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熟人的漠然
阳光洒在监狱的小道上,却驱不散这四周弥漫的压抑气息。张少林的脚步放得很慢,每一步都像是带着千钧重负,他的目光紧紧锁在沈逸风身上,从沈逸风那发黄且毫无血色的脸颊,到那因消瘦而显得格外宽大的囚服,再到他紧紧抱着的简陋铺盖,以及那始终低垂着、默默伫立在路边的姿态。张少林的眼神中满是震惊与疑惑,似乎在拼命地将眼前这个落魄的身影与记忆中那个鲜活的沈逸风重合起来。
随着他一步步走近,沈逸风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被磨灭了的朝气和被压抑的绝望,愈发清晰地冲击着他的感官。直到完全确认,这个如同被抽走了精气神的犯人,就是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沈逸风时,张少林的心中五味杂陈。往昔一起共事的画面走马灯般在脑海中闪现,那时的沈逸风充满活力,而如今却深陷囹圄,如此巨大的落差让他一时有些恍惚。
就在这时,押解民警的寒暄声打破了这短暂的沉默:“吃饭了吗?”张少林仓促地回过神来,下意识地回答:“还没呢。”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心不在焉,目光却仍在沈逸风身上停留了片刻。随后,他强自镇定,神情漠然地回了一下头,仿佛要将这复杂的情绪统统甩开,然后紧跟在监狱长助理后面快步离去。
犯人们一直等到两位警官的身影消失在拐角处,这才在押解民警的示意下,迈开了沉重的脚步,继续向前走去。他们的身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孤寂,每一步都像是在丈量着与过去自由生活的距离。沈逸风走在队伍中,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心中对刚刚那一幕感到无比的羞愧和悔恨。他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噩梦,醒来后自已依然是那个自由的、有着光明未来的人,然而现实的残酷却一次次将他拉回这冰冷的监狱之中。
不多时,他们便走进了监区的罪犯出入口。那扇沉重的大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合拢,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是命运之门彻底关闭的声音。从这里开始,正式的入监程序才刚刚拉开帷幕,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未知而又艰难的狱中生活。沈逸风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已镇定下来,准备迎接接下来的一切,尽管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但在这四面高墙之内,他已没有了退路,只能硬着头皮,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在这黑暗的角落里,试图寻找那一丝可能存在的救赎之光。
40.进监区的程序
在这冰冷而压抑的监狱里,每一道程序都像是命运无情的审判,而第一道程序——净身,更是让犯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由的彻底丧失和尊严的被践踏。
这里所说的净身,自然不是古代宫廷中那残忍血腥、让人摇身一变成为不男不女太监的净身方式,而是一种现代监狱里为了确保安全和秩序的严格搜查措施。其目的是查看犯人身上是否藏有诸如绳索、铁器、毒品、现金之类的违禁品,任何一点潜在的危险都不能被放过。
虽说在之前的身体检查中,犯人们也经历了脱衣这一环节,但那毕竟是为了医疗检查,而此刻的脱光衣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净身检查,其严格程度令人胆寒。
在监区筒道端头那狭小的活动区里,灯光昏黄黯淡,仿佛也被这沉重的气氛所压抑。六名新到的犯人,如同待宰的羔羊,排成一列,双手抱头,面向那冰冷的墙壁缓缓蹲下,他们的身影在这灰暗的空间里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接着,他们被一个个轮番叫起,那冷酷的命令声如同鞭子抽打在他们的心上:脱掉衣服,打开行李。一瞬间,整个空间里弥漫着紧张与屈辱的气息。
大至被褥,民警们用力地抖开,仔细地摸索着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隐藏东西的褶皱;小至内裤,那私密的衣物也被无情地翻检;甚至连鞋袜都未能幸免,被逐一检查。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和冷漠,仿佛这些犯人已经不是人,而是一件件需要被彻底清查的危险物品。在人工摸捏检查之后,民警们又拿起金属探测仪,沿着他们的身体一寸一寸地探测过去,那“滴滴”的声响,如同死亡的倒计时,让犯人们的心跳愈发急促。
