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较,蓝银的待遇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陛下,银尚有要事陈述。”
“你还想说些什么?”
朱和尚语气中透露着不悦。
原本捉拿蓝银便是为了向徐达赔罪,对于具体的惩罚措施,原本并不看重。
如今人已被收押,事态也告一段落,应该转向处理其它更为重要的事情才对。
结果蓝银又添乱了。
“家父确实有罪,但也终究是我之父。
作为臣子,我愿意替父亲担责,若您需要处罚,请针对我。”
此话令蓝玉一时啼笑皆非。
原来是要让我背这个黑锅,你现在又开始装作孝顺了?
朱和尚一挥手:“很好,既然这样,此事就这样定了。”
随着这番决断,两个锦衣卫上前为蓝银解下镣铐,随后退下。
“群臣是否另有要事禀报?”
朱和尚在询问的同时,有意无意地瞥了眼徐达。
“在场各位听令,臣有事启奏。”
徐达应声出列。
“所为何事?”
朱和尚心知肚明却又故意相询。
面对这一幕,徐达显得颇为无奈,却依然朗声道:“臣的大女儿徐妙云,适婚龄已达,愿皇上为其寻得佳婿。”
旁观的胡惟庸面色微妙变化。
他从蓝银进殿时的状态便感觉事情不同寻常,如今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所在。
朱和尚的眉头微蹙。
他原本预料徐达会直接道出实情,却没想到对方巧妙地将自已的立场置于尴尬之处。
朱和尚当然明白徐达的意图。
关于那件绯闻,两人均已心知肚明,未来女婿的人选也是心照不宣的事实。
凝视着徐达那无奈的模样,朱和尚不由得对这位旧部心生同情。
考虑到蓝银与徐妙云之间已然私定终身,虽然不敢断言徐妙云定会怀孕,但也有可能会发生,如此重要的决策,就连他自已也不敢随意下决定,更何况徐达。
因此在朱和尚看来,徐达唯有选择将此重任强加给自已。
“诸公意下如何?”
他又一次将问题抛回给大臣们。
百官顿时陷入沉默,彼此互视,谁也不愿意成为出头的那个。
毕竟一旦答错,后果不堪设想。
最终胡惟庸向前一步,再次将问题丢还给皇帝:“微臣以为,此事理应由皇上定夺。”
众臣随后纷纷附议:“臣亦赞同……”
朱和尚目光移向汤和,待对方表态后:“汤和,你是何看法?”
汤和回答:“回皇上,臣仅知武事,于男女之礼知之甚少。”
紧接着朱和尚目光落到李文忠身上。
李文忠见状,立刻说道:“臣附议。”
面对这般情景,朱和尚看向自已的儿子朱彪:“太子,你有何意见?”
无论如何,
这次的婚姻大事,自已可不能直接提出。
要不然,那些认为不合适的大臣还不知道得多头疼呢?
朱彪清楚地看到了眼下的局势。
徐达则不能直言,
就连他的父亲也无法明言。
汤和、李文忠等人心中毫无头绪,即便知晓,这两人心思细腻,绝不会轻易说出。
因此,眼前唯有太子能开口。
也只有他,是处理此事的最佳人选。
倘若这件事出自朱彪之口,则意味着在另一层面上,他成了蓝银与徐妙云的月老。
朱彪躬身施礼,说:“微臣推举……蓝银!”
话音一落,
殿内大臣们的表情瞬间发生了变化。
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眼中均流露出疑惑之情。
尤其是胡惟庸,他简直怀疑朱和尚已失去理智。
原本,
他认为朱和尚会选择自已的儿子与徐家结亲,但不曾料到竟是蓝银!
军方与朝臣之间原本的平衡就颇为微妙。
如此一来,待新的君主即位后,蓝家的权力必将大增,
难道不会压得文臣喘不过气来?
汤和望了蓝银一眼,再看看徐达,最后转向朱和尚。
似乎有所顿悟,但仍保持静默。
李文忠心中极度震动,此时此刻也难以表明态度。
众大臣互相对视,低首思考,各自揣测其中深意。
这些猜度只能在心中酝酿,
要说出口?
没有人胆敢这么做。
“陛下……”
众多文官欲提出异议。
然而未待其开口,朱和尚就将其打断,转而看向徐达,“天德,太子推荐的这位人物,你以为如何?”
胡惟庸、汤和及李文忠等人心中笃定了某个结论。
可以肯定,蓝银的确是朱和尚心中的首选。
否则,朱和尚大可以听取群臣的建议以改变决定,但他并未选择这条路。
此时,蓝银身穿囚衣,仍站立于原地。
这一切,超乎想象的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