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懒人
三国第一懒人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三国第一懒人 > 第42章 董卓之谋

第42章 董卓之谋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第一懒人
作者:
沧海小米
本章字数:
3556
更新时间:
2025-04-03

雁门关大捷的消息犹如一阵狂风,迅速席卷了大汉的每一寸土地。这个好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快地传播开来,让人们兴奋不己。

人们奔走相告,街头巷尾都充满了欢声笑语。这场胜利不仅仅属于军队,更属于每一个大汉子民。尤其是那些靠近雁门郡的村镇,他们常年遭受外族的屠戮和掠夺,生活在恐惧之中。如今,李山带领军队击退了敌人,保卫了他们的家园,这些百姓对李山感激涕零,将他视为救命恩人。

为了表达对李山的敬意,许多家庭都在家里供奉着李山的牌位,每天虔诚地参拜。他们相信,李山的英勇事迹会保佑他们平安幸福。

李山的名字,也随着这场胜利而声名远扬。从北疆的草原到中原的繁华都市,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文人墨客,都对他的事迹津津乐道。人们传颂着他以少胜多的传奇,他用智慧和勇气击退了十万如狼似虎的胡骑,成功收复了雁门关,这一壮举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

而更令人震撼的是,他竟然亲手斩杀了匈奴的左贤王于夫罗!这个消息就像一道惊雷,在人们的心头炸响。匈奴一首以来都是大汉的劲敌,他们的左贤王更是位高权重,勇猛善战。

然而,李山却能够将其斩杀于马下,这不仅显示了他的英勇,更是让敌人闻风丧胆。

这场胜利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匈奴。鲜卑和乌桓这两个一首对大汉边境虎视眈眈的民族,也被李山的威名所震慑,只要李山还在,他们想要侵犯大汉的边境,都得多思量思量,是不是能承受得住李山的怒火。

雁门郡的百姓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匈奴,鲜卑和乌桓只要不过来劫掠,他们一定可以过上相对安宁的生活。

洛阳,皇宫大殿。

董卓高坐龙椅之侧,肥胖的身躯几乎将御座挤占大半。少帝刘协战战兢兢地坐在一旁,不敢多言。

"报——!安定太守李山大破胡虏,收复雁门关!"一名传令官跪伏于地,高声奏报。

董卓眯起眼睛,手指敲击着扶手,冷笑道:"哦?李山?就是那个改良龙骨水车、练兵有方的李山?"

李儒上前一步,低声道:"相国,此人如今声望极高,若放任不管,恐成后患。"

董卓沉吟片刻,忽然咧嘴一笑:"既如此,不如封他个高官,让他来洛阳任职,也好……"他眼中闪过一丝阴狠,"方便控制。"

李儒会意,立刻拟旨:"传旨,封李山为并州牧,加镇北将军,赐爵关内侯,准其开府建牙,统辖北疆军务!"

朝堂上,群臣面面相觑。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董卓此举,名为封赏,实为拉拢,甚至可能是陷阱。

安定城内,李山接过圣旨,面色平静。待使者退下后,他立刻召集众谋士商议。

"董卓此举,意欲何为?"李山沉声问道。

荀彧轻抚长须,缓缓道:"董卓残暴,天下人皆欲诛之。他封主公为并州牧,看似重用,实则想将主公调离根基之地,若入洛阳,恐遭毒手。"

郭嘉仰头灌了一口酒,笑道:"董卓此计,拙劣至极。主公只需以'边境未稳,匈奴,鲜卑和乌桓恐再犯'为由,暂不赴任,继续坐镇北疆,积蓄实力。"

陈宫点头:"不错,董卓虽把持朝政,但天下诸侯己有不满。袁绍、曹操等人,必不会坐视不理。主公可暗中联络诸侯,共谋大事。"

李山沉思片刻,忽然笑道:"好!既如此,我便接下这并州牧之职,但不入洛阳,继续坐镇安定,巩固根基!"

既然朝廷准许开府建衙,李山便正式设立军府,任命文武官员:

荀彧为军师祭酒,总领政务;

郭嘉为军师中郎将,参赞军机;

陈宫为别驾从事,掌管机要;

赵云为偏将军,统领骑兵;

张辽为荡寇将军,镇守雁门;

典韦、许褚为虎贲中郎将,统领亲卫;

周仓为校尉,负责城防。

同时,在众谋士的商议下,李山颁布新政:

减免赋税,鼓励农耕,推广改良后的龙骨水车,使北疆荒地变沃土;

设立军屯,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自给自足;

招揽流民,分给土地,使其安居乐业;

开放边市,与鲜卑、乌桓互市,以盐铁换战马,既缓和边患,又增强军力。

百姓们见李山颁布的减免赋税,鼓励农耕的命令都是实实在在的对他们好,以后的生活也有盼头,能实实在在的过上安稳日子,都奔走相庆,拥护李山,"李使君真乃仁德之主!"

洛阳,董卓听闻李山拒不赴任,反而在并州大肆经营,勃然大怒:"李山小儿,竟敢抗旨!"

李儒阴笑道:"相国勿忧,可再下一旨,命他进京述职。若他仍不从,便可名正言顺讨伐!"

董卓狞笑:"好!传旨,命李山即刻入京面圣,否则以谋逆论处!"

与此同时,一封密信悄然送往安定——来自曹操的使者,带来了关东诸侯即将起兵讨董的消息……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