对于现金、首饰、手表、mp4 等不被允许个人持有、必须由监狱统一保管的物品,民警们都认真地填写了罪犯物品暂扣清单。每一个物品的名称、型号、数量都被详细记录,随后,让犯人经本人签字确认,这一笔一划,都像是在签署自已自由的“卖身契”,宣告着这些曾经属于他们的物品,从此与他们暂时分离,被监狱收走。犯人们看着自已的物品被一件件拿走,眼中满是无奈与绝望,那是对过去生活的告别,也是对这残酷现实的又一次深刻认知。他们深知,从这一刻起,自已将在这没有隐私、没有自由的监狱中,开始一段暗无天日的服刑生涯,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未来等待他们的,还有更多未知的磨难和心灵的煎熬。
41.回忆被捕时的情景
那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医院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人来人往间却暗藏着不寻常的紧张气氛。沈逸风怎么也想不到,自已的命运会在这看似平常的地方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就在那一瞬间,冰冷的手铐铐住了他的双手,他的人生轨迹从此彻底改变。
被捕之时,沈逸风身上的衣服口袋里仅仅只有几百块钱。这为数不多的现金,在接下来看守所的漫长日子里,成为了他与外界物质联系的唯一纽带。看守所的日子单调而沉闷,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由于种种原因,允许给他送生活品的亲属只有年迈的奶奶一人,可奶奶年事已高,身体和行动都多有不便,根本没法到这充满压抑感的看守所来探望他,更别提送些生活用品了,更有可能林小淇把自已逮捕的事情瞒着了奶奶。
于是,沈逸风只能依靠那仅有的几百块钱,在看守所里购买所需的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每花一分钱,他心中的不安就多一分,因为他知道,这些钱花完后,他将在物质上更加匮乏和无助。日子一天天过去,那几百块钱也如流水般逐渐减少,最终基本用完。
当他被转送至监狱时,跟随他的档案一并送来的,是一只透明的小塑料袋,里面装着的,便是他如今在这世上仅有的一点“财产”。除了那部曾经与外界紧密相连、如今却已被切断信号的手机,以及那块记录着往昔时光的手表外,就只剩下皱巴巴的五十四元现金。这寥寥无几的现金,仿佛是他曾经自由生活的最后一点残余,如今却也不得不被上交。
监狱方面的工作人员,表情严肃而认真,他们依照规定,正正规规地给沈逸风开了一张收据。那收据上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宣告着他过去生活的彻底终结。沈逸风看着那张收据,心中五味杂陈。曾经的他,生活无忧,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为了这几十块钱而如此揪心。而如今,这五十四元现金的上交,更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已从一个自由人沦为阶下囚的巨大落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懊悔与绝望,对自已曾经的冲动行为追悔莫及,同时也对未来在这监狱中的生活充满了恐惧和迷茫,不知道自已将如何在这失去自由的高墙内度过漫长的岁月,是否还能有机会重新找回曾经的自已,哪怕只是一丝曾经的影子。
42.监区净身检查
净身检查本应是民警亲力亲为的工作,可不知是出于懒惰,还是真的嫌弃犯人们身上脏,此刻的民警只是站在一旁,眼神冷漠地指指点点,将实际动手的事情全都交给了那些老贩子,也就是服刑时间较长的犯人。这些老贩子,在面对民警时,就像温顺的绵羊,唯唯诺诺,不敢有丝毫违抗;可一旦面对新入狱的犯人,他们便立刻露出凶神恶煞的一面,宛如恶狼一般。
在清理物品时,他们的劣根性暴露无遗,时常干些顺手牵羊的勾当。沈逸风就遭遇了这样的不幸,他那块价值不菲的手表被老贩子们偷偷顺走了。那可是他二十岁生日时,爸爸送给他的珍贵礼物啊,是爸爸的朋友去瑞士旅游时特意带回的,对沈逸风来说意义非凡。然而,在这些贪婪的老贩子眼中,它只是一件可以据为已有的值钱玩意儿。
随着老贩子们粗鲁地翻检,所有物品都变得一片狼藉。终于,净身检查结束了。沈逸风强忍着心中的愤懑与无奈,填了一张被服卡。随后,他领到了一套条纹囚服、一个洗口杯、一个脸盆、一张邮票、二个信封、一支圆珠笔、一本软面抄、一本信笺纸、四个衣架以及垫被盖被各一床。而他从看守所里带来的被褥,则被民警打包收走了,因为在这个监狱里,所有犯人都必须使用统一的军被,这样看起来整齐划一,彰显着监狱的纪律与秩序。
