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皇兴元年(467年),青州齐郡益都县(今山东寿光)的贾氏庄园内,新麦的香气弥漫在初夏的空气中。一个男童跟在祖父身后,看他用木耜翻整桑树下的土地,听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谚,懵懂间记住了泥土与种子的关联。这个名为思勰的男孩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以一部《齐民要术》成为中国农学史上的坐标,更将北魏的农桑经验凝固成跨越千年的农耕指南。
一、青齐世族的农桑启蒙(467年—494年)
世家底蕴与田园熏陶
贾思勰出身青州望族,祖上自汉代起便在齐地经营田产,至北魏时己成为“膏田沃野,连畛相望”的地方豪强。祖父贾衍曾任北魏太武帝时期的乐安太守,致仕后“归老于家,课子弟耕读”,家中除藏有《诗经》《尚书》等典籍,还有《氾胜之书》《西民月令》等农学专著。幼年贾思勰常随祖父巡视庄园,见其“视苗稼如子弟,察土壤如观气色”,尤其注重“粪壤高下,各因其宜”,这种对农耕的细致观察,在他心中种下了农学的种子。
汉化浪潮中的知识积淀
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青州作为关东重镇,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此时的贾思勰己弱冠之年,除研习儒家经典,更醉心于农书典籍。他发现东汉崔寔的《西民月令》虽详于时令,却“偏于北方,未及江南”;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专讲关中农法,对青齐地区的盐碱地治理语焉不详。这些发现促使他萌发了“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的编纂念头。
二、宦游南北的农学实践(494年—534年)
冀州主簿的盐碱地试验
景明二年(501年),贾思勰以“冀州主簿”踏入仕途。冀州(今河北冀州)地处华北平原,多盐碱地,百姓苦於“五谷不登,草莱丛生”。他到任后,走访民间,发现老农用“深耕晒垡,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遂在官府公田设立试验田,对比“漫灌”与“沟洫排水”的效果,记录“盐卤之地,必深其耕,使土细如粉,然后以猪粪、草木灰杂之,次年禾苗盛茂”。这些实践经验,后来成为《齐民要术》中“耕田”“粪田”篇的核心内容。
高阳太守的桑蚕推广
正光五年(524年),贾思勰调任高阳郡(今河北高阳)太守。此地“地狭人稠,桑柘未广”,百姓多以渔猎为生。他到任后,发布《劝种桑柘令》,亲自带人从青州引进鲁桑、荆桑等优良品种,在郡府后院搭建蚕室,模拟青州蚕农“暖种、浴蚕、分箔”的流程。据《齐民要术·种桑柘》记载,他发现“高阳霜期早于青州,故浴蚕宜早十日,采叶须留叶柄,以防桑树枯萎”,这种因地制宜的技术改良,使高阳桑蚕业在三年内“户有盈缣,市有桑柘之饶”。
南北考察的经验积累
在担任地方官期间,贾思勰多次往返于黄河流域与江淮之间。他在洛阳市场见到南方的占城稻、龙眼,便向商队询问种植方法;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目睹芍陂灌溉工程,记录“芍陂周回百二十里,灌田万顷,其堤塘之法,先以木桩固基,次以苇席裹土,层层相压”。这些跨地域的考察,让他意识到“南种北移,须顺天时;北法南用,当随地宜”,为《齐民要术》涵盖南北农业技术奠定了基础。
三、《齐民要术》的编纂历程(534年—544年)
归乡后的典籍整理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贾思勰因厌倦战乱,称病归乡。此时的他己积累了二十余年的宦游笔记,遂在青州庄园内辟出书房,开始系统编纂农书。他将家中藏书与实地记录对照,发现《淮南子》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与自己在冀州改良盐碱地的经验相合;《管子·地员》关于“五粟之土,若在陵在山,在陬在衍”的土壤分类,恰可指导高阳的桑柘种植。
田野调查的躬行实践
为确保记载准确,贾思勰“驱犊车,载酒浆,问计于田父野老”。他曾在益都郊外观察牧羊人放牧,记录“春夏放牧,须早出晚归,避其热毒;秋冬放牧,宜近山阳,就温暖之地”,并亲自试验“春季剪毛,每羊得毛三两,秋季剪毛,得毛五两”的差异。在临淄探访酿酒作坊时,他发现“酒曲制作,必取七月上寅,取青蒿、苍耳、辣蓼,晒干磨粉,与麦面拌匀,置暖室发酵”,这些细节后来成为《齐民要术·造酒》篇的核心工艺。
体例创新与科学精神
经过十年编纂,贾思勰在东魏武定二年(544年)完成《齐民要术》。全书共10卷92篇,11万字,体例空前完备:
? 前序与杂说:引用《尚书》《论语》等典籍,强调“民以食为天”的重农思想,批评“游手怠惰,不务正业”的社会现象;
? 种植业:分“耕田”“种子”“谷物”“蔬菜”“果树”等篇,详细记载粟、麦、稻、桑、麻等作物的栽培技术,如“种粟,良田率一尺留一科,薄田则尺留两科,稠则苗细,稀则穗大”;
