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阳的手指在乒乓球拍的橡胶面上反复,目光死死盯着墙上皱巴巴的“阳光杯校际乒乓球锦标赛”海报。去年赛场上,宋强那个凶猛的扣杀仿佛还在眼前,此刻他的喉咙发紧,左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那张写着“第西名”的成绩单,像根小刺,每天都要扎一扎他的心。
“小阳,牛奶要凉了!”妈妈的声音从厨房传来。廖小阳没动,他记得去年赛后,五年级校队队长宋强故意大声嘲讽:“左撇子也就这点能耐。”这句话像魔咒,总在他耳边回响。
这时,平板电脑亮起,是汪海发来消息:“今天放学练球吗?我找到超酷的发球视频!”廖小阳犹豫了一下回复:“不了,手指有点疼。”其实每次想起乒乓球,食指就会隐隐作痛,尽管医生说早就好了。
“小阳!来帮我找本书。”爷爷的声音从书房传来。廖小阳赶紧跑过去,书房里淡淡的樟脑味让他松了口气。爷爷踮着脚在书架上找《论持久战》,廖小阳帮忙时,却被一本旧册子吸引,里面夹着泛黄纸条,写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爷爷说起这是游击战的战术精髓,廖小阳突然眼睛一亮,这些话好像和乒乓球比赛也有关系!当天下午,他就约汪海去练球,把这十六个字当成战术,在笔记本上画满示意图。
练球时,廖小阳灵活运用这些战术,汪海惊讶地说:“这招太狡猾了!”三局下来,廖小阳赢了两局,心里满是兴奋。
可就在这时,宋强带着校队成员走进体育馆,看到他们就开始嘲笑:“左撇子还在练三脚猫功夫?”宋强挑衅要和廖小阳打一场。廖小阳心里的怒火蹭地冒起来,拿起球拍就上了场。
宋强的发球像子弹一样冲过来,廖小阳满脑子都是愤怒,完全忘了刚学的战术,慌乱中连连失误。周围的指指点点和嘲笑声,让他越来越紧张。最终,比分定格在11:3,廖小阳扔下球拍跑出体育馆。
他躲在男厕所隔间里,眼眶发红。这时,汪海找了过来:“那十六字战术其实挺管用的,你只是太紧张了。”廖小阳激动地说:“有什么用?宋强随便就打爆我了!”
“因为你忘记用战术了啊!”汪海递来一瓶冰镇可乐,“和宋强打的时候,你又变回以前硬碰硬的样子了。”
廖小阳愣住,突然明白爷爷说的“聪明的战士懂得把战术用在任何战场上”,原来这战术不仅能用在球台上,更要用在战胜自己的恐惧和愤怒上。
“我要再和宋强打一场。”廖小阳抬起头,眼睛亮亮的,“不过这次,我要先打败镜子里这个,被情绪控制的自己!”
智慧点拨,点亮故事内核:
故事中廖小阳的经历蕴含着情绪管理与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心理学原理。面对宋强的挑衅,他因愤怒和恐惧陷入“情绪劫持”状态,无法有效运用习得的战术,这印证了情绪对认知和行为的干扰作用——强烈情绪会占据大脑的注意力资源,导致理性思维短路。
而爷爷传授的十六字战术,实则是一种认知重构工具。廖小阳将其迁移到情绪管理中,通过“敌进我退”暂缓情绪爆发、“敌疲我打”主动调整心态,逐步建立起对负面情绪的掌控感。这一过程增强了他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自身能否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当廖小阳意识到“要先打败镜中的自己”,正是他从依赖外部战术转向内化心理策略的关键转变,标志着其心理韧性的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