犯人们在民警严厉的监督下,默默地换上了囚服,他们身上的便服也被一一收走。至此,第一道程序算是告一段落,紧接着便开始了第二道程序。这道程序主要是讲解监舍的规矩以及犯人们必须记住的守则。民警们严肃地宣读着一条条规定,语气中不容置疑。沈逸风听着这些,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在江城市第二看守所度过的那难熬的二百多个日日夜夜。那时的他,也像现在一样,被迫适应着看守所里的各种规矩和约束,失去自由的痛苦和对未来的迷茫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如今,来到了洪岗监狱,虽然环境变了,但这种被束缚、被管制的感觉却依旧如影随形,让他的心情愈发沉重。他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自已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矩和守则,否则等待他的将是更加严厉的惩罚。可他的内心深处,却始终怀着对自由的渴望,期盼着有一天能够走出这牢笼,重新拥抱外面的世界。
43.回忆二所的那些日子
江城市第二看守所,宛如一座沉默的孤岛,静静坐落在汉水和长江那浩浩汤汤的交汇处。看守所的北面,一座小山拔地而起,那便是声名远扬的古琴台。相传,钟子期与俞伯牙曾在此相遇,那一曲高山流水,宛如天籁之音,在历史的长河中悠悠回荡,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然而,就在这充满诗意与文化底蕴的地方,却有着一座与美好格格不入的“牢笼”——二所。
二所,在江城市的司法体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它被人们称作是江城市的“天牢”。这座拥有千万人口且作为省会的繁华都市,每年都如同一个巨大的舞台,上演着形形色色的故事,其中不乏许多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张明高杀人案那残忍的手段让人毛骨悚然,王宗方、王宗玮案的惊险曲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张军商场抢劫案的嚣张行径更是令人发指,这些案件都如同沉重的阴霾,与这座城市紧紧相连。而二所,便是关押这些制造大案嫌犯的地方,仿佛是一个收纳罪恶与绝望的容器。
凡是踏入二所这扇沉重铁门的嫌犯,大多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命运审判。其中,以死刑、死缓的判决结果居多,无期徒刑的数量也不在少数。在这压抑沉闷的看守所里,嫌犯们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看似荒诞却又充满无奈与悲凉的话:判死缓是搞赢了,判无期好搞。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实则是他们在绝境中寻求一丝慰藉的无奈之举。对于他们而言,判死缓就像是在悬崖边缘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意味着捡回了一条命,尽管未来的日子仍将在高墙内度过,但至少生命得以延续;而判无期,则被他们视作是浪费了十几年的光阴而已,仿佛在这漫长的服刑岁月里,青春与自由被无情地挥霍,人生陷入了无尽的灰暗与迷茫之中。
每一个被关押在二所的嫌犯,都有着各自复杂而又沉重的故事。他们或是因一时的冲动,或是被欲望蒙蔽了双眼,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终汇聚于此。在这狭小的空间里,他们等待着法律的裁决,承受着内心的煎熬与悔恨。那一道道冰冷的铁窗,不仅锁住了他们的身体,更禁锢了他们的灵魂。而那流传在看守所里的话语,也成为了他们对命运无力抗争的一种苦涩的自嘲,在这充满肃杀之气的环境中,久久回荡,诉说着人性的脆弱与复杂,以及犯罪所带来的沉重代价。
44.壁垒森严的二所
江城市第二看守所,宛如一座冷峻的堡垒,依山环水而建,坐北朝南的格局使其在这片土地上显得格外威严庄重。从外面进入看守所,需历经四道关卡,每一道关卡都矗立着一扇厚重无比的铁门,那冰冷的金属质感仿佛在诉说着法律的森严与不可侵犯。这些铁门,犹如沉默的卫士,无情地将内外世界分隔开来,每一次开启与关闭,都伴随着沉重的声响,仿佛是命运之门在缓缓转动,决定着每一个进入者的命运走向。
当走近监区的第二道门前,便能看到在距离门五米之处,有一道被油漆刷成的粗大而醒目的红线,直直地横亘在地面上,这便是令人心生敬畏的警戒线。对于每一个被羁押在此的嫌犯而言,这道红线犹如生死之界,在跨越它之前,必须要大声喊出那声“报告”。这简单的两个字,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却承载着巨大的意义,它是对秩序的尊重,也是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倘若有哪个嫌犯心存侥幸,试图省略这一声至关重要的“报告”,那么等待他的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下场。轻者,会立刻招来看守人员的一顿训责和辱骂,那严厉的呵斥声会在这狭小的空间里久久回荡,让犯错者的内心充满恐惧与羞耻;重者,则可能会遭受拳脚相加的皮肉之苦,身体和心灵都将承受巨大的创伤。
