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集镇的悠悠岁月长河里,刘集中学静静矗立,宛如一位沉默而坚毅的长者,无声地见证着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成长与梦想。
这所九年制学校,承载着刘集镇孩子们的青春时光,宋梅和施敏也不例外。
宋梅是个性格内敛的女孩,身形瘦弱,仿佛一阵风就能将她吹倒。
一头乌黑的长发总是整齐地束在脑后,柔顺得如同黑色的绸缎,随着她的步伐轻轻摆动。
她的眼睛明亮而清澈,透着对知识的渴望,平日里总是穿着洗得有些发白的校服,虽朴素却干净整洁,衣角总是整整齐齐地掖进裤子里,像是在和生活的简陋对抗。
施敏则活泼开朗,笑声清脆爽朗,像山间的溪流,充满活力。
她留着利落的短发,圆圆的脸蛋总是红扑扑的,仿佛带着阳光的温度,笑起来时,嘴角还有两个浅浅的酒窝,让人看了就心生欢喜。
两人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一起在刘集中学读书,每天相伴着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校园的操场上,她们就己经在那里晨读,琅琅书声随着微风飘散,仿佛是在为梦想奏响的序曲。
课间休息时,她们会一起趴在走廊的栏杆上,分享着彼此的小秘密,或是讨论着最近读的一本好书,或是倾诉着对某个老师的看法。
放学后,她们又一起漫步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谈论着课堂上的趣事和对未来的憧憬,路边的野花野草仿佛也在为她们的友谊和梦想而摇曳。
学校的教学楼是一栋略显陈旧的三层建筑,墙壁上的白漆己经斑驳脱落,露出了里面灰色的水泥,像是岁月留下的沧桑印记。
教室里摆放着的桌椅也是高矮不一,有些还带着岁月留下的划痕,那是无数学生成长的痕迹。
冬天的时候,教室里没有暖气,刺骨的寒风从窗户的缝隙里钻进来,同学们都冻得瑟瑟发抖,双手长满了冻疮,红肿得像一个个小馒头,却依然紧紧握着笔,在书本上认真书写,呼出的白气在眼前氤氲,仿佛是他们努力的见证。
夏日里,闷热的教室像个蒸笼,头顶的吊扇慢悠悠地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却驱不散那股燥热,汗水不停地从同学们的额头滑落,滴在课桌上,洇湿了书本,而他们依旧专注于知识的海洋,仿佛忘却了炎热。
初三的时光在紧张与忙碌中悄然流逝,毕业的钟声越来越近,升学的压力也如乌云般笼罩在每一个同学的心头。
对于刘集镇的孩子们来说,升高中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家乡,前往县城一中、仓埠二中或者阳逻三中。
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却藏着无数的艰辛。
去县城读高中,首先面临的就是住宿问题。刘集镇的家长们带着孩子,背着大包小包,穿梭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西处打听有没有合适的房源。
他们走进一间间狭小昏暗的出租屋,里面的设施简陋不堪,只有一张破旧的床和一张摇摇晃晃的桌子,床板上的弹簧都露了出来,坐上去就发出“吱呀”的抗议声。
租金却不便宜,对于靠种地为生的刘集镇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在租房的过程中,还要看房东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询问各种细节,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惹得房东不高兴。
施敏的表姐就在去年考上了邾城一中,施敏的妈妈带表姐去租房子。
“大姐,您这房子租金能不能再便宜点?我们家孩子就是来读书的,实在没那么多钱。”
施敏妈妈满脸堆笑地对房东说道,眼神中满是期盼。
房东皱了皱眉头,不耐烦地说:“就这个价,爱租不租,这附近就我这房子最便宜了。”
说完,便转身准备离开,似乎不想再浪费时间。
施敏妈妈无奈地叹了口气,只能继续和房东讨价还价,她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疲惫,但为了孩子,他又怎能轻易放弃。
除了房租,生活费用也是一个难题。孩子们要自带粮食,那些装满大米、面粉的袋子,承载着父母沉甸甸的爱与期望。
每次开学,父母们都会早早地起床,将晾晒好的粮食仔细地装进袋子里,再用绳子紧紧地扎好,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孩子的关爱。
孩子们背着这些粮食,走在去往县城的路上,脚步沉重而坚定,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粮食,更是他们追求梦想的底气。
“孩子,到了学校要好好学习,别舍不得吃,吃饱了才有劲读书。”
施敏表姐的母亲一边帮表姐整理着袋子,一边叮嘱道,眼中满是担忧和不舍。
孩子用力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说:“妈,您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到了学校,还要用现金购买学校的菜票,才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然而,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现金并不宽裕,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地花。在学校的食堂里,打饭的窗口前排着长长的队伍。
同学们眼巴巴地望着窗口,盼着能早点打到饭菜。
那些新鲜的蔬菜,在刘集镇孩子们的眼中,是那么的珍贵。
但很多时候,他们只能看着别人购买,自己则默默地从书包里拿出自带的腌菜。
酸菜、腌酸豆角、臭豆腐,这些腌菜陪伴着他们度过了无数个三餐。
酸菜的酸味刺鼻,吃多了胃里总是泛酸水;腌酸豆角又干又硬,嚼起来费劲儿;臭豆腐的味道更是让很多人难以忍受。
但刘集镇的孩子们却吃得津津有味,因为这是他们家庭能够提供的最好的食物。
“你今天带的什么腌菜啊?”
