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营帐之内,嬴政指尖轻点,那神秘的“军阵推演图”瞬间光华大作,在扶苏面前展开一幅幅波澜壮阔却又触目惊心的未来画卷。
扶苏的瞳孔剧烈收缩,他看到,若一味施以严刑峻法,大秦虽能盛极一时,却如紧绷的弓弦,最终会在无法承受的压力下轰然断裂,烽火西起,民怨沸腾,帝国分崩离析。
他又看到,若全然施行儒家仁政,放松法度,边疆不稳,内政懈怠,六国余孽蠢蠢欲动,大秦亦会因软弱而逐渐被蚕食,最终重蹈列国纷争的覆辙。
一幕幕推演,如同惊雷般在他脑海中炸响。
扶苏脸色苍白,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他一首以为父亲冷酷无情,迷恋霸道,却未曾想,父亲竟看得如此深远,早己在无数个日夜推演着帝国的未来。
那一条条看似冷酷的法令背后,竟是维护这新生帝国脆弱平衡的无奈与决心。
“父皇……”扶苏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和前所未有的敬畏,“儿臣,明白了。”他深吸一口气,目光中曾经的迷茫与固执被一种清澈的理解所取代,“儿臣,知错了。”
嬴政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他缓缓收起推演图,沉声道:“大秦,非朕一人的大秦,亦是万世子孙的大秦。苛政猛于虎,然无规矩不成方圆。儒法并用,方能长治久安。”
恰在此时,帐外传来蒙恬洪亮的声音:“陛下,大捷!匈奴先锋己被击溃,我军大获全胜!”
营地中压抑的气氛瞬间被点燃,欢呼声此起彼伏。
嬴政与扶苏相视一笑,之前因政见不同而产生的隔阂,在这一刻悄然消融。
帝国的外部威胁暂时解除,而内部的隐忧,也因为父子二人的共识而看到了解决的曙光。
翌日清晨,晨曦微露。
嬴政站在高台之上,声音如洪钟般传遍整个营地:“传朕旨意,即日起,推行新政!”他目光扫过众臣,宣布了一系列旨在平衡法家与儒家理念的改革措施。
例如,在严明法纪的同时,强调教化万民,选拔官员时兼顾德才,对罪行较轻者,酌情予以改过自新的机会。
群臣先是震惊,随即爆发出低低的议论。
这些措施,既保留了法家的刚性框架,又融入了儒家的柔性考量,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儿臣,愿为父皇分忧,推行新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扶苏在众目睽睽之下,第一个站出来,声音坚定,掷地有声。
他的表态,如同一颗定心丸,让原本摇摆不定的官员们纷纷安定下来,齐声领命。
会猎在一片祥和与期待中结束。
返回咸阳的銮驾上,嬴政与扶苏并肩而坐。
一路之上,他们不再是剑拔弩张的君臣父子,更像是寻常人家探讨家业的父与子。
从农田水利到边防军备,从官吏考核到民生教化,扶苏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嬴政则耐心倾听,时而指点,时而赞许。
父子之间的坚冰,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融,一种久违的温情在车厢内悄然流淌。
回到巍峨的咸阳宫,嬴政未及片刻歇息,便立刻召见了李斯。
这位帝国的丞相,亦是法家理念最坚定的执行者。
对于陛下在会猎期间透露出的改革意向,他心中既有期待,也有一丝隐忧。
“李斯,”嬴政坐在御座之上,目光如炬,“朕在东巡途中,与扶苏深入探讨,决意对现有国策进行调整,以求刚柔并济,长治久安。具体方略,朕己有所腹案,今日召你前来,便是要商讨如何将这些方略细化,并逐步推行。”
李斯躬身道:“陛下深谋远虑,臣必定竭尽所能,辅佐陛下完成此千秋伟业!”他心中暗自揣摩,陛下能与长公子达成共识,实乃大秦之福。
扶苏亦侍立一旁
宫殿内,气氛庄重而充满希望。
君臣父子,正准备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而慌乱的脚步声。
一名内侍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声音尖利而嘶哑:“陛下!陛下!边关八百里加急军报!”
话音未落,一名身披甲胄、风尘仆仆的信使己踉跄着闯入殿中,他单膝跪地,双手高举着一卷用火漆封口的竹简,声音因极度的疲惫和焦虑而颤抖:“启禀陛下!北方匈奴,大军集结,兵锋首指上郡、九原一线,狼烟西起,边境危急!”
“什么?!”嬴政猛地从御座上站起,刚刚还带着一丝暖意的眼神瞬间变得冰寒刺骨,一股磅礴的帝王威压骤然席卷整个大殿。
李斯脸色一变,扶苏心中也是咯噔一下,刚刚燃起的希望与轻松,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瞬间冻结。
大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信使粗重的喘息声。
嬴政眉头紧锁,如同一头被惊扰的雄狮,他缓缓伸出手,接过了那份沉甸甸的军报。
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着初生的秦帝国呼啸而来。
刚刚因父子和解、新政初定而带来的短暂平静,瞬间被撕得粉碎。
那原本萦绕在君臣之间的改革蓝图,此刻仿佛被一层浓重的阴云所笼罩,变得模糊不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