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令人压抑的湿气沉重地笼罩着,如同朱瞻基肩头实实在在的重担,映照出他困境的沉重。
该死的江南士绅!
他们怎么能如此盲目呢?
他在临时书房里来回踱步,打磨光亮的地板在闪烁的烛光下熠熠生辉,映出他烦躁的状态。
庭院花园里飘来的茉莉花香,往常能让人宁静,如今却显得甜腻,像是在嘲讽他对和平的渴望。
他几乎能尝到挫败的苦涩滋味。
“陛下,”一个如丝绸般柔和的声音打断了他纷乱的思绪。
是宋应星,他在科技事务上最信任的谋士。
宋应星走进书房,他的出现如同微风拂过竹林般令人平静。
在他身后,德高望重的沈括跟着进来,他睿智的双眼闪烁着熟悉的求知光芒。
“他们抗拒,宋应星,”朱瞻基咆哮道,因彻夜未眠,他的声音变得沙哑。
“他们像溺水的人紧抓浮木一样死守旧法。他们看不到我为他们描绘的未来!”
“确实,陛下,”宋应星回应道,语气恭敬却坚定。
“他们惧怕改变。他们惧怕未知。他们……惧怕自己的钱包受损。”他把一个精致得近乎脆弱的珍妮纺纱机模型放在桌上。
这是微型工程的杰作,证明了在皇帝的支持下智慧绽放出的光彩。
“他们的钱包,”朱瞻基重复道,用手捋了捋头发。
系统持续的嗡嗡声在他脑海中震动,不断提醒着他任务的紧迫性。
“功德值,功德值”。
这些话在他的思绪中回响,像无情的鼓点推动他前进。
科技进步和他神秘的力量储备之间的联系模糊得让人抓狂。
但有一点很明确:他必须行动,而且要快。
沈括饱经岁月的脸上刻满智慧,他清了清嗓子。
“陛下,恐惧往往源于无知。也许……也许他们只是需要亲眼‘看到’好处。”
“看到”。
这个词引起了共鸣。
朱瞻基的脑海中燃起一丝火花,那是绝望和逐渐清晰的思路共同点燃的。
他停下脚步,目光定在微型珍妮纺纱机上。
一个大胆无畏的想法开始成形。
“一场演示,”他喃喃自语,与其说是对谋士们说,不如说是在对自己说。
“一场盛大的展览!我们要让他们看看未来。我们要让他们见识创新的力量!”
接下来的几天,一切都忙得不可开交。
消息传遍江南各省,邀请函用精美的书法写成,神奇发明的承诺在轻声低语中传播。
皇宫的庭院变成了热闹的工坊,展示着智慧的结晶。
空气中弥漫着期待的紧张气氛,在潮湿的天空下,一种切实可感的活力嗡嗡作响。
朱瞻基在系统持续的嗡嗡声和自己炽热的野心驱使下,监督着每一个细节,他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近乎狂热的活力。
终于,那一天来临了。
庭院里装饰着鲜艳的旗帜和彩色的灯笼,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空气中弥漫着焚香的味道和期待的氛围。
江南士绅的代表们身着最华丽的丝绸,脸上带着怀疑的神情到来。
他们怀疑地眯起眼睛,西处张望,打量着那些陌生的机器和奇异的装置,这些东西承诺将重塑他们的世界。
宋应星向来口才出众,站到了舞台中央。
他潇洒地揭开新型珍妮纺纱机的面纱,它复杂的齿轮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他满怀激情、精准地解释着它的工作原理,他的话语生动地描绘出效率提高、纺织业蓬勃发展的景象。
沈括神态平静、学识渊博,他展示着改良后的农具,解释着它们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减轻农民的负担。
朱瞻基站在一旁观看,心跳加速。
他能感觉到聚集在这里的士绅们的抗拒和明显的怀疑。
这就像一堵又厚又无法穿透的墙。
他知道自己必须采取更多行动。
他必须突破那堵墙。
他走上前,对众人讲话,声音中充满权威和信念。
“先生们,”他开始说道,言辞沉稳而慎重,“我理解你们的担忧。改变可能令人畏惧。但我向你们保证,这不是对你们繁荣的威胁。这是一个机遇。”他停顿了一下,让自己的话深入人心。
“这是一个建设更强大、更繁荣的大明的机会。在这样的大明,创新蓬勃发展,繁荣惠及所有人。”
他谈到了新的市场、增加的贸易,以及一个科技将减轻劳动负担、迎来前所未有的财富时代的未来。
他描绘的画面如此生动、如此有说服力,以至于即使是最顽固的怀疑者也开始动摇。
他能看到他们眼中的疑虑被好奇所取代,怀疑被一丝希望所替代。
当太阳开始西沉,长长的影子投射在庭院里时,人群中传来一阵低语声。
几位士绅若有所思地走向宋应星和沈括,向他们问了一连串问题。
朱瞻基看着,脸上慢慢露出笑容。
种子己经种下。
他知道,未来己在掌握之中。
“陛下,”一个声音在他耳边低语,打断了他的遐想。
是他信任的将军张辅,他表情严肃。
“我们收到了北方的消息……”他开口说道,声音渐渐低了下去。
**第十九章 化解革新阻力,朱瞻基另辟蹊径**
金碧辉煌的御书房内,气氛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朱瞻基年轻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他揉了揉眉心,目光扫过站在下面的宋应星和沈括,又落在了那份措辞激烈的奏折上,心里头五味杂陈。
