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我们说完了东汉末年关于汉灵帝刘宏的事。”
“知道了在东汉最后的时期,皇帝为了拯救汉王朝,依然做着最大的努力。”
“那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那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会说在东汉末年时期,是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时期呢?”
“之前我们讲过的,就是第一点!”
“东汉末年是极为特殊的,它不是因为皇帝的原因,导致王朝的崩塌。”
“也不是因为底层的造反,导致的王朝崩塌。”
“更不是因为异族的入侵,导致的王朝崩塌。”
“在这个时期,是极为特殊的一个时期,是士人,不满足于自己的待遇,悍然发动的一次改天换地。”
李恩凡举起手,一根手指一根手指的比着说道:
“我们细看,底层造反,东汉末期有吗?当然有,黄巾之乱,可抬手就被镇压。”
“皇帝的原因?之前我们说过了,汉灵帝刘宏依然在做着最大的努力拯救汉王朝。”
“异族入侵?异族最惨的就是东汉末年这个时期,哪怕到了三国时期,都在把异族当副本刷。”
“这是后世无数王朝崩塌的三个最大诱因,可东汉王朝都没有。”
“这也是为何历史上会留下那句: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的真实原因。”
“历史上,只有东汉末年这一个时期,是士人世家集团发动的改天换地。”
“那忽然问题就来了,士人成功了吗?”
“当然成功了!”
李恩凡用很肯定的语气说了最后一句话,随后又用带着疑问的语气说道:
“有谁知道九品中正制吗?”
“或者说九品官人法。”
台下有同学立马举手,站起来接过话筒说道:
“老师,我知道。”
“九品官人法,简单来说是一种官位世袭制度,如果你是三公,那你的后辈子孙也都会是三公。”
“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
李恩凡点了点头,然后又摇了摇头:
“你说的对,但又不对。”
嗯?
在场所有人都看着李恩凡,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九品中正制或者说九品官人法,就是这样的啊。
“我们先来仔细的了解一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
“存在了多久?西百多年!一首到隋朝科举的建立。”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这是一种世家世袭官位的一种制度。”
“但其实不是的,这不是这个选官制度最为颠覆的一点。
”最为颠覆的是皇帝把选拔人才的手段,收拢到了朝堂之上!”
李恩凡目光灼灼的看着台下的所有人说道:
“在东汉末年之前,选官制度是什么?察举制,举孝廉。”
“这是一种由下至上的一种选官方式,是由下面的官员推荐人员到朝廷。”
“而九品中正制则不是,它是重新设立了一个职位,这个职位叫:中正。”
“中正这个职位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为朝堂选拔官员!”
“先是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朝廷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知名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李恩凡说完后,停顿了下来,笑着看向下方的所有人。
而台下的所有同学,都不可思议的看着李恩凡。
他们这才知道,原来所谓的九品中正制,竟然是这样?
“九品中正制最开始,是非常好的,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
“另一方面缓解了朝廷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完了这些,李恩凡抱着双手,笑吟吟的说道:
“这样看,九品中正制,是不是非常好的一种制度?有专门的选拔人才官员,然后还会充分考虑到考核人员当地的名声以及名望,并且还足够的客观。”
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点了点头。
这样看九品中正制,好像真挺好的。
“九品中正制,如果严格去执行,它是封建王朝之中,除了科举制以外,对皇帝和朝廷来说,最好的一种选官制度。”
“在晋朝之前,魏国时期,九品中正制,都是非常好的。”
“但它错在哪里了呢?选拔标准错了,并且,没有充分的考虑到人性!!!”
说到这里,李恩凡走到黑板旁,拿起彩笔,在黑板上写上九品中正制五个大字。
然后回过头来,看着下方说道:
“选拔标准,也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品第,标准是什么?”
“第一个,行状。”
“所谓的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这一般是由地方上的乡老,或者是官员,又或者是小中正考察得来的评语。”
“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第二个,家世。”
“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第三个,定品。”
“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写完了这些,李恩凡把彩笔放到讲台之上,然后走出讲台,慢慢的边走边说道:
“最后,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
“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
“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在九品中正制最开始的时候,家世只是当作一种参考,相当于什么呢?现在的政审。”
“只是一段辅助的评语,非常客观的写上去,然后让大中正来作为一种参考。”
...