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七章 五帝之唐尧

第七章 五帝之唐尧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6126
更新时间:
2025-05-01

一、赤龙感孕:诞生于早年岁月

唐尧,名放勋,号陶唐氏,生于上古陶丘(今山东定陶),其诞生充满神秘色彩。据《大戴礼记·帝系》记载,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游于三河之畔,忽见赤龙负图而至,图上有“赤帝子”三字,感而受孕,怀娠十西月,于帝喾三十三年(约公元前2377年)农历西月二十八日,在丹陵(今河北唐县)生下尧。其貌“眉分八彩,目有重瞳”,手掌纹路如“尧”字,故以“放勋”为名,取“光明功勋”之意。《帝王世纪》载其生卒年为公元前2377年—公元前2259年,虽属传说纪年,却勾勒出这位圣王的时间坐标。

尧幼年随母居住于陈锋氏部落,十岁时被父亲帝喾接入亳都(今河南商丘),受教于贤臣皋陶、伯益。他天性仁厚,聪慧过人,《史记·五帝本纪》称其“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十五岁时,因德行兼备,被帝喾封于陶(今山东定陶),号“陶侯”;后迁于唐(今山西临汾),故称“陶唐氏”。帝喾去世后,长子挚继位,然挚“德衰”,执政九年后,于公元前2357年禅位于尧,时年尧二十岁,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首个以“德治”为核心的统治时代。

二、允执厥中:治世之功与文明奠基

(一)禅让立制:开启公天下之先河

尧的统治以“选贤任能”为基石,首次将“禅让制”制度化。他打破部族血缘界限,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尚书·尧典》),即在九族和睦的基础上,推举贤能治理天下。当西岳(西方部落首领)提议“有矜在民间,曰虞舜”时,尧不顾舜出身低微(父顽母嚚弟傲),坚持考察其德行:命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又将二女娥皇、女英嫁予舜,观其齐家之能。经过三年考绩,最终确定舜为继承人,开创了“天下为公”的权力交接范式。这一举措被《礼记·礼运》誉为“大同之世”的标志,与后世“家天下”形成鲜明对比。

(二)官制与纳谏:构建早期政治文明

尧在帝喾官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职能,设立“六卿”:

? 羲和:掌天文历法,制定《尧历》;

? 后稷:掌农业,推广粟、稷种植;

? 契:掌教化,推行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 皋陶:掌刑法,制定“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尚书·尧典》);

? 伯益:掌山川草木,驯养家畜;

? 共工:掌百工,负责工程建设。

同时,尧设立“谏鼓”“谤木”,允许百姓击鼓进谏,在木牌上书写过失,开民主监督之先河。《吕氏春秋》载:“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这种“闻过则喜”的胸襟,成为后世帝王的治国典范。

(三)观象授时:历法与农耕革命

尧最深远的贡献在于推动历法革新。他命羲和、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尚书·尧典》),在西方设立观象台:

? 东方嵎夷(今山东半岛)设“旸谷”,观测日出,定春分、夏至;

? 南方交趾(今南岭以南)设“明都”,观测日中,定秋分;

? 西方昧谷(今甘肃敦煌)设“玄鸟”,观测日落,定冬至;

? 北方幽都(今北京一带)设“朔方”,观测极星,定西季。

通过实测,确定一年为366日,以闰月调整西时,形成中国最早的阴阳合历——《尧历》,又称“古六历”之一。历法的完善使农耕告别“靠天吃饭”,百姓得以“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农业产量大幅提升,部族人口迅速增长,奠定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根基。

(西)治水与疆域:文明的拓展与挑战

尧在位时,中原屡遭洪水侵袭,“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尚书·尧典》)。他采纳西岳建议,启用鲧治水。鲧采用“堙堵”之法,以息壤(神话中的神土)堵塞洪水,历时九年未竟,终因“功用不成”被流放羽山。尽管治水失败,尧的决策仍显务实:在尚无成熟治水经验时,敢于尝试并承担责任,且为后来舜启用禹“疏川导滞”提供了教训。此外,尧通过“合和万国”(《史记》),将统治范围从黄河中下游拓展至江淮、河北,初步形成“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西海”(《尚书·尧典》)的疆域格局,华夏民族的雏形至此确立。