据说,在警戒线前那小小的岗亭里,站岗的武警战士被赋予了特殊的权力,对于那些越过警戒线而不喊报告的嫌犯,可以当场击毙。这一规定如同悬在嫌犯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他们要谨言慎行,遵守这里的每一项规矩。然而,幸运的是,二所自建所以来,尚未发生过这种极端情况。毕竟,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这些深陷囹圄、渴望活下去的嫌犯呢?他们深知自已犯下的过错,也明白自由的珍贵,又怎会为了省略一声报告而愚蠢地丢掉自已的性命呢?当然,也有人私下猜测,或许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只是消息被封锁了起来,不让外界知晓。但这仅仅只是一种没有根据的猜测,真相究竟如何,或许只有这看守所的高墙和岁月知晓。
45. 二所内的交易
警戒线的周围,是一大片宽阔的水泥空地。这片空地,见证了无数次亲人与嫌犯之间的情感交汇。每当探监的日子到来,亲属们怀着忐忑与思念的心情来到这里,在被允许探视亲人之前,便会在这片空地上静静地等候。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焦虑与期盼,不时地望向那扇紧闭的大门,渴望着能早一点见到自已的亲人,哪怕只是短暂的相聚。空地的前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河水清澈而宁静,宛如一面镜子,倒映着天空和周围的景色。河的两岸,是一排苍翠欲滴的松柏树,它们高大挺拔,四季常青,像是忠诚的守护者,默默见证着这里发生的一切。在这看似宁静的画面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悲伤与无奈,每一个进入看守所的嫌犯,都在这山水之间,开始了对自已人生的深刻反思,而那道警戒线,也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一道印记,时刻提醒着他们曾经犯下的过错和如今所处的困境。
江城市第二看守所,那扇紧闭的大门仿佛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将嫌犯与外界的正常生活彻底隔绝开来。对于那些怀着担忧与牵挂前来探监的家属而言,这里的规矩森严得近乎冷酷。他们被明确告知,不允许携带任何食物和日用品进入,所能做的,仅仅是交上生活费,而后由狱警在看守所的小卖部代为采购。
这小卖部的购买方式透着一股别样的神秘与无奈。在外面的世界,商店遵循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简单交易原则,然而在这里,家属们交了钱,却连所购货物的影子都看不到。他们交付的现金会被换成一种特殊的“支票”,这种“支票”仅限二所内部流通,不过是在一张纸上打印着所交的金额而已。随后,这张纸会经由工作人员之手,辗转递交给嫌犯所在的监号。
监号里,“挂角”——也就是号长,掌控着这有限的物资分配大权。为何号长被称作“挂角”呢?据说,是因为其铺位远离那被称为“海楼”的厕所,处在监舍另一端的角落位置,从而得以避开那恼人的骚臭味,成为监舍中众人觊觎的最佳位置。当需要采购物品时,便由“挂角”填写购物清单交给狱警。但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实则暗藏玄机。“挂角”的每一个选择——想买什么、不买什么、给谁买、不给谁买,都有着不成文的讲究。并非家里送了钱,个人就能随心所欲地购买所需物品。倘若你与“挂角”“不对点”,也就是不投缘,即便你的家人送来了钱,他或许会对你的需求置若罔闻,什么都不给你买。相反,对于那些被称为“铁板”的嫌犯,即家里从来不送钱的人,如果能与“挂角”关系交好,比如是街坊邻里,在外面本就是熟人,又或者有着干警方面的关系,那么“挂角”也可能会为其购买物品。
在这高墙之内,能买到的东西极为有限,品种也十分单一。食品类不外乎方便面、豆奶粉、榨菜等等,日用品则是牙刷、牙膏、卫生纸、香皂、洗衣粉之类的常见物品。这种所谓的“探监”,实际上名不副实,犯人与亲属根本无法见上一面,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监”。只有等到嫌犯的所有诉讼程序完结,拿到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定,身份从嫌犯升格为罪犯时,才会被允许与家属见面,可这见面的时间还被严格限制在 20 分钟之内。
至于为何不让嫌犯的家属直接将物品送至监舍,看守所给出的理由是为了防止夹带字条之类的物品,避免嫌犯之间串供,同时也是为了杜绝下毒或其他意外情况的发生。而家属们送进去的物品,如被子、衣服等是否能真正如数交到本人手中,他们无从得知。尽管有时候看守所会给出回执,但这回执更像是一种敷衍的形式,或许是看守所的领导也担心内部有人从中捣鬼,才制定了这样的规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它的作用似乎仅仅是安抚家属的情绪,对于保障物品的准确送达,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每一个前来探监的家属,心中都满是无奈与担忧。他们站在看守所外,望着那高耸的围墙,眼神中透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这冰冷制度的无力感。而那些被羁押在监舍里的嫌犯们,同样在这看似有序却又充满不公的环境中,默默忍受着物质的匮乏和与亲人分离的痛苦,他们的命运在这一道道规矩和限制下,愈发显得飘摇不定,不知何时才能重见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或许,这就是犯罪所带来的沉重代价,不仅是失去自由,还有亲情的阻隔和生活的种种磨难,时刻提醒着他们曾经的过错,以及当下所处的艰难困境。
