于我,你这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你为了满足自已的权力欲,不顾国家的安危,把我这样的忠臣良将置于如此境地。如今这江陵城怕是守不住了。你为了一已私欲,置大宋的江山于不顾,真是罪该万死。如果不是你,我们怎会落到如此田地。”

城外,元将阿尔哈雅率领着大军从岳州攻向江陵。

大军浩浩荡荡,如同一条黑色的巨龙蜿蜒前行,那气势仿佛要将整个大地吞噬。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如同巨大的沙尘暴席卷而来。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那声音如同雷鸣般震耳欲聋,仿佛是战争的号角在吹响。

阿尔哈雅骑在高头大马上,他身材魁梧,肌肉贲张,宛如一座移动的小山。他面容冷峻,如同寒冬的冰块,没有一丝表情。他挥舞着马鞭,那马鞭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大声喊道:

“将士们,江陵城就在眼前,此城乃战略要地,是我们通往胜利的关键一步。今日必破此城!我大元的荣耀在此一战,我们是伟大的元军战士,我们的使命就是征服一切。冲啊!”

士兵们听到命令,齐声呐喊,那呐喊声如同汹涌澎湃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震耳欲聋,仿佛要将整个江陵城淹没。

宋将高达率军迎战,可他因心中有怨,士气不振。战场上,宋军的阵型松散,士兵们缺乏斗志,如同失去了方向的羊群。高达虽然奋力指挥,但终究难以抵挡元军的攻势,累战败退。

在营帐中,高达坐在简陋的椅子上,眼神空洞,仿佛灵魂出窍一般。硃禩孙、提刑青阳梦炎、李湜等人围坐在一旁,营帐里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氛,那气氛如同实质般沉重,让人喘不过气来。

高达率先打破沉默,他的声音中带着无奈和绝望:

“如今这局势,我们已无力回天。元军势大,而我们内部又矛盾重重,贾似道那厮把我们害成这样,继续抵抗下去,只会让更多的将士白白送死。我们的士兵们已经没有了战斗的意志,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不如降了吧,这也许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硃禩孙皱着眉头,犹豫良久,他的内心在忠诚与保命之间挣扎。他想起自已曾经对大宋的誓言,想起那些为了大宋而牺牲的将士们,但他又看到眼前这毫无希望的战局。

最终,他叹了口气说:

“罢了,也只能如此了。大宋如今已风雨飘摇,我们也是无能为力了。贾似道的专权和昏庸已经让大宋病入膏肓,我们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挽回了。”

于是,他们打开城门,出降于阿尔哈雅。

阿尔哈雅骑着马,趾高气昂地入城。他身穿厚重的铠甲,那铠甲是由最精良的铁匠打造而成,每一片甲叶都闪烁着寒光,如同星辰落在身上。他看着投降的众人,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胜利者的标志,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说道:

“命禩孙檄所部归附,若有不从者,军法处置。”

硃禩孙无奈地点点头,去传达命令。

随着命令的传达,归、峡、郢、复、鼎、澧、辰、沅、靖、随、常德、均、房诸州的宋军将领们得知江陵已降,相继失去了抵抗的意志。

他们望着远方,心中满是对宋朝的不舍和无奈,但又深知大势已去。这些将领们有的默默流泪,那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脚下的土地上,仿佛是对大宋最后的告别;有的则长叹一声,那叹息声中充满了悲哀和无力感,最终皆降于元军。

阿尔哈雅谨遵元主之命,小心翼翼地执行着一项重要任务——让宋廷那些投降的官员们重新恢复官职并坚守岗位。他深知这项使命责任重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他在处理此事时格外谨慎,不敢有丝毫马虎。

首先,阿尔哈雅对这些降官们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了解。他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与相关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试图弄清楚他们投降的原因以及背后的动机。通过一番努力,他逐渐掌握了每个降官的情况,并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接着,阿尔哈雅开始着手安排这些降官的复职事宜。他仔细斟酌每一个职位的分配,确保既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又能维护大元对归附地区统治的稳定和秩序。同时,他还加强了对这些降官的监督和管理,建立起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以督促他们尽职尽责、勤勉奉公。

此外,阿尔哈雅也不忘关心这些降官们的生活状况。他走访慰问,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尽力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这些降官对大元朝廷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也使得整个官场氛围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在阿尔哈雅的精心策划和不懈努力下,这些降官们终于顺利复官守。他们感激涕零,纷纷表示将竭尽全力报效国家,不再辜负元主的信任和期望。而阿尔哈雅也因其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元主的高度赞赏,成为了众人敬仰的楷模。

江陵捷报传至元廷,宫殿里的大臣们纷纷向元帝道贺。宫殿内一片喜庆的气氛,大臣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如同盛开的花朵。