“这帮老家伙,还真是冥顽不灵!”朱瞻基忍不住低声咒骂了一句,语气里带着少年人的意气风发,却也藏着一丝无奈。
宋应星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江南士绅向来盘根错节,势力庞大,此次他们联合起来反对科技革新,恐怕是因为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
沈括捋了捋胡须,也跟着说道:“是啊,陛下。科技革新必然会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利益分配格局,而这帮士绅舍不得他们所拥有的,自然不愿意改变。”
朱瞻基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当然知道,这帮士绅反对的不只是科技革新,而是反对自己这个年轻皇帝对他们利益的挑战。
如果不能化解他们的阻力,这场科技革新很难推行下去。
“难道朕就真的要向他们妥协吗?”朱瞻基当然不甘心。
他这个皇帝可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
就在这时,他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对了,科举!
“朕记得,宋朝的王安石当年为了推行新法,大力改革科举制度,选拔了一批支持变法的人才。”朱瞻基眼前一亮,兴奋地说道。
宋应星和沈括对视一眼,似乎明白了朱瞻基的意思。
“陛下是想通过改革科举制度,选拔一批支持科技革新的人才,从而动摇江南士绅的地位?”宋应星问道。
朱瞻基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不错!朕就是要釜底抽薪,另辟蹊径!这帮老家伙不是喜欢埋头读书吗?那朕就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他们看看,谁才是真正的人才!”
说干就干!
朱瞻基立即召集内阁大臣,商议改革科举制度一事。
当然,改革科举制度不只是说说而己,而是要经过精心设计的。
朱瞻基决定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数学、自然科学和实践技能等内容,以此来选拔那些真正懂科技、懂实务的人才。
他还任命宋应星和沈括为考官,负责命题和阅卷。
消息一传出,立刻在学者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学者抱怨说,自然科学和数学考试中有很多难题,他们应付不来。
但皇帝的旨意己经下达,没人敢公开反对。
当然,江南士绅们也不会坐以待毙。
他们立刻开始筹集资金,聘请最好的老师来教他们的孩子自然科学和数学。
他们知道,如果他们的孩子通不过新的考试,他们就会失去在朝廷中的地位。
就在江南士绅们忙着备考的时候,朱瞻基也没有闲着。
他派密探到江南,揭露钱万三等人逃避纳税和剥削百姓的事实。
这些事实以传单的形式公布出来,并迅速传遍了整个江南。
这一次,钱万三等人的声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许多农民和商人开始联合起来,反抗他们的剥削。
看到形势对他们越来越不利,钱万三等人慌了神。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这个时候,钱万三决定亲自去见朱瞻基,试图达成协议。
在皇帝的书房里,朱瞻基和钱万三面对面地见了面。
“陛下,我知道我错了。我愿意缴纳我应该缴纳的所有税款,我也愿意支持科技革新。”钱万三恭敬地说道。
朱瞻基面带微笑地看着钱万三。
他知道,江南的老士绅们终于屈服了。
“既然你愿意支持科技革新,那我自然不会追究你的责任。但我希望你是真心支持,而不是做做样子。”朱瞻基说道。
“当然,当然。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支持科技革新。”钱万三松了一口气说道。
就这样,在朱瞻基和钱万三的支持下,江南的科技革新顺利推进。
不久,江南陆续出现了新技术和新设备。
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力大幅提高。
江南再次成为了大明最繁荣的地区。
看到江南因科技革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他地区也开始逐渐效仿。
科技革新成为了全国性的趋势。
而朱瞻基,作为引领这一趋势的年轻皇帝,成为了全国人民敬仰和爱戴的民族英雄。
(朱瞻基的新机遇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