46.二所时沈逸风最大的期盼
在江城市第二看守所那漫长而煎熬的半年时光里,沈逸风仿佛被世界遗忘在了这个冰冷的角落。除了罗科长和律师出于职责与事务性的缘由前来看过他外,再也没有其他人的身影出现在那扇象征着希望与外界联系的探监门前。他曾无数次在心中默默期盼着蔡沐瑶的到来,那是他在这黑暗日子里为数不多的精神寄托。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蔡文竹的面容,想象着她突然出现在自已面前时的情景,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安慰与惊喜。然而,这一切终究只是空想,直到他最终离开看守所,蔡沐瑶都未曾出现,如同那遥不可及的幻影,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消失得无影无踪。
也正因如此,沈逸风在监舍里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铁板”,那个掌控着物资分配大权的“挂角”是否会为他购买物品,他已然毫不在意。这种内心的淡漠,既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他渐渐习惯了在这孤独与被忽视的环境中生存。
沈逸风被分配在了二所的四监区。这里的每一个监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标签”和故事。一监区,此刻关押的是江城市一个区所的嫌犯,由于那个区所正在进行重修,所以这里的嫌犯都属于临时羁押性质,他们的眼神中或多或少都带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对当下处境的不安,仿佛一群迷失方向的羔羊,暂时栖息在这个并非长久之地的监区。
二监区,则被众人恐惧地称之为“内地”。这里宛如一座人间炼狱,是整个看守所中最苦、管理也最为严格的地方。监区长更是臭名昭著,他是一个凶狠残暴的家伙,对待嫌犯非打即骂,毫无人性可言,大家背地里都称他为“混世魔王”。他的无情似乎只有一种牵强的解释,那就是他自认为与这些嫌犯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屑与他们为伍,又或者是他所谓“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在作祟,试图以此来彰显自已的“革命”与“公而忘私”,但在犯人们眼中,他只是一个滥用职权的恶魔。
三监区被戏称为二所的“特区”,相较于其他监区,这里在政策上存在着些许倾斜。而这种倾斜主要体现在放风的时间能够稍长一些,让犯人们能多呼吸一会儿外面的空气,感受那短暂的自由气息;劳动任务也相对少一些,给了他们在繁重的牢狱生活中一丝喘息的机会,这也让其他监区的犯人对其充满了羡慕与嫉妒。
四监区有着一个特别的名字——“香港”。曾经,这个监区主要是用来关押那些待决的死刑犯,那是一个充满绝望与死亡气息的地方。或许是考虑到死刑犯过于集中容易引发事端,如今,他们被分散到了各个监区的各个监号之中。每个监号里的死刑犯数量不一,少则两名,多则四五名。为了防止意外发生,监狱采取了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由刑期稍短且表现较好的犯人对这些死刑犯实行“包夹”,时刻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仿佛在这生死边缘,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与秩序,进行着一场无声而又紧张的博弈。而刘川,就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故事的四监区,开始了他那充满未知与挣扎的看守所生活,每一个日夜都在考验着他的身心,也让他对这个世界和自已的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识。
47.二所里特殊监区
如今的四监区,关押的嫌犯身份也颇为特殊,他们大多与看守所的狱警或者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是市局监管处那些有头有脸人物的关系户,有的则在犯罪前担任着重要的职务,拥有较高的级别,像省驻京办主任、某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市长,还有江城市城建委主任等等,这些曾经在社会上风光无限、身份显赫的人物,都曾在四监区的“油号子”里羁押过。