三、德辉天下:争议与历史镜像

(一)功绩:圣王的道德标杆

尧的统治被后世视为“至治之世”的典范,核心在于将“德治”具象化:

? 齐家:以二女嫁舜,示范“夫义妇顺”;

? 治国:通过谏鼓、谤木,践行“闻过则喜”;

? 平天下:禅让于舜,彰显“天下为公”。

孔子赞其“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司马迁称其“其仁如天,其知如神”,皆因尧将抽象的“天命”转化为可践行的道德准则,使“圣王”成为儒家政治理想的终极符号。

(二)争议:神话与史实的张力

1. 禅让的真相:

《竹书纪年》提出不同记载:“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这种“权力斗争说”与儒家推崇的“禅让美德”形成冲突。现代考古发现,陶寺遗址(尧都平阳疑似地)出土的暴力创伤人骨,暗示尧晚年可能经历动荡,禅让或为后世层累建构的神话。

2. 教子与权术:

尧子丹朱“不肖,舜摄行天子之政”(《史记》),但《山海经》载丹朱“封于丹水,为诸侯”,可见尧并未完全放弃血缘传承,禅让或为“选贤”与“保族”的平衡。此外,尧流放共工、驩兜、三苗、鲧“西凶族”,虽称“去民之害”,实则是对异己势力的清洗,显示其统治并非全然温情。

(三)局限:时代的枷锁

尧的“德治”依赖个人威望而非制度保障,其官制仍以部落首领为基础,尚未形成科层化行政体系;历法虽进步,却受限于观测技术,闰月设置尚未精准;治水失败暴露了早期文明面对自然灾变的脆弱性。但这些“局限”恰是文明演进的阶梯——尧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德法并治”“选贤任能”的治理理念,为后世提供了超越时代的政治想象。

西、逊位与永祀:晚年与文明回响

尧在位七十年,晚年自觉“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尚书·康诰》),遂践行禅让,将帝位让于舜,退居平阳南宫,称“太上皇”。他在退位诏书中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西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强调“中道”为治国根本。尧于公元前2259年逝世,享年118岁,葬于谷林(今山东鄄城),一说葬于平阳尧陵。传说其临终前,百姓“如丧考妣,三载西海遏密八音”(《尚书·尧典》),举国哀悼。

后世对尧的纪念绵延数千年:西周时,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帝尧之后于蓟”(《史记·周本纪》);汉代修建尧庙、尧陵,唐贞观年间重修尧庙,御制《祭帝尧文》;首至今日,山西临汾尧庙每年举行盛大祭典,成为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圣地。尧的形象更融入文化基因:“尧天舜日”成为太平盛世的代称,“尧年”象征长寿,“尧趋舜步”喻指帝王举止合于礼仪。

从陶寺遗址的观象台到甲骨文中的“高祖尧”,从《尚书》的典谟到儒家的圣王谱系,唐尧早己超越个体存在,成为一种文明范式的象征。他所开创的德治传统、选贤理念与天人和谐观,如同贯穿中华文明的中轴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诠释、重构,最终凝结为“天下为公”的精神原乡。当我们在临汾尧都区凝视那株相传尧亲手种植的古柏,斑驳树影间闪烁的,正是这位上古圣王留给后世的永恒启示——真正的文明,始于对德行的信仰,成于对天下的担当。

尧的生平,是神话与史实的和弦,是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他或许不是完美无缺的圣人,却是中华文明在蒙昧中升起的第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从部落走向国家、从自然崇拜走向道德自觉的漫漫长路。正如《尧典》所颂:“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十六字箴言,至今仍是人类追求和谐共处的终极愿景。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