元主忽必烈面露欣慰之色,他从龙椅上站起身来,双手背在身后,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回踱步,那步伐仿佛带着胜利的节奏。他对近臣们说:

“伯颜东下,阿尔哈雅孤军守鄂,朕常忧之。今荆南定,吾东兵可无后患矣。”

说完,他亲自拿起笔,那笔杆如同他的手臂一般有力。他在丝帛上写下一道手诏褒奖阿尔哈雅,那字迹刚劲有力,如同他的统治一般强硬。并且授予高达参知政事之职。

硃禩孙被押送上都,一路上他坐在囚车里,眼神呆滞地望着远方。他的心中满是对宋朝的愧疚,他想起曾经在宋朝为官的日子,那些为大宋效力的誓言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他看到路边的一草一木,都会想起大宋的山河,那是他曾经守护过的地方。然而如今,一切都已成为泡影。他觉得自已就像一个罪人,背叛了自已的国家和人民。

最终,他在上都结束了自已的生命,他的离去,仿佛是宋朝走向衰落的一个悲哀的注脚。

四月庚午,高达被正式任命为参知政事。在宫殿里,忽必烈看着高达,眼神中带着几分赏识。他坐在龙椅上,身体微微前倾,如同一只即将捕食的雄鹰,说道:

“朕念你降元之举,且知你之才,今任命你为参知政事,你当为朕好好效力。你曾在宋军中任职,对宋军的情况颇为了解,如今大元正是用人之际,你要发挥你的才能,为朕出谋划策,为大元的统一大业添砖加瓦。你的经验和智慧将是朕的宝贵财富,朕相信你不会让朕失望的。”

高达赶忙下跪谢恩,他的额头触碰着冰冷的地面,声音激动地说:

“陛下隆恩,臣定当肝脑涂地。陛下的知遇之恩,臣没齿难忘。臣必当全心全意为大元效力,不辜负陛下的期望。臣愿为陛下的宏图伟业,奉献自已的一切,如同蜡烛燃烧自已,照亮陛下的统治之路。”

元主忽必烈此时又想到了道教之事,道教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深深扎根于百姓的心中。他对着大臣们说:

“朕欲遣兵部郎中王世英、刑部郎中萧郁,持诏召嗣汉四十代天师张宗演赴阙。朕欲与天师一叙,了解道教之事,也让道教为我大元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作用。道教的教义和思想可以安抚百姓的心灵,让他们更加顺从朕的统治。”

王世英和萧郁领命而去,他们深知此任务的重要性,神情庄重地走出宫殿。他们的步伐坚定而有力,如同肩负着重大使命的使者。

元将阿尔哈雅意识到江陵的重要性。上书元主忽必烈:

“陛下,江陵乃要地,地理位置险要,它是南方的咽喉之地,控制着长江的交通要道。而且江陵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是南方的一个重要财富来源。臣请命重臣,开大府,镇江陵。如此,可保江陵稳定,也能更好地控制南方地区。江陵就像一把钥匙,掌握了它,就能打开整个南方的大门。”

忽必烈5看完军报,微微点头。他深知江陵的战略意义,当下急召廉希宪入京。

廉希宪接到诏令,立刻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元廷的路途。他骑着马,日夜兼程,风餐露宿。

一路上,他看到了元帝国的大好河山,那广袤的草原上牛羊成群,如同绿色海洋中的点点白帆;那雄伟的山脉高耸入云,仿佛是大地的脊梁。他心中对忽必烈的召唤充满了期待,如同远方的灯塔指引着他前行。

廉希宪进入大殿,忽必烈赐坐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荆南入奉版籍,欲使新附者感恩,未来者向北,宋知我朝有臣如此,亦足以降其心。南土卑湿,于卿非宜;今以大事付托,度卿不辞。”

说完,忽必烈又赐田以养居者,赐马五十以给从者。

廉希宪赶忙起身,恭敬地回答:

“陛下每惧才识浅近,不能胜负大任,何敢辞疾!然敢辞新赐。陛下的信任已是对臣最大的赏赐,臣不愿因这些赏赐而被人误解为贪图荣华之人。臣定当尽心尽力,不负陛下所托。臣将以自已的智慧和忠诚,为大元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臣虽渺小,但也希望能在大元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已的一抹亮色。”

忽必烈笑着说:

“卿之廉洁,朕已知之,但朕之赏赐,卿不可辞。这是朕对你的嘉奖,也是对你的支持。”

随后,忽必烈又下诏让廉希宪承制授三品以下官。

廉希宪领命而去,他的心中满是对元主的感激与忠诚。他走出宫殿时,望着天空,暗自下定决心,定要将江陵之事办好,为大元的巩固新附土地贡献自已的全部力量。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