“油号子”,无疑是四监区里的一个特殊存在,这里的条件相较于其他监号,有着天壤之别。每个嫌犯都有资格订一份“干部餐”,那饭菜的质量和种类自然是普通监号里的犯人所无法企及的,甚至还可以购买水果,为这单调乏味的狱中生活增添一丝难得的“甜味”。而且,“油号子”里仅仅关押四个人,空间宽敞舒适,完全没有其他监号那种拥挤、杂乱的景象。在普通监号里,人多的时候能挤下三十名嫌犯,狭小的空间里,犯人们常常因为争抢那有限的铺位而大打出手,矛盾冲突不断。狱警们对此似乎也司空见惯,只要不出人命,他们大多懒得去管,毕竟在这复杂的环境里,维持表面的平静就已经耗费了他们不少精力。曾经轰动全国的“躲猫猫事件”不就是一个例证吗?事件发生后,热闹喧嚣了一阵,处理了几个当事人,最后便又悄无声息地被人们遗忘,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过,而那些潜在的问题依旧隐藏在这看似平静的监狱之下。
更让普通监号的犯人们羡慕不已的是,“油号子”里配备了电视,遥控器还掌握在嫌犯自已的手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已的喜好选择节目,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获取外界的信息和娱乐,这对于失去自由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奢侈”。而普通监号虽然也有电视,但使用时间被严格限制,只能在晚上七点钟观看新闻,一过八点,就必须熄灯睡觉,遥控器由狱警直接管理,哪怕犯人们想看晚一点都无法实现。每到晚上八点,监号里便陷入死一般的寂静,黑暗中仿佛所有的生命都被冻结,没有一丝生气。
沈逸风刚来到这里时,内心充满了对这种单调枯燥生活的抗拒,他习惯了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自由的气息和广阔的天地。然而,在这里,没有人会在意他习不习惯,这是一个没有选择的世界,不习惯也只能默默忍受。他的内心经历着痛苦的挣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明白,在这高墙之内,唯有适应,才能让自已在这无尽的黑暗中寻得一丝生存的曙光,否则,就会被这残酷的现实彻底吞噬。
48.号子里的规矩
沈逸风被分配到四监区,这看似偶然的背后,实则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渊源。想当初,他还在洪岗监狱担任警察一职时,工作的性质使得他有时需要负责送转押的犯人到这江城市第二看守所来。一次次的交接任务,一来二去之间,他便与二所的教导员渐渐熟络了起来。
虽说沈逸风的身份和背景还远不足以让他跻身于那令人瞩目的“油号子”,毕竟那里关押的都是有着特殊关系和显赫过往职务级别的人物,但在这普通号子里,他却意外地得到了“挂角”的特别关照。这世间的事情,从来都是因果循环,世上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自然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沈逸风之所以能够在这看似冷酷无情的监号环境中获得这份特殊待遇,其中的缘由还要从他进监号前说起。
在沈逸风即将踏入这个监号之前,“挂角”便被教导员专门提训了一番。在这二所里,能够被教导员亲自提训,那可是一件极为有面子的事情,足以让一个人在众人眼中的地位瞬间提升,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谁见了都要高看三分。要知道,教导员在这看守所里拥有着绝对的权威,他的一句话,便能决定一个犯人的“命运”。他可以让你稳稳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上,在监号里享受着一定的权力,作威作福;同样,他也能让你瞬间失去一切,变得什么也不是。
所以,当“挂角”得到教导员的召见时,内心的那种受宠若惊是难以言表的。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一个可以提升自已在这小小监号世界里地位的契机。而沈逸风,便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他向教导员表达忠心和感激的一个“桥梁”。他对沈逸风的关照,不仅仅是因为教导员的嘱托,更是为了在教导员面前展现自已的“懂事”和“靠谱”。
沈逸风初入监号时,便敏锐地察觉到了“挂角”对自已的这份特殊关照。尽管身处这压抑而陌生的环境中,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去的懊悔,但这份意外的“温暖”,还是让他在这冰冷的监狱生活中感受到了一丝别样的慰藉。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这种依靠他人“关照”得来的舒适是脆弱而不稳定的。在这充满变数的监狱世界里,唯有自已内心的坚强和对自我的救赎,才是真正能够支撑他走过这段艰难岁月的力量源泉。但无论如何,在当下,他还是在这看似微小的关照中,努力寻找着一丝喘息的空间,试图在这黑暗的角落里,为自已点亮一盏希望的灯,尽管那光芒是如此的微弱和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