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宋
灭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灭宋 > 第159章 历耀乾坤

第159章 历耀乾坤

加入书架
书名:
灭宋
作者:
黑天蛮王
本章字数:
8890
更新时间:
2025-02-13

至元十七年,十一月的大都,宛如一座被寒冬封印的城池。狂风如同一头失控的猛兽,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发出凄厉的呼啸,刮得行人面庞生疼,城中的树木在狂风中瑟瑟发抖,枯枝败叶被卷上半空,又狠狠砸落。

皇宫的琉璃瓦上覆盖着一层薄霜,在黯淡的日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整座皇宫庄严肃穆,透着一股让人敬畏的气息。

这日,金碧辉煌的大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动。元帝忽必烈身着华丽的龙袍,端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之上,龙袍上的金线刺绣在烛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他头戴冕旒,深邃的目光威严地缓缓扫过殿下群臣,沉稳开口,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朕命王恂、许衡、杨恭懿及同知太史院事郭守敬遍考历书,如今可有成果?”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眼神里闪烁着对精准历法的渴望。

殿下,一位身材清瘦却目光如炬的官员快步上前,单膝跪地,此人正是郭守敬。

他身姿挺拔,虽然面容因长期的劳累而略显憔悴,但眼神中透着坚定与自信。他恭敬地说道:

“陛下,臣等日夜测验,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反复推演论证,终创立新法。如今,凝聚着我等心血的历书已成!”

说话间,他微微抬起头,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忽必烈听闻,眼中瞬间闪过一丝惊喜,身子微微前倾:

“哦?呈上来让朕看看。”

在众人的期待中,一位太监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本装帧精美的历书,迈着小碎步匆匆上前,呈到忽必烈面前。

忽必烈轻轻翻开历书,目光在书页上缓缓移动,脸上渐渐露出满意之色,嘴角微微上扬:

“此历书极为精密,计算精准,实乃我大元之幸事。”

他一边点头称赞,一边用手指轻轻敲击着书页。随后,他提高音量,声音坚定而有力:

“诏颁《授时历》,让天下百姓皆能遵循,依此安排农事,顺应天时!”

随着这道诏令落下,整个大殿瞬间响起群臣的齐声高呼:

“陛下圣明!”

声音震耳欲聋,仿佛要冲破大殿的屋顶。

而在这之前,太史院的观测台上,郭守敬、王恂、许衡和杨恭懿四人已在此忙碌许久。

冬日的夜晚,寒风如刀割面,仿佛要将人的肌肤撕裂。观测台上,寒风呼啸而过,吹得人站立不稳,但他们却浑然不觉。

郭守敬紧盯着天文仪器,眼神专注得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已不存在,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那神秘的星象。

“王恂,你看这星象,今日的位置与昨日又有细微变化。”

郭守敬一边目不转睛地观测,一边对身旁的王恂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与急切。

王恂点了点头,手中的笔在纸上不停地记录着,纸张被寒风吹得沙沙作响。他的手指因寒冷而冻得通红,但他全然不顾,认真地回应道:

“不错,这数据的变化,对我们推算历法至关重要,每一个细微的差异都可能影响整个历法的准确性。”

一旁的许衡,虽年事已高,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他裹着厚厚的棉衣,抬头望着浩瀚星空,感慨道:

“自汉以后,历经七十改,创法者十有三家。如今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谈何容易啊。这不仅需要精准的观测,更需要大胆创新,稍有差池,便可能前功尽弃。”

他的声音在寒风中微微颤抖,却透着一股坚韧。

杨恭懿接话道:

“但只要能为天下苍生制定出精准历法,让百姓们依天时劳作,免受天时不准之苦,再难也值得。我们肩负的是天下的重任,不能有丝毫懈怠。”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使命感,坚定地望着远方。

他们日夜坚守在观测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每一个数据,都经过反复测量和推算,常常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几人争论得面红耳赤;每一种算法,都经过无数次的验证和修改,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黑夜。观测台上堆满了他们记录数据的宣纸,被风吹得四处散落。

终于,在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后,他们创立了新法。

这天,四人一同进宫向忽必烈奏明。大殿之上,气氛庄重。郭守敬站在大殿中央,神情庄重,身姿笔直如松。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