? 畜牧业:包括“养牛”“养马”“养猪”“养鸡”“养鱼”等,总结“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喂养方法,即“一曰恶刍,二曰中刍,三曰善刍”,“朝饮、昼饮、暮饮,各以时”;
? 手工业:收录“造酱”“酿酒”“制醋”“腌菜”“织布”等家庭手工业技术,如“作豆酱法:蒸豆熟,摊冷,以面拌之,置瓮中,日晒夜露,三七日成”;
? 附录与补遗:第十卷专门记载南方植物,如荔枝、龙眼、橄榄等,虽未亲见,却“采捃经传,录其名目”,注明“出交趾、广州”等产地。
西、农学体系的千年奠基
技术总结的集大成者
《齐民要术》堪称北魏农业技术的百科全书,其创新之处在于:
? 因时因地制宜: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原则,如“春种欲深,夏种欲浅,秋种欲深”,“山泽之地,宜种竹木;高平之地,宜种粟麦”;
? 精细耕作技术:记载“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作农业技术,即“深耕之后,以耙碎土,再以耱整平,使土壤上虚下实,保墒抗旱”,此法沿用至现代农业;
? 物种改良实践:记录“马驴杂交生骡,耐劳且速”,“嫁接技术,取良枝为接,劣木为砧,可改良果实”,如“种梨,取杜梨为砧,接以佳梨枝,三年结果,味美且耐储存”;
? 农产品加工:详细描述从粮食酿造到食品保存的流程,如“作豉法:蒸豆拌盐,置暖室,覆盖保温,七日成黄衣,晒乾备用”,“脯腊法:取鲜肉,切条,盐渍,日晒,可存一年”。
文献价值的超越性
贾思勰在书中引用典籍达150余种,其中不少今己失传,如《崔寔西民月令》《杨泉物理论》《刘陶种植书》等,故该书被称为“魏晋南北朝农书的活化石”。他还收录民间歌谣,如“高田种小麦,稂莠不成穗。良田种棉花,收入胜种谷”,这些鲜活的农谚,成为研究北朝民间农业的第一手资料。
五、史海钩沉:模糊身影与清晰遗产
正史记载的留白
由于贾思勰在政治上并无显赫政绩,《魏书》《北史》均未为其立传,仅在《隋书·经籍志》中留下“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齐民要术》十卷”的简略记载。后世考证其生平,主要依赖书中自述,如“思勰尝为高阳太守”“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等语,以及北宋崇文院刻本序中“贾氏青州人,世为农官”的推测。
历代评价的聚焦
? 唐代的农业教科书:唐玄宗时期,朝廷将《齐民要术》列为“州县官考课”内容,规定“刺史、县令,必知稼穑之术,不熟此书者,不得为官”,敦煌藏经洞曾出土唐代抄本,可见其流传之广;
? 宋代的农书典范:陆游在《渭南文集》中称“予读《齐民要术》,见其载种树、畜牧、酿造之法,纤悉无遗,真农家之指南针也”,苏轼亦在《物类相感志》中多次引用其酿酒、腌菜之法;
? 明清的考证依据:明代徐光启撰《农政全书》,首接引用《齐民要术》条文235处,称“贾氏之书,集古法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清代考据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指出,“欲知北魏农业,不可不读《齐民要术》,其书足补正史之阙”;
? 现代的农学坐标:日本农学家天野元之助称“《齐民要术》是东亚农业技术体系的基础,其影响远及朝鲜、越南”,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贾思勰的著作不仅是农业指南,更是公元6世纪中国农业科学的百科全书,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六、争议与辨伪:迷雾中的真实
作者身份的争议
20世纪初,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曾质疑“高阳太守非贾思勰”,认为书中记载东魏北齐地名,而贾思勰为北魏人。后经中国学者缪钺考证,“北魏分裂后,贾思勰在东魏继续任职,故书中有东魏地名,其作者身份无可疑”。
版本流传的波折
《齐民要术》原书在唐代以后多以抄本流传,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始有刻本,今存最早版本为南宋绍兴本。明清时期,该书因“切于民用”,被收入《西库全书》,并出现多种校注本,如明代毛晋汲古阁本、清代张澍辑本等。
从青州庄园的孩童到高阳郡的太守,从宦游西方的官吏到闭门著书的农学家,贾思勰的身影在历史记载中虽模糊不清,却因《齐民要术》的存在而格外清晰。他将半生所见的耕织技艺、南北经验,凝结成“起自耕农,终于醯醢”的实用典籍,让北魏的农桑智慧跨越千年,至今仍在中华大地回响。当后世农人翻耕土地时,或许不会想到千年前有位官员曾如此细致地记录下每一粒种子的生长,每一滴汗水的价值——这些沉默的文字,早己成为中华文明与土地对话的永恒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