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宋
灭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灭宋 > 第45章 太皇太后

第45章 太皇太后

加入书架
书名:
灭宋
作者:
黑天蛮王
本章字数:
8132
更新时间:
2024-12-11

宋德佑元年三月庚寅,临安城被一片阴霾所笼罩。天空像是被灰色的幕布遮盖,不见一丝阳光,那压抑的氛围如同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城中每一个人的咽喉。

元兵如汹涌的潮水一般,兵锋逼近,临安城已严阵以待,可那紧张的气息却如瘟疫般在城中蔓延开来。

同知枢密院曾渊子在他那精致却又略显凌乱的府邸中,来回踱步。屋内的烛火在他慌乱的脚步带起的微风中摇曳不定,似乎也在这动荡局势下瑟瑟发抖。

他面色苍白如纸,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对着亲信语无伦次地说道:

“元兵势如破竹啊,这临安城哪能抵挡得住?如今保命才是首要之事。你看看,这四周都是危险,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咱们赶紧走,再晚就来不及了。”

说完,他手忙脚乱地将一些金银细软胡乱塞进包裹,连身上的官服都来不及整理,便趁着城中的混乱,像一只受惊的老鼠般溜出了城。

左司谏潘文卿站在朝堂之上,周围同僚们或是面色惊恐,或是眼神游移,那慌乱的神情如同镜子一般,映照出他内心的恐惧。他嘴唇微微颤抖,眼睛不安地四处张望,小声对身旁同样紧张的人说:

“这局势已然是无力回天了,你看那元兵的来势,再待下去我们只有死路一条。这朝堂之上,如今就像一艘即将沉没的大船,我们不能陪葬啊。”

说罢,他深吸一口气,悄悄从人群中挤了出去,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中。

右正言季可、两浙转运副使许自、浙东安抚使王霖龙、侍从陈坚、何梦桂、曾希贤等数十人,也都被这战争的恐惧所吞噬。他们在各自的府邸或者办公之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或是焦急地踱步,或是对着下属和家人大喊大叫。

季可满脸惊慌地对家人喊道:

“这临安要守不住了,元兵就要打进来了,我们快走。”

许自则对着下属吼道:

“还管这些公务做什么,保命要紧,都散了吧。”

于是,他们就像被风吹散的沙砾,纷纷遁逃。一时间,原本庄严肃穆的朝堂变得冷冷清清,那往日的热闹和威严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只剩下一片死寂和令人心寒的空荡。

签书枢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倪普,两人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凑在一起,鬼鬼祟祟地商量着对策。

文及翁眉头紧皱,眼睛里满是焦虑和狡黠,他低声说:

“这局面,就像一个死局,我们得想个巧妙的法子脱身啊。”

倪普眼珠滴溜溜一转,脸上露出一丝阴险的笑容,轻声说:

“咱们讽台谏劾已,这样一来,我们走也能有个说得过去的借口,别人也不好过多指责。”

两人相视一笑,便赶忙去安排。然而,他们心中的恐惧让他们根本等不及弹劾的奏章呈上,就像两只被猎人追赶的野兔,迫不及待地出关遁逃了。

太皇太后在宫中得知此事,气得浑身发抖。她站在华丽却又透着冷寂的宫殿之中,周围的宫女太监们都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

太皇太后那威严的脸上满是愤怒和失望,第二天早朝时,她怒喝道:

“想我大宋历经三百余年岁月沧桑,一直以来都以礼相待诸位士大夫。然而如今,我和继位的新君却遭遇了重重艰难险阻,可你们这些大大小小的臣子们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一句话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在内,众多官员背叛职守、背离正道;在外,地方长官丢弃官印、放弃城池。负责监察的部门也未能替我检举揭发那些违法乱纪之人,就连那几位执掌朝政的大臣也无法倡导并率领群臣齐心协力共度难关。相反地,他们还相互勾结、密谋不轨,一个个接连趁着夜色潜逃而去。你们平日里诵读着圣贤之书,自我标榜得那么高尚,可现在到了这关键时刻,居然做出如此这般行径,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世人?就算是死后,又有何颜面去拜见先帝呢!”

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带着无尽的悲愤。

而后只见她紧咬着牙关,面色阴沉至极,但还是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强行按捺住内心汹涌澎湃的怒火,身体微微颤抖着,动作缓慢而又艰难地坐了下来。紧接着,她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已平静下来,然后用低沉而威严的声音命令道:

“传朕旨意!”

身旁的侍从立刻恭敬地上前,准备记录下接下来的话语。

她目光冷冽如刀,一字一句地说道:

“即日起,凡在朝中任职之文武百官,一律晋升两级官阶。然而,对于那些辜负国家、背弃朕的不忠之人,御史台务必严密监察,一旦发现,立即奏报于朕知晓!”

说罢,她用力一挥衣袖,仿佛要将所有的不满和愤恨都发泄出去。

然而,这道诏令在此刻却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那些平日里养尊处优、贪生怕死的官员们,听闻此令后,犹如惊弓之鸟一般,丝毫没有因为皇恩浩荡而感到欣喜,反而一个个面露惊恐之色。

他们如同被狂风席卷而去的片片落叶,毫无抵抗之力,只能拼命地四处奔逃,试图躲避即将到来的惩罚。整个朝堂之上一片混乱,原本庄重肃穆的气氛瞬间荡然无存。

而在那广袤无垠、山水相依的荆湖之地上,元军将领阿尔哈雅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荆湖地区进发。这支庞大的军队犹如一道汹涌澎湃的黑色洪流,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所过之处,尘土飞扬,遮天蔽日。

与此同时,阿尔哈雅深知鄂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决定留下智勇双全的贾居贞镇守此地。此刻的鄂城,弥漫着紧张与不安的气氛,但贾居贞却临危不惧,毅然决然地肩负起守卫这座城市的重任。

