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故事的启示
老牛发现老农夫受伤后,焦急地在院子里转来转去,“哞哞”地叫着,希望能有人来救救老农夫。
幸运的是,村里的郎中听说了这件事,赶忙赶来。郎中给老农夫喂了解毒的药,又进行了紧急的治疗。经过一番抢救,老农夫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等老农夫身体好一些后,他把这件事讲给村里的孩子们听。“孩子们,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规律,每个动物都有它的本性。我们要尊重自然,不能违背它。就像我救了小黑蛇,却没考虑到它的本性,差点丢了性命。”老农夫语重心长地说。
一个小男孩举手问道:“爷爷,那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老农夫笑着回答:“我们可以帮助它们,但也要保护好自己。比如遇到冻僵的蛇,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暖和的地方,但不要靠得太近,等它恢复了,就让它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从那以后,村里的孩子们都记住了老农夫的话,懂得了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同时也学会了保护自己。这个发生在大山脚下的故事,也一首流传着,告诉一代又一代的人要敬畏自然规律。你们从这个故事里学到了什么呢?
智慧点拨,点亮故事内核:
故事蕴含了以下儿童心理学原理:
1. 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西个阶段。故事里小男孩举手提问“那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体现出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渴望从具体事件中总结经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构建对世界规则的认知体系。老农夫通过讲述自身经历传授道理,符合这一阶段儿童从具体事物中学习抽象概念的认知特点。
2. 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首接经验,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在这个故事中,村里的孩子们听到了老农夫的讲述,他们不仅记住了老农夫的话语,还从中领悟到了尊重自然、爱护动物以及保护自己的重要性。这就是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一个典型例子。
老农夫在这里扮演了一个榜样的角色,他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们产生了示范作用。孩子们通过观察老农夫的行为,学习到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对待动物,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危险。这种观察学习的过程对于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3. 情感共鸣与学习动机:故事中的情节设置非常巧妙,以老农夫险遭毒蛇咬伤的惊险场景作为切入点,能够迅速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孩子们会为老农夫的安危感到担忧,这种情感上的触动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关注。
这种情感共鸣成为了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得他们更愿意去接受和理解老农夫所传达的关于尊重自然规律等道理。因为他们在情感上与故事产生了联系,所以对于这些知识和价值观的吸收会更加深刻。这种情感体验不仅增强了学习效果,还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