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有大将风范,一旦发现守不住了,丝毫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老婆孩子家眷都扔了,带领主力从北门就走。
海东青从空中侦察的清清楚楚的,吕铃快速做出部署,追是不可能追的,自己刚起步,每一个兵都很珍贵,没必要在这死磕。
“典岩,带领军骑兵巡逻,收拢城中乱兵,弹压地面,但凡有趁乱打劫的泼皮一律军法处置。”
“是。”典岩带领副将周仓,以及一千骑兵开始巡逻。
“赵统,率领本部枪骑兵把曹仁府邸团团包围,金银细软全部没收,不要伤害曹仁家眷。”
“是。”赵统率部过去了。作为降将,赵统认识曹仁,只是不太熟悉。
“高义,率领本部兵马把守粮仓,严防起火,等高将军大军进城交给高将军防守。”
“是。”高义也带兵过去了。
吕铃率领亲兵,以及曹墩、廖化、裴元绍等一千多骑兵占领了府衙,尤其是把银库给找到了,铜钱很多,上万贯还是有的。至于金银存的不多,只有数千两而己,这么大个城池,为什么这么穷,其实主要原因在于连年征战,曹操穷的都盗墓了,地方上就更不用说了。
吕铃是有私心的,各部虽然都隶属于吕布麾下,但是谁占领的谁拿的多。粮食这种沉重的东西,留给高顺,毕竟他那一军死命攻城,伤亡不小。曹仁府上的金银、府库里的金银,也不多,大约白银八千两,黄金两千两,都给打包收拢了,至于上万贯的铜钱吕铃没动,这个得交给父亲吕布。
曹仁府上,赵统把曹仁家眷都给看管起来了,连个丫鬟都没伤害。城中提心吊胆的富户还以为乱兵会来抢劫,没想到很快就静下来,没有劫夺。
周仓很纳闷呢,就问典岩:“为何吕将军不下令把城中富户洗劫一番,所得钱财肯定比这要多十倍不止。”
“这就是你不懂了,以你为是吕将军仁慈,其实不是的。如果徐州军杀害了曹仁家眷、洗劫了富户,等下次徐州军再攻城的时候城里的富户都会散尽家产进行激烈抵抗。咱们不洗劫富户,会让这些富户认为徐州军仁慈,他们甚至会帮助咱们打开城门。”
“原来如此,那怪不得黄巾军当时受到了所有富户的袭击。”
吕铃率领、大丫、二丫,张虎、曹墩等亲兵出来迎接,高顺部攻破南门,吕布带领张辽等十几位副将,数千士卒进城。
见到吕铃吕布非常高兴:“我的好女儿,厉害,厉害,从曹操的地盘走了一圈毫发无损,兵力折损多少?”
“沿途伤亡很少,就是刚才强攻陈留城的时候上阵亡六十余人,伤数百。只不过一路上也没打城池,只是遇到了追击的李典,我给抓回来了。”
吕布一愣:“什么,抓了个李典,你打算怎么处置?”
“我派人给他曹操送信了,要求他用千两黄金来换。”
“好吧,你抓的我就不做主了。咱们赶紧撤退,曹兵主力,距离此地不足一百里了,一旦走慢了就被困城里了。”
铜钱、粮食,一扫而空,毕竟吕布可是带着两万多人马,城外马车就有数百辆。
吕布让吕铃率部先行回滕国,吕铃没同意,率领西千余骑兵垫后,保护大军。
高顺、张辽押运粮草,吕布在前面开路。
这局算是稳了,赢麻了,唯独高顺部阵亡数百,稍微有些心疼,别的损失不大,但是拿下了陈留,粮食、兵器等足足拉了数百马车。还有上万贯的铜钱,总之,这次出兵没赔钱,还沉重打击了曹操。
大军行进缓慢,一天走六十里,后军步兵第二天就到了陈留,轻而易举的把陈留占领了。
曹仁急急忙忙带领亲兵回府,到家一看,老婆孩子都在,完好无损。
唯独家里的金银细软全都不见了,衙门府库也都完好无损,唯独金银不见了。
曹仁是又惊又喜,一会抱抱媳妇,一会抱抱孩子。
追是肯定要追的,曹仁带领一万出陈留追击吕布。
但是只是做做样子,曹仁心里清楚的很,两万兵马城池高大都没防守住吕布,现在一万兵马野战想拿下吕布,那怎么可能。
就是单单一个吕铃恐怕都拿不下,曹仁也不白出来一趟,派出使者在小沛追上了吕铃。
经过谈判,一千两黄金,一百匹战马的价格,换回了李典。
李典那是哭笑不得,那么大个吕布,怎么生个女儿跟土匪一样,绑架人要钱?
因为春耕在即,吕布并没有耽搁,命令各军回去。
高顺屯兵小沛,严防死守。吕布、陈宫坐镇彭城,开荒屯田,积草屯粮。张辽回兵下邳,各自回军。
吕铃从小沛休整一日,然后从小沛开拔回军滕国。
沿路看见道路两侧的行道树己经种上了,不过都是小树,多大数是铁锹把粗细的榆树苗、桑树苗、柳树苗、白蜡树苗。
高义过来给吕铃说:“将军,我父亲让我给你带句话,谢谢将军。”
“这是何意?”
“陈留粮仓,那么大个功劳,让给我父亲了,他谢谢你。”
“应该谢谢高将军才对,他在南门强攻,吸引了曹仁的主要兵力。不然咱们以骑兵攻城,不论如何也打不上去的,好了,都是自家人,没必要客气,你怎么没回家休息几天?”
“额,这个,我都带兵了,哪里可能经常回家。”
吕铃也是感叹,这个时代的人真是早熟,高义才十六岁就带兵打仗了。
翌日,大军回归滕国,孙观率部出城三里相迎。
“奏乐。”
随着孙观的安排,乐队吹奏起了得胜归,欢快的乐曲让人心旷神怡。
“欢迎吕将军得胜而归,威震海内,名扬华夏。”
“孙主薄,何须如此。这段时间家里可好,蝗虫、春耕如何?”
“回将军,现在气候还早,尚未见到大规模的蝗虫发生。今年春天依旧是干旱少雨,返青小麦正在浇灌,百姓日夜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