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怕他们不跳出来?不存在的!” 赵匡胤心里那叫一个门儿清。
他赵匡胤是谁?
那可是踩着刀尖上位的皇帝!
要是连这点小风小浪都搞不定,那还怎么当这开国皇帝?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感受着那夕阳洒在身上的温度,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这感觉,就像是即将到来的胜利,提前预热了。
“子平,传朕旨意,三日后早朝,朕有要事宣布!” 赵匡胤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赵普拱手应道:“臣遵旨!” 说完,便转身离去,那步伐,那叫一个干脆利落。
赵匡胤看着赵普离去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
“好戏,就要开锣了……” 他心里想着,这出戏,他要亲自导演,亲自主演,保证让那些跳梁小丑们,好好地上一课!
然而,这世上总有些人,喜欢在别人排练的时候,偷偷摸摸地想改剧本。
这不,赵光义那边,听说赵匡胤要搞什么军事改革,立刻就坐不住了。
“改革?呵呵,改什么改?嫌现在还不够乱吗?” 赵光义阴沉着脸,在他看来,赵匡胤这就是瞎折腾,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他心里的小九九,那可是拨得噼里啪啦响。
这赵匡胤要是真把军队给改好了,以后还有他赵光义什么事儿?
这皇位,还怎么惦记?
“不行,绝对不能让他得逞!” 赵光义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吓得旁边伺候的太监,差点没跪地上。
于是,赵光义开始了他的秘密行动。
他西处游说大臣,各种夸大改革的风险,什么“劳民伤财”、“动摇国本”、“祖宗之法不可变”……总之,怎么吓人怎么来,怎么能把水搅浑怎么来。
不得不说,赵光义这家伙,还是有点手段的。
他抓住了一些老臣们,不想改变,安于现状的心理,成功地拉拢了一批人。
“王大人,您想想,这改革要是真搞起来,咱们这些老家伙,还有好日子过吗?” 赵光义对着一个胡子都快拖到地上的老头,苦口婆心地劝说道。
那王大人,原本就对改革没什么兴趣,听赵光义这么一说,顿时觉得危机感爆棚。
“是啊,二皇子说得对,这改革,万万不可啊!” 王大人连连点头,心里己经开始盘算着,怎么在朝堂上,好好地给赵匡胤“上一课”。
就这样,赵光义像一只辛勤的小蜜蜂,到处传播着“改革有害论”,成功地在朝堂上,建立了一个反对改革的小团体。
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这墙上还爬满了眼线。
李崇矩,作为赵匡胤的心腹,那可是时刻关注着朝中的动向。
当他得知赵光义,又在背后搞小动作的时候,立刻就坐不住了。
“哼,这赵光义,真是贼心不死!” 李崇矩冷哼一声,心里对赵光义的厌恶,又加深了几分。
他不敢怠慢,立刻就去找赵匡胤汇报情况。
“陛下,二皇子最近,西处游说大臣,反对改革,恐怕会在朝堂之上,发难啊!” 李崇矩恭敬地说道。
赵匡胤听了,并没有露出太多的惊讶,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哦?是吗?看来,他还是不甘心啊!” 赵匡胤淡淡一笑,眼神中却闪过一丝寒光。
“陛下,那我们该怎么办?要不要先下手为强?” 李崇矩试探着问道。
赵匡胤摇了摇头:“不必,朕要看看,他到底能翻起多大的浪花。”
他心里清楚,改革的阻力,肯定会越来越大,但他也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子平,你觉得呢?” 赵匡胤转头看向一旁的赵普。
赵普摸了摸胡子,沉吟片刻,说道:“陛下,臣以为,我们应该在朝堂上,充分展示改革的必要性和好处,争取更多大臣的支持。”
“嗯,英雄所见略同!” 赵匡胤点了点头,他对赵普的建议,非常赞同。
“另外,我们还可以适当的,透露一些,改革的细节,让他们知道,改革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为了大宋的长治久安!” 赵普补充道。
“好,就这么办!” 赵匡胤拍板决定。
于是,赵匡胤和赵普,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三天后的朝堂大战。
终于,到了早朝这一天。
朝堂之上,气氛异常的凝重。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一个个都正襟危坐,大气都不敢出。
赵匡胤身穿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众爱卿,今日早朝,朕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宣布!” 赵匡胤的声音,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带着一股无形的压力。
众大臣听了,都竖起了耳朵,心里开始猜测,赵匡胤到底要搞什么大动作。
“朕欲推行军事改革,以强我大宋国力!” 赵匡胤一开口,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哗……”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那些原本就反对改革的大臣,更是如同打了鸡血一般,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跳出来反对。
赵光义站在人群中,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微笑。
“好戏,要开始了……” 他心里想着。
赵匡胤并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而是继续说道:“朕知道,大家对改革,可能有些疑虑,但是,朕可以告诉大家,这次改革,是为了大宋的未来,是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幸福!”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朕会详细地,向大家说明改革的目的、内容和预期效果,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取,理性思考。”
说完,赵匡胤便开始了他的“演讲”。
他详细地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具体内容,还时不时地引用,系统提供的历史案例,作为佐证。
赵普也在一旁,不时地补充说明,强调改革是为了大宋的长治久安。
不得不说,赵匡胤和赵普,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把改革的好处,说的天花乱坠,仿佛只要改革一成功,大宋就能立刻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然而,赵光义和他的支持者们,并没有被赵匡胤的说辞所打动。
他们早就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反对改革。
“陛下,臣以为,改革之事,需要从长计议,不可操之过急!” 一个老臣站出来,说道。
“是啊,陛下,如今国库空虚,实在不宜大动干戈!” 另一个大臣也跟着附和道。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变,若是随意更改,恐怕会动摇国本!”
一时间,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赵匡胤看着这些反对者,心中明白,想要让他们心服口服,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深吸一口气,知道,必须要采取一些,果断的措施,来打破这个僵局。
“各位爱卿,朕知道,大家对改革,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是,朕要告诉大家,改革,势在必行!” 赵匡胤的声音,变得异常的坚定。
就在争论陷入白热化时,赵匡胤突然宣布:“各位爱卿,朕这里有一份,关于改革的奏折,大家可以传阅一下……”就在争论陷入白热化时,赵匡胤突然起身,神情镇定却不容质疑。
他目光扫视全场,嘴角微微勾起一道不易察觉的弧度,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众爱卿,朕决定,将在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改革试点。"他的声音不大,但却字字千钧,像一股清流,瞬间涌入了这片浑浊的池塘。
此话一出,朝堂上立刻安静下来,静得仿佛能听到心跳声撞击胸膛的声音。
似乎阵阵微风拂过,官员们的衣袍轻轻飘动,肩上的冠带随之摇曳,却无人有胆继续反对。
赵光义看着赵匡胤,脸色略显复杂,他原以为激起的反对声潮能把赵匡胤推向悬崖,却忽然发现对方早有退路。
试点改革,这样的提议看起来西两拨千斤,一下子将那些反对者的勇气化作乌有。
他们面面相觑,却找不出新的借口来阻挠。
赵匡胤微微颔首,适时地转过身,望向窗外。
那里,阳光正透过窗槛洒在大殿的地板上,仿佛一幅未完成的画作。
他明白,这一刻的胜利,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但,这绝不会是结束。
掌控着局势的他,嘴角微微扬起,目光坚定,隐隐含着深不可测的意味。
然后,他低声自语道:“接下来,该是下一步了……”他笃定地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静静地等待着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