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景云的笔记本第三页画着戴蝴蝶结的小猫,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给流浪猫搭个窝";第七页贴着王奶奶的照片,写着:"帮王奶奶拎菜篮";第十二页的"主动和新来的同学做朋友",被荧光笔涂成了彩虹色。这些美好的愿望旁,星星和爱心挤挤挨挨,可除了最后那条,其他都被画上了小小的叉号,只留下个圆圆的墨点,像要落下又忍住的眼泪。
"小云,快起床!"妈妈的声音裹着煎蛋的香气飘来,"今天要选班干部,你的演讲稿准备好了吗?"小景云把脸埋进小熊枕头里,皱着鼻子想:那篇写满十件好事的演讲稿,昨晚读起来轻飘飘的,就像会被风吹跑的泡泡。上周信誓旦旦要做的自动浇花器,现在还躺在书桌抽屉里,和两盆枯萎的多肉作伴。
"妈妈,我不想当班干部了......"吃早餐时,小景云用勺子戳着流心煎蛋,蛋黄慢慢淌出来,就像她乱糟糟的心情,"上次义卖会,我设计的抽奖游戏根本没人玩。"妈妈把温热的牛奶推过来,笑着说:"可上周是谁说,要当生活委员给大家带来快乐的?"
校门口的海报栏前围满了同学。小景云踮起脚尖,看见一张崭新的转学生通知:石晓雨,二年级二班。照片上的女孩扎着麻花辫,脸蛋红扑扑的,眼睛亮得像藏着小星星。"听说从山里来的,爸妈都在外地打工。"班长严凯旋的声音从人群里钻出来,"我奶奶说这种孩子性格都怪怪的。"小景云捏紧书包带,想起去年在外婆家,和放羊女孩在溪边捡石头的快乐时光,笔记本上那个没打叉的愿望突然闪闪发亮。
上课铃响了,班主任陈老师带着石晓雨走进教室。石晓雨站得笔首,红格子衬衫洗得发白,领子却像小帆船的白帆一样挺括。"俺、我叫石晓雨......"她带着浓浓的乡音刚开口,教室里就响起了窃笑声。小景云心里"咯噔"一下,转头瞪了后排的张明一眼,可一撞上他挑衅的眼神,又像被霜打的茄子似的缩了回去。
课间操时,小景云看见石晓雨站在队伍最后,手脚忙乱地学着动作。她刚想过去帮忙,却发现严凯旋她们正对着石晓雨指指点点,伸出去的脚又悄悄收了回来。午餐时间,石晓雨一个人坐在角落,费力地用筷子夹冬瓜。小景云端着餐盘刚走两步,就听见严凯旋在喊:"小云!这边!"她的脚像被魔法黏住了,最后还是走向了严凯旋那桌,可眼睛却总忍不住往角落里飘。
放学时,大雨"哗哗"地下起来。小景云站在走廊,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被接走。石晓雨抱着旧书包站在不远处,书包上的小熊补丁都快磨没了。"你爸爸妈妈不来接你吗?"小景云轻声问。石晓雨摇摇头:"奶奶腿不好,我都是自己走回去,就住在山脚下的小房子里。"她指着远处的山,眼睛亮晶晶的。
小景云摸到书包侧袋里的雨伞,又看看越下越大的雨。那些没能实现的善意突然像涨潮的海水,在心里咕嘟咕嘟冒出来。"给你!"她把雨伞塞进石晓雨手里,"我家很近,跑回去就行!"说完,她一头扎进雨里。雨水打在脸上凉凉的,可心里却像燃起了小太阳,跑得飞快,好像要把那个"光说不做"的自己远远甩开。
第二天,小景云的课桌上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雨伞,伞柄上系着一只草编小鱼,尾巴还系着金色的细草穗。石晓雨坐在座位上,冲她甜甜地笑,像春天第一缕照进山谷的阳光。
"你怎么把伞给那个乡巴佬?"课间,严凯旋拦住她。小景云攥紧草编小鱼,心跳得飞快:"她叫石晓雨,而且......"她深吸一口气,声音突然变得坚定,"她会编好多好玩的东西,你看!"严凯旋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能让她教教我吗?"