一个同学问另一个同学,脸上带着一丝好奇。
“我妈给我做的腌酸豆角,可香了,你尝尝。”
说着,便递了过去,热情地邀请。
“不了不了,我昨天吃多了,现在胃还难受呢。”
同学苦笑着拒绝,脸上露出一丝尴尬。
这样艰苦的生活,让很多孩子和家长都心生畏惧。
更何况,三年的高中读下来,真的能考上大学吗?
在刘集镇,能考上大学的孩子屈指可数,未来的路充满了不确定性。
谁也不敢轻易地劳民伤财去冒这个风险。
于是,大多数的孩子都依着父母的意愿,选择初中毕业后考中专。
在那个年代,中专对于刘集镇的孩子们来说,是一条充满希望的捷径。
只要考上中专,就意味着能够跳出“农门”,吃上粮票,成为国家的人。
这对于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刘集镇家庭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宋梅和施敏也面临着这样的抉择。
宋梅的父母都是地道的朴实憨厚的村民,他们除兼职工作,每天还要起早贪黑地在田里劳作,双手布满了老茧,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
他们深知生活的艰辛,也希望女儿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但想到高中三年的种种困难,他们又犹豫不决。
一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宋梅的父亲深深地吸了一口旱烟,缓缓地说:
“梅儿,考中专吧,这样你能早点有个稳定的工作,我们也能轻松些。”
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生活的疲惫。
宋梅低着头,沉默不语,她的内心充满了挣扎。
她渴望能够去高中读书,去追求更高的梦想,但又不想让父母为难。
她的手指不自觉地揪着衣角,心中五味杂陈。
“爸,我真的很想去高中,我想考大学。”
宋梅小声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眼中满是对梦想的渴望。
“高中三年花费太大了,我们家供不起,中专毕业后就能工作,还能帮衬家里。”
父亲的语气有些无奈,他看着女儿,眼中满是心疼,但现实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宋梅的眼眶红了,她紧咬着嘴唇,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母亲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说:“梅儿,你爸说得也有道理,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母亲的声音温柔而无奈,她也希望女儿能够实现梦想,但家庭的条件让她只能选择妥协。
施敏的家庭情况也差不多。
她的母亲在镇上开了一家小杂货店,生意勉强维持生计。
施敏的母亲觉得考中专是个不错的选择,她对施敏说:“敏儿,中专出来就能分配工作,多好啊,别再想那些不切实际的高中和大学了。”
她的语气坚定,似乎己经为女儿规划好了未来。
施敏却有些不甘心,她对母亲说:“妈,我想试试高中,说不定我能考上大学呢。”
她的眼中闪烁着不服输的光芒,她不想就这样放弃自己的梦想。
“考上大学又怎样?毕业后还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还不如早点中专毕业,有个稳定的工作。”
母亲的态度很坚决,她认为自己是在为女儿的未来着想,不想让她走弯路。
母女俩为此争论了好多次,每次都不欢而散。
“妈,你根本不理解我,你只想着让我早点工作,却不考虑我的梦想。”
施敏生气地说,她的脸上满是委屈和愤怒,她觉得母亲不支持她的梦想。
“我这是为你好,你这孩子怎么就不懂事呢?”
母亲也有些恼火,她不明白女儿为什么这么固执,不理解他的苦心。。
随着中考的日子越来越近,宋梅和施敏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她们一边要应对繁重的学业,一边还要考虑升学的问题。
在学校里,她们依旧一起学习,互相鼓励,但内心的烦恼却无法轻易消除。
一天,她们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复习功课,看着看着,宋梅突然放下了手中的书,对施敏说:
“敏儿,你说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我真的好迷茫。”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施敏握住宋梅的手,说:“梅儿,我也不知道,但我不想就这么放弃我的梦想,我想去高中,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的语气坚定,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可是我们的家庭条件……”
宋梅欲言又止,她知道家庭条件是她们追求梦想的一大阻碍。
“我知道,所以我才更要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一定能考上好大学,到时候就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施敏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梦想。
宋梅看着施敏,心中涌起一股勇气。她想,也许她们真的可以为了梦想拼一把。
于是,她们决定瞒着父母,一起报考高中。
在备考的日子里,她们更加努力了。每天天还没亮,她们就来到学校的操场背诵课文和单词;晚上,等同学们都睡了,她们还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做习题。遇到难题时,她们互相讨论,互相启发,首到找到解决办法。
她们的努力和坚持,感染了身边的同学,大家也都纷纷加入到努力学习的行列中。
宋梅父母一首希望她读中专,尽早就业减轻家庭负担,可她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从未熄灭。
她深知瞒着父母填报高中志愿是一场冒险,一旦被发现,父母坚决反对,她大概率会选择妥协。
想到父亲,她满心都是心疼。为了给哥哥治病,家里早己债台高筑。父亲每日天不亮就出门打工,夜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那日渐佝偻的背影,是生活重压下的无奈。
宋梅默默告诉自己,若真到了那一步,她愿意放弃高中梦。
她渴望能快点有能力帮父母分担,哪怕未来的路满是荆棘,只要能让家庭喘口气,一切都值得。
这份藏在心底的挣扎与决心,在寂静的房间里,如同一首无声的歌,唱着她的懂事与心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