在鄂城的一座粮仓前,贾居贞静静地伫立着。

他身材高大挺拔,身着一袭铠甲,英姿飒爽。他那双深邃而锐利的眼睛凝视着眼前堆积如山的粮食,目光中透露出无比的坚定和深深的怜悯之情。这些粮食不仅是城中百姓生存的希望,更是他们坚守家园的力量源泉。面对即将到来的战火纷飞和艰难险阻,贾居贞心中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知道,自已肩负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使命,无论前方道路如何崎岖坎坷,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他对着下属大声说道:

“你们看看,这战乱让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他们就像无根的浮萍,在这乱世中受尽苦难。我们身为官员,怎么能坐视不管呢?这粮食放在仓库里,不如拿出来救济那些可怜的百姓。”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打开仓廪以赈流亡。那些流寓的宋宗室子孙,他也一视同仁地给予廪食,还温和地对他们说:

“你们不必害怕,尽管安心住下,我不会强迫你们改变服饰,你们的楮币在这里依旧可以使用。”

对于那些东南未下郡县滞留的商旅,他站在城门口,大声喊道:

“你们放心,我不会为难你们的。我给你们引使归,并且免括商税及湖荻之禁。这乱世之中,大家都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

他还命人造舟数百艘,驾以水军。在他的治理下,鄂城虽然处于战乱之中,但却没有陷入混乱和绝望,百姓们依旧努力生活着,一方安之。

三月壬辰,岳州城外,战火熊熊燃烧,浓烟滚滚直冲云霄。

元将阿尔哈雅率领大军如猛虎扑食般攻向岳州。他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必胜的决心,他望着前方岳州军那数千艘战船,嘴角微微上扬,心中暗自盘算着战术。

宋岳州安抚使高世杰毫无惧色地挺立在战船船头,他那高大威猛的身躯在烈烈江风中显得格外坚毅。他目光如炬,凝视着前方波涛汹涌的江面,然后转过身来,对着麾下那群热血沸腾的将士们高声呼喊:

“英勇无畏的兄弟们啊!你们看,在我们背后矗立着的便是岳州城,那可是咱们共同守护的家园,城里有我们至爱的亲人们正翘首以盼!今日之战,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也必须坚守此地,誓与元兵血战到底!”

话音未落,他便迅速集结了郢、复、岳三州以及上游各路军队的数千艘战船,牢牢地扼住荆江口这一战略要冲。与此同时,阿尔哈雅则统率着各翼水军驻扎在东岸严阵以待。夜幕降临,万籁俱寂,高世杰巧妙地利用这漆黑的掩护,率领船队悄然无声地在洞庭湖深处布下天罗地网般的阵势。他精心指挥着一艘艘战船,这些庞然大物仿佛隐藏于黑暗中的凶猛巨兽,屏息凝神,静静等待着给来犯之敌以致命一击的最佳时机。

可惜事与愿违,尽管宋军士气高昂,但元军实力实在太过强大。双方在水面上交锋数回合后,高世杰所率部队逐渐陷入被动局面。眼见形势不妙,阿尔哈雅当机立断,身先士卒地亲自领军对世杰展开追击围剿。一时间,湖面上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最终,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过后,高世杰不幸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他的鲜血染红了湖水,那倒下的身影像是一座崩塌的山峰。岳州总制孟子缙站在岳州城楼上,望着那惨烈的战场,心中悲痛万分,他长叹一声:

“大势已去啊。这岳州城,我们已经尽力了。”

而后,他满脸无奈地举城降元。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但在宋廷的宫殿之内,却是一片凝重压抑的氛围。太皇太后谢氏身着华丽的凤袍,端坐在那张威严无比、曾经代表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然而此刻,这把龙椅对她来说宛如千斤重担,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年仅三岁的小皇帝安静地躺在他母亲温暖的怀抱之中,正沉浸于甜美的梦乡。小家伙全然不知外界的风云变幻,更不懂得国家正面临着怎样的危机与困境。而太皇太后谢氏则满脸愁容,面色苍白如纸,原本明亮的眼眸此刻也变得黯淡无光,透露出无尽的疲惫与绝望。

她用略显沙哑且虚弱的嗓音缓缓开口道:

“如今我大宋边城的将士们实在艰难困苦啊!那些投降敌军的将领,如果能够幡然醒悟、自行脱离敌营回归本朝,应当给予任用。倘若有人能够收复一座州城,便任命其为该州的知州;若是收复一个县城,则授予其知县之职。对于其所率领的部下官吏、将士以及地方豪强中有立下功劳之人,一同予以赏赐。此外,公有田地一直以来都是百姓的祸害之源,已经酿成灾祸长达十多年之久。从今往后,全部归还给原来的主人,并命令他们带领自家的佃户组成军队。”

谢氏的话语虽然轻微,但其中蕴含的不甘之意却清晰可闻。也许,这便是她在这走投无路的绝境之中所作的最后一搏了吧,妄图通过这些举措,稍稍挽回一些那已然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的王朝命运。只是,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呢?谁也无法预料……

至元十二年三月庚子,元主忽必烈坐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大殿之中弥漫着威严气息。

王磐、窦默等大臣站在殿下,恭敬地低着头。王磐向前迈了一步,声音洪亮地进言道:

“陛下,如今我大元日益兴盛,文化之事也当与时俱进。臣以为应当分置翰林院,专掌蒙古文字,这样有助于我大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忽必烈微微点头,眼神中透着睿智和满意,说道:

“此计甚好。”

于是以翰林学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之。而翰林兼国史院,仍旧纂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修《起居注》和礼霍孙主之。这天下,在战火的洗礼下,正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旧的王朝在风雨中飘摇,新的势力如日中天。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