午休时,一群女生围在石晓雨身边学草编。小景云看着她灵巧的手上下翻飞,忽然明白,自己那小小的举动就像丢进池塘的小石子,正一圈圈荡开温暖的涟漪。
班干部选举时,小景云没有念那篇三页的演讲稿。她举起石晓雨刚编的草蜻蜓:"我想当生活委员,因为我知道,好的想法就像这只蜻蜓,只有让它飞起来,才能变成真正的翅膀!"教室里先是安静了一秒,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石晓雨拍得最起劲,脸蛋红扑扑的,像两朵盛开的小桃花。
放学路上,两个女孩并肩走着。石晓雨从书包里掏出一个草编小口袋:"这是给新班长的礼物!奶奶说,善意要装进行动的口袋才最珍贵。"小景云接过口袋,里面装着几颗野山楂,咬一口,酸酸甜甜的滋味在嘴里散开。她知道,这就是把善意变成行动的味道,虽然刚开始有点涩涩的,可回味起来,比蜂蜜还甜。
"明天我教你用电脑查资料!"小景云说着,眼睛亮晶晶的,"周末我们去敬老院,王奶奶最爱听山里的故事啦!"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草编口袋在小景云手里晃呀晃,里面装着的,是满满的、正在发芽的善意。
智慧点拨,点亮故事内核:
从“想法”到“行动”:故事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剖析
在故事《把善意装进行动的口袋》中,小景云从一个充满善意想法却常常怯于行动的小女孩,逐渐成长为能够将善意付诸实践的人,这一转变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原理。这些原理不仅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也为我们理解和引导自身及他人的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是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小景云在面对班干部竞选和帮助他人时,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效能感不足。她看到自己笔记本上诸多未完成的计划,想起义卖会失败的抽奖游戏,这些经历让她认为自己“可能会搞砸”,对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缺乏信心。
(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 以往的成败经验:小景云在过去尝试设计自动浇水装置失败、义卖会游戏无人参与,这些失败的经历降低了她的自我效能感。她将这些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从而在面对新的挑战时产生退缩心理。
2. 替代性经验:如果小景云看到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同学成功完成类似的善举,可能会增强她的自我效能感。但在故事中,她周围更多的是负面的评价和行为,如严凯旋对转学生石晓雨的偏见言论,这进一步削弱了她采取行动的信心。
3. 言语劝说:妈妈虽然鼓励小景云去当班干部,但没有帮助她解决对失败的恐惧,单纯的言语劝说难以改变她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三)自我效能感与行为的关系
低自我效能感使小景云在面对帮助他人的机会时犹豫不决。她有帮助石晓雨的想法,却因担心自己做不好而多次退缩。首到最后,她鼓起勇气将雨伞借给石晓雨,这次成功的经历提升了她的自我效能感,让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将善意转化为行动,从而在后续的班干部选举和与石晓雨的互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二、从众心理
(一)从众心理的概念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在故事中,小景云多次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二)从众心理在故事中的体现
1. 面对同学的偏见:当严凯旋等人对石晓雨发表带有偏见的言论时,小景云虽然内心觉得不舒服,但因为害怕被群体孤立,没有选择站出来反驳。她在张明嘲笑石晓雨时,只是瞪了一眼就迅速转回来,不敢与张明正面冲突,这是典型的从众行为。
2. 集体活动中的选择:在课间操、午餐等集体活动场景中,小景云原本有帮助石晓雨的想法,但看到严凯旋等人的态度和行为后,她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做法,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没有主动去帮助石晓雨。
(三)从众心理的成因
1. 寻求归属感:小景云渴望被班级同学接纳,害怕因为与大家意见不一致而被排斥,所以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
2. 信息影响:她认为群体的看法和行为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在不确定自己做法是否正确时,倾向于参考他人的行为,从而导致从众。
三、共情与亲社会行为
(一)共情的本质
共情是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小景云在看到石晓雨被嘲笑、独自在角落吃饭等情景时,内心会感到不舒服,这是她共情能力的体现。她能体会到石晓雨的孤独和尴尬,这为她后续的亲社会行为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亲社会行为的激发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小景云的共情体验促使她产生帮助石晓雨的想法。当看到石晓雨在雨中没有雨具时,她内心积压的善意和共情引发的怜悯之情,最终促使她克服恐惧,将雨伞递给石晓雨,迈出了亲社会行为的第一步。
(三)亲社会行为的强化
小景云帮助石晓雨后,得到了石晓雨的感谢和积极反馈,如草编小鱼和温暖的笑容。这种积极的结果对她的亲社会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让她感受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更愿意在未来继续做出类似的善举,形成良性循环。
西、认知失调理论
(一)认知失调的含义
认知失调理论由费斯汀格提出,是指当个体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小景云在多次想帮助石晓雨却又因各种原因退缩时,内心就产生了认知失调。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但实际行为却没有体现出这一点,这种矛盾让她感到不舒服。
(二)减少认知失调的方式
为了减少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小景云最终选择采取行动,将雨伞借给石晓雨。通过这一行为,她的行为与自我认知达成一致,缓解了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同时,在后续的过程中,她积极参与帮助石晓雨和组织班级活动,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善良、有责任感的自我认知,使认知失调逐渐消除。
五、总结与启示
故事中小景云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多种心理学原理在个体行为转变中的作用。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从众心理的克服,到共情引发亲社会行为以及认知失调的减少,这些心理机制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她从有善意想法到付诸实际行动的过程。
这对我们的教育和生活具有重要启示。在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通过鼓励和提供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从众心理,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激发孩子的共情能力,鼓励亲社会行为,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克服心理障碍,将善意转化为实际行动,营造更加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