“陛下,我等所考正凡七事:一曰冬至,二曰岁馀,三曰日躔,四曰月离,五曰入交,六曰二十八宿距度,七曰日出入昼夜刻。所创法凡五事:一曰太阳盈缩,二曰月行迟疾,三曰黄赤道差,四曰黄赤道内外度,五曰白道交周。其馀正讹补阙,盖非一事。这些都是我等多年来观测、计算、论证的成果,能让历法更加精准地反映天时。”

忽必烈听得认真,目光紧紧地盯着郭守敬,不时点头,眼中满是赞赏。听完后,他十分满意,大手一挥:

“好!此历书意义重大,朕赐名《授时历》,并下令颁行天下。”

自《授时历》颁布后,八十年间,司天之官遵而用之,毫无差错。无论是日月薄食、五纬陵犯,还是彗孛飞流、晕珥虹蜺、精祲云气,诸般天象变化,都被详细记录在简册之中。

百姓们也依着《授时历》安排农事,播种、耕耘、收获皆顺应天时,生活逐渐变得更加有序。每年春耕时节,百姓们依照《授时历》的指引,准时下田劳作,秋日里便能迎来丰收,粮仓充实,生活富足。

而郭守敬、王恂、许衡和杨恭懿四人,他们的名字,也随着《授时历》一同,被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大元百姓心中的传奇人物。

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追求真理,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而不懈努力。在百姓们的心中,他们就是照亮黑暗的星辰,是智慧与奉献的象征。

十一月丁卯日,刺骨的寒风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在大都城的大街小巷横冲直撞,肆意呼啸着。铅灰色的天空沉甸甸地压在城市之上,仿佛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一系列大事。

皇宫内,金銮殿上,金砖铺地,玉阶彤庭,一片庄严肃穆。元帝忽必烈身着华丽无比的龙袍,端坐在巍峨的龙椅之上。

他头戴冕旒,那一串串垂珠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折射出清冷的光芒。此刻,他眉头紧锁,面色凝重,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殿下群臣,随后,声音低沉而有力地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朕近日听闻,占城国局势诡谲多变,与我大元的往来也渐生波折。朕意遣使者持诏前往,晓谕占城国主,令其子弟或大臣入朝,以固两国之好,彰显我大元的诚意与威严。此事关乎邦交,至关重要,诸位爱卿,可有合适人选举荐?”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隐隐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势。

殿下群臣面面相觑,一时间鸦雀无声。片刻的沉默后,一位身着绯色朝服的大臣恭敬地迈出一步。

此人身材高大挺拔,面容刚毅冷峻,正是朝中重臣。只见他神色恭敬,双手抱拳,躬身行礼,声音洪亮且坚定地说道:

“陛下,臣以为宣慰使嘉珲迪沉稳练达,思虑周全,且言辞出众,善于应对外交事宜;孟庆元忠心耿耿,赤诚可鉴,办事勤勉且谨慎有加。此二人若担此重任,定能不辱使命。”

他一边说着,一边微微抬头,目光中透露出对自已举荐之人的十足信心。

忽必烈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轻轻捋了捋胡须,说道:

“准奏。速传宣慰使嘉珲迪、孟庆元进宫见朕。”

不多时,嘉珲迪和孟庆元二人匆匆赶来,神色略显紧张,但又带着一丝兴奋与期待。他们快步踏入金銮殿,“扑通”一声跪地叩拜,声音洪亮而整齐: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们的额头紧紧贴在冰冷的地面上,大气都不敢出。

忽必烈微微前倾身体,目光紧紧注视着他们,神色严肃,眼神中却又带着一丝期许:

“朕命你二人持朕的诏书,即刻前往占城国。此去路途遥远,险阻重重,你二人务必将朕的旨意清晰无误地传达给占城国主。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明白与我大元交好的益处,促使其子弟或大臣入朝。这不仅关乎两国邦交,更影响着边疆的安宁与百姓的福祉。此事责任重大,切不可有丝毫懈怠,若能圆满完成任务,朕必有重赏;但若有差池,朕亦绝不轻饶。”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一字一句都仿佛重锤一般,敲在嘉珲迪和孟庆元的心上。

嘉珲迪和孟庆元心中一凛,二人对视一眼,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坚定的决心。

嘉珲迪率先抬起头,目光炯炯有神,大声说道:

“陛下放心,臣自幼熟读经史,深知邦交之重。此次出使,臣定当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让占城国主知晓我大元的天威与诚意。”

他一边说,一边紧握双拳,仿佛已经看到了出使成功的画面。

孟庆元也连忙抬起头,语气诚恳地说道:

“陛下,臣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此去占城,臣定会小心谨慎,全力辅佐嘉珲迪大人,确保使命顺利完成。若有任何闪失,臣愿提头来见!”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忠诚与决绝。

领命之后,二人恭敬地退下朝堂,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出使准备工作中。

然而,就在朝堂为出使占城国一事忙碌筹备之时,一个噩耗悄然在大都城传开——昭文馆大学士窦默溘然长逝。

窦默的府邸前,一片缟素,哀伤的气氛如同沉重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神色悲痛,脚步沉重。

窦默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每当议论国家大计,他总是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已的见解,哪怕与他人意见相悖,也敢于在朝堂上当面据理力争,毫不退缩。他的直言不讳,他的坚持真理,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将他与西汉时期以刚直敢谏闻名的汲黯相提并论。

在金銮殿上,忽必烈听闻窦默去世的消息,手中的玉笏不禁微微一颤。他猛地站起身来,神色沉痛,眼中满是惋惜与追忆,嘴唇微微颤抖着,似乎想说些什么,却一时哽咽。

过了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略带颤抖:

“朕求贤若渴三十年,才有幸得一窦汉卿及李俊民。窦汉卿为人清正,心怀天下,一心只为我大元的江山社稷。他对朕忠心耿耿,每每在朕犹豫不决之时,总能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坚定的信念为朕指明方向,所出谋划策,皆为大元之福祉,实乃朕之股肱之臣,国家之栋梁。”

说到此处,他的眼中泛起了一丝泪光。

他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踱步,继续说道:

“如窦汉卿这般赤诚之心,再加上姚公茂的经天纬地之才,二者合而为一,方可谓完美之人。”

姚公茂,即姚枢,同样是忽必烈极为倚重的臣子,忽必烈将窦默与姚枢相提并论,足见对窦默的高度认可与赞誉。

而李俊民,这位来自泽州的奇人,精通邵雍所创的皇极数,在术数领域造诣极深。当时,整个大元,知晓术数之人,无人能与他比肩,就连以精通术数闻名于世的刘秉忠,也自愧弗如。

忽必烈在登基之前,尚未君临天下之时,曾向李俊民请教祯祥之事。李俊民所言,皆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与对未来的洞察。

后来,忽必烈登基之后,那些曾经的预言一一应验,令人惊叹不已。可惜的是,李俊民已然与世长辞,忽必烈为了缅怀他的智慧与贡献,追赐其谥号为庄静先生。

随着窦默的离世,朝堂上下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但大元的历史车轮依旧滚滚向前,国事纷繁复杂,不容有丝毫停歇。

嘉珲迪和孟庆元肩负着使命,带着忽必烈的期望,毅然踏上了前往占城国的漫漫长路。他们一路风餐露宿,穿越山川河流,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

终于,他们抵达了占城国。在占城国的宫殿中,嘉珲迪和孟庆元昂首挺胸,面对占城国主的傲慢与质疑,嘉珲迪引经据典,慷慨陈词:

“我大元疆域辽阔,国力强盛,陛下心怀天下,欲与贵国交好,此乃贵国之福。若贵国能遣子弟或大臣入朝,两国互通有无,必能共兴繁荣。否则,一旦兵戎相见,贵国恐难抵挡我大元铁骑。”

他的声音激昂有力,在宫殿内回荡。

占城国主听后,脸色微微一变,心中暗自掂量。孟庆元见状,上前一步,补充道:

“国主,我大元陛下诚意十足,若您错失此次良机,日后追悔莫及。”

占城国主沉默良久,最终点头同意,答应派遣子弟入朝。

嘉珲迪和孟庆元相视一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他们成功完成了使命,带着占城国的承诺,踏上了归程。

当他们回到大都,将喜讯告知忽必烈时,忽必烈龙颜大悦,当即对他们进行了重赏。这一刻,整个朝堂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为他们的成